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最 chill 的空間革命

在曼谷的脈動街頭,購物不再只是買買買,而是種城市呼吸的藝術。想像一下:炎熱的午後,推開一扇隱藏在高樓夾縫的門扉,迎面而來的是層疊的綠階梯、光線如絲般灑落,空氣中混著咖啡香和街頭音樂。這就是 the COMMONS 的魅力——一個由 Kinnest Group 打造的社區品牌,從 2015 年起,以「先建社區,再建商場」為理念,創造出不封閉、不匆忙的都市綠洲。目前僅有兩個據點:Thonglor 和 Saladaeng,各自根植在地脈絡,邀請人們慢下來,品味生活。透過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DOA)的設計,這裡不只賣貨,更織進了曼谷的社交織錦,讓年輕族群在擁擠中找到喘息。一起走進這兩個空間,探索它們的建築韻律與社區脈動。

the COMMONS Thonglor:潮流地帶的垂直村莊


位於 Sukhumvit Soi 17 的 Thonglor 區,the COMMONS Thonglor 是品牌原點,根植於曼谷的潮流心臟地帶。這裡聚集年輕白領與創意人士,街頭滿是時尚酒吧和街頭藝術,目標客群鎖定 25-40 歲的都市遊牧民:他們白天追逐 deadline,晚上渴望輕鬆社交與自我照顧。2015 年開幕,由 DOA 的 Amata Luphaiboon 和 Twitee Vajrabhaya 操刀,這座四層建築像一座垂直村莊,核心是「The Ground」——從街頭無縫延伸的開放基底,階梯與坡道交織成動線,鋼網立面捕捉風與光,讓熱帶陽光柔和滲入,而非刺眼直射。裸露混凝土搭配植物牆,低成本卻高質感,營造如後花園般的親切。





商業型態以餐飲(F&B)為主軸,融合零售與活動:Market 層(Fl. M)匯聚全球風味,從 Nashville 熱雞到泰北小吃,再到儀式級抹茶;Village 層(Fl. 1)有髮廊、寵物精品與支持公益的本地品牌,旁邊是果汁吧與日式高球酒館;Play Yard(Fl. 2)專為家庭與健身者,舉辦兒童班與皮拉提斯;頂層 Top Yard(Fl. 3)則是都市花園,舒適餐點配工作坊,適合舉辦派對。這種混合模式呼應泰國傳統市集的熱鬧,卻以現代開放感轉化成「生活儀式」——一邊用餐,一邊參與社區小善行,如支持鄰里慈善,吸引 Thonglor 的潮流族群。

the COMMONS Thonglor 訪客資訊
- 地址:335 Thonglor 10, Suan Luang, Bangkok
- 交通:BTS Thong Lo 站步行 5 分鐘;從機場 Airport Rail Link 轉 BTS 約 45 分鐘
- 營業時間:週一至五 10am-10pm,週末至午夜
- 門票:免費;建議週末避開高峰,享市集樂趣
the COMMONS Saladaeng:紅屋頂下的金融綠洲


轉向 Silom 區的 Saladaeng 路,靠近 Sala Daeng BTS 站,the COMMONS Saladaeng 是 2020 年的「紅色續集」。Silom 是曼谷的金融與歷史交匯點,白天西裝革履的商務人士穿梭,夜晚轉為創意能量爆發,目標客群偏向 30-50 歲的專業上班族與家庭,尋求高壓環境中的平衡與文化注入。同樣由 DOA 設計(團隊包括 Chanlika Boonpha),建築靈感來自「Saladaeng」的紅屋頂意象,三層結構以 M 形紅色屋頂為標誌,凹凸立面如波浪般流動,紅磚與玻璃交織,30% 空間開放為 Common Ground,坡道與平台讓光影遊走。



商業上,Saladaeng 延續 F&B 核心,但更注重事件驅動:The Ground 層是社交樞紐,戶外用餐區適合下班小酌;Market 層聚焦共食氛圍,國際泰式融合菜與咖啡吧林立;頂層 Event Venue 可租借,用於工作坊或小型展覽。紅色調呼應泰國寺廟的活力,卻以現代線條軟化金融區的剛硬,吸引 Silom 的多元族群。文化連結在於橋接歷史與當代——紅屋頂元素喚起舊日市集記憶,卻在疫情後轉型為「體驗經濟」的堡壘,讓商務人士在紅色屋簷下重拾好奇與連結。






the COMMONS Saladaeng 訪客資訊
- 地址:1/1 Saladaeng Rd, Silom, Bangrak, Bangkok
- 交通:BTS Sala Daeng 站步行 3 分鐘;市區捷運便利
- 營業時間:每日 10am-10pm(餐廳延至午夜)
- 門票:免費;平日最適合下班小聚,留意活動日程
曼谷商場的空間化潮流

在曼谷,這種空間導向的設計已成潮流,the COMMONS 只是冰山一角。類似案例如 Sukhumvit 的 POWWOWWOW BKK,由 all(zone) 設計,以 eco-conscious 為本,轉化空地成可持續社區:開放綠牆與市集攤位,用混凝土與植物玩出低成本高互動,吸引年輕環保族群,強調「不只購物,而是連結人與大地」。另一例是 EmSphere,同在 Sukhumvit,由 The Mall Group 打造,2023 年開幕的未來感巨作:EM Yard 開放庭院用於藝術展,互動數位牆與 AR 體驗,綠意平台對抗熱帶擁擠,租金親民卻流量爆棚。這些商場用開放空間、綠意與互動,取代大賣場的高密度購物,迎合曼谷的熱帶氣候與街頭擁擠,賣的不是貨,而是「生活方式」——疫情後的體驗經濟,讓年輕族群在這裡工作、玩樂、療癒。

反思:台灣如何借鏡空間感
這種模式背後,是業主與設計師的深度合作——Kinnest Group 不僅提供資源,還從選址到租戶策劃全程參與,讓空間不見得精緻華麗,卻充滿呼吸般的空間感。對台灣的都市設計來說,這是啟發:如果業主與設計師如 DOA 般跨界合作,從人流分析到活動注入,空間能從平面變成立體,從靜態變成動態故事。台灣常追求細膩美學,但曼谷教會我們:空間感勝過奢華,好的夥伴關係能讓社區活起來。

the COMMONS 提醒我們,曼谷的商業空間正從消費轉向共創——在 Thonglor 的階梯上,或 Saladaeng 的紅屋頂下,每一步都是城市的邀請。最近有沒有類似綠洲讓你心動?歡迎留言享,或標記朋友,規劃下趟曼谷行,探索這些垂直綠洲!

版權聲明
本文僅供非營利分享與學術、設計交流之用,部分圖片或攝影作品為引用公開資料或網路資源,著作權皆屬原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引用或侵權疑慮,請與我聯繫,我將立即撤下相關內容。如需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請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連結,謝謝。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solely for non-commercial sharing and for educational or design-related discussions. Some images and photographs are sourced from public archives or online platforms and remain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copyright holders. If any content herein infringes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me, and it will be promptly removed. For reproduction or citation, please credit the source and include a link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