黎明前的太平洋與南海,薄霧籠罩,聯合艦隊的雷達燈光閃爍。賀錦麗在華盛頓戰情室內緊盯全球衛星畫面,澳洲、日美菲聯合巡邏艦隊與台灣無人偵察網協同運作,形成多層防線。
北京與莫斯科內部,意見分歧達到頂點。中南海部分高層主張:
「應該透過有限海空封鎖與心理戰,穩住國際輿論。」 而軍方激進派則堅持全面施壓台灣:「一次突破,奪回主動!」
克里姆林宮內,北約防線穩固後,俄軍部分將領建議保守推進,但激進派依然希望在波蘭東部邊境施加壓力。這種分裂,使兩國策略呈現不一致,給盟軍與台灣帶來喘息空間。
台北,黑熊青年與民間駭客網絡將最新情報共享給盟軍指揮中心:
—中國海軍與空軍動作雖多,但缺乏統一指揮,電子干擾與導彈攻擊互相抵消。 —民間監控網即時追蹤「第五縱隊」與境外滲透,阻斷假訊息與心理戰的擴散。 —台灣沿岸反導系統與無人機防線形成全島立體防護,攔截率達到歷史新高。
賀錦麗下達指令:
「抓住對手的分裂,進行反擊。我們將結合海上聯合艦隊、空中偵察與電子戰,壓制敵方行動。」
太平洋與南海,聯合艦隊與無人機同步反制中國海軍的封鎖行動:
—美日菲澳巡邏艦隊精準壓制敵方驅逐艦與潛艇行動。 —台灣無人機將敵方通信與雷達干擾系統破壞,使導彈鎖定失效。 —黑熊青年與民間駭客持續攻擊敵方情報網絡,造成混亂。
東歐前線,北約部隊利用俄軍內部分歧,重新部署部分兵力,將增援力量投向亞太方向支援聯合防線。波蘭與波羅的海前線防線穩固,俄軍推進受阻。
夜幕降臨,太平洋與南海的聯合防線、台灣沿岸的民防網絡、無人偵察與電子干擾系統,已經形成初步反擊網絡。盟軍與台灣民間力量不僅守住第一線,更將敵方施壓化解於未然。
賀錦麗在戰情室內看著全球戰局圖,眉頭緊鎖但眼神堅定:
「第一輪的交鋒,我們守住了曙光。敵人的裂縫,已經給了我們第二輪勝利的可能。」
這一刻,台灣與盟軍不只是守衛家園,更象徵著自由聯盟在多線壓力下,依靠多國協作與民間力量,找到突破專制軸心的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