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布攤在窗邊。正面迎著光,色塊各就其位:生日的紅、離別的藍、積年累積的溫柔黃。它們彼此不爭,像季節輪流登場。只看這一面,人很容易平靜下來,彷彿世界自有秩序,彷彿只要站在光裡,就能懂得所有發生。
燈下的織工,視線模糊,手指微微顫抖。他不是全知,只是盡力。失手時,線被悄悄收回,再補上一小段近似的顏色;趕路時,結被打得倉促,心裡安慰著明天再來解。背面因此留下斑駁痕跡。不是祕密,也不是羞恥,而是生活的筆跡。若沒有這些笨拙,布會鬆散;有了這些笨拙,正面反而多了陰翳與層次。
於是正反兩面,不必急著分高下。秩序能安放人心,雜亂也能收容靈魂。當一面無法解釋,便讓另一面暫時擁抱。療癒不是說服,而是允許切換:在光裡呼吸,在暗處停留。
有時,布料似乎會低語。它提醒:不要急著拔除身上的亂線,那是存在的證據。沒有背面的交錯,正面也不會成形。並非每一個結都能化為花瓣的陰影;有些只會留下不對稱的邊。也因如此,布帶著人的樣子——不完美,卻更能被觸摸。
也許,有些錯位終將無法補齊,有些顏色確實放錯了地方。它們不會被轉化,也無法成全任何圖案。但即便如此,布仍是一塊布,依然能被鋪展、依然能覆在身上,帶來一份真實的重量。存在本身,就已足夠。
天將亮時,風掀起織錦,正面再次迎光,背面再次退到陰處。那一刻,安穩不是答案,而是一個動作:把看不懂的,先納入掌心;把暫時懂得的,放回光裡。
若有人前來詢問:這幅圖案想說什麼?布便被翻過去。先是正面,讓人呼吸秩序;再是背面,讓人安身於雜亂。真正的療癒,不在於誰替誰說出意義,而在於能在兩面之間,慢慢長出一種能力——與無解並存,與美同行。
至於那句常被傳頌的話——受苦會使人謙卑,使人柔軟。或許,就讓它停在背面,靜靜留著。等光透過去,照出一點陰影,便已足夠。
附註:
織錦說:一幅繡工美麗的藝術品, 從正面看來, 絲線各安其位、 配色鮮艷, 但若是翻到了背面, 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絲線扭曲盤錯, 有的長、 有的短, 顏色錯綜複雜。 從背面看, 這幅圖像簡直亂得毫無道理; 但從正面看,每個打結、剪斷、 換色的絲線, 原來都有巧妙的安排。 受苦使人謙卑,使人心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