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機構設計」嗎?如果你現在正在讀工業設計系,很有可能在未來進入職場時,你的職稱會變成「機構設計師」。
許多還沒接觸業界的同學,初聽這個詞可能會直覺地認為,它就是在設計齒輪、滑桿或凸輪等結構,好像是一個獨立的設計領域,就像平面設計或多媒體設計一樣。
在工程或機械的語境裡,機構設計確實有這樣的涵義;然而,在台灣的產品設計產業中,「機構設計」與「工業設計」的關聯,其實比直覺認為的還要緊密得多。機構設計在產業中的意涵
在實體產品設計公司裡,你會很常聽到「機構」或「機構件」這些詞。一般來說,業界所說的「機構設計」,大致上就是指工業設計的工作。換句話說,工業設計師在業界經常直接被稱為「機構設計師」,而你所設計的每一個零件,就會被叫做「機構件」,這些零件組合起來的外觀件,則統稱為「機構」。
我曾有一位主管這樣描述「機構設計」的工作:
機構設計就是涵蓋了「產品造型」與「組立相關」的所有設計內容。
造型設計就是我們熟悉的外觀設計;而「組立」則涉及思考零件之間如何結合、如何被組裝成一個完整的產品。這意味著機構設計並不只是「畫外觀」,還要同時兼顧生產效率與組裝的可行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機構設計本質上就是工業設計,只是產業習慣用「機構設計」這個名稱。通常只有在學術圈,或是工業設計的同溫層交流的語境裡,才會較常使用「工業設計」這個詞。
機構設計師與機構工程師
在業界中,你還可能會遇到另一個職稱──「機構工程師」。有些公司將「機構設計師」與「機構工程師」視為相同的職位,但也有公司會區分兩者。
要理解它們的差異,可以先從產品設計流程來看。產品設計流程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產品企劃、設計、機構開發。
產品企劃通常由產品經理(PM, Product Manager)負責,雖然名稱裡有「經理」,但不一定代表管理職,而是負責產品專案規劃的角色。當 PM 將方向確認後,會交由設計師接手,這就是工業設計師(ID, Industrial Designer)或說機構設計師的工作。他們需要透過市場調查與需求轉換,從無到有設計出產品的造型與細節。
設計完成後,檔案會交到機構工程師(RD, Research & Development)。RD 的角色是確保設計能夠進入量產,因此需要考慮模具、結構強度、裝配方式,甚至進行試產,這個階段涉及許多工程技術細節,通常不是剛畢業的工業設計系學生能立即勝任的工作。
因此可以這樣理解:機構設計師偏向設計角色,專注於外觀與組立相關的設計;而機構工程師則偏向開發角色,負責將設計轉化為可量產的產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公司劃分職責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樣,有些公司可能會把 PM 和 ID 當成同一個職位來用;也有些公司是把 ID 和 RD 當成同一個職位,這會根據公司的不同分工方式以有所差異。
研發與開發的差異
在產品設計領域,常常會提到「研發」與「開發」,這兩個詞雖然相關,但指涉的階段有所不同。
研發階段:決定產品長什麼樣子
研發階段通常包含企劃與設計的過程,也就是 PM 與 ID 所負責的範疇。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把需求或構想轉化為有形的產品,決定產品「從 0 到 1」的樣貌。
開發階段:讓產品能夠被量產
當產品進入 RD 或機構工程師的手中,開始專注於落地實現與量產可行性時,就進入了開發階段。這裡不僅要考量每一個零件的開模與結構設計,還需要透過試量產檢驗是否能真正進入市場。
結語
總結來說,在台灣的實體產品設計產業中,「機構設計」其實就是工業設計的另一種說法。機構設計師的工作不僅涉及外觀設計,還需要考量組裝方式與生產效率;而機構工程師則進一步確保設計能真正進入量產。
同時,研發與開發在產品設計領域中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前者專注於構想與設計;後者則聚焦於實現與落地。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在未來求職時更清楚判斷不同公司的分工與職務內容。
所以,下次當你聽到有人說自己是「做機構設計的」或「在畫機構」,那麼很可能,他就是一位工業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