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覺察警醒度電梯:解讀神經系統的五層警醒狀態,創造思維緩衝空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自我覺察是我們一生的課題。但我們要覺察的主題是甚麼呢? 如果我們平常都是順順的,我們可能就不會有特殊要覺察的事項,或是喪失自我覺察的能力,但這個能力是我們讓生活運行的一個重要能力,如何運用自我覺察力,了解自己在面對生活的反應以及如何有效調節這些反應,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我在閱讀Dr. Linnea Passaler在《向內修復:五階段神經系統療癒計畫》收穫良多,書中所講述的第一階段就是自我覺察,以下摘錄書中一些重點,來講述如何透過自我覺察來認識並調節我們的神經系統。


▌ 神經系統的警醒度電梯

書中將我們神經系統的狀態用警醒度電梯來描述,幫助我們理解神經系統在不同壓力下的反應狀態。這個電梯有不同的樓層,每一層代表不同的警醒狀態:

  • 藍色狀態:深度休眠與細胞再生階段,身心處於深度放鬆模式,如冥想或熟睡
  • 綠色狀態:放鬆且專注的狀態
  • 黃色狀態:認知過載,如在跑步機上疲於應對
  • 紅色狀態:壓力反應劇烈,全面警戒
  • 紫色狀態:緊急僵住與動彈不得

健康的神經系統能在壓力源消失後,從紅色和黃色狀態靈活地回到綠色和藍色狀態。這種適應循環是建立韌性的關鍵。然而,現在很多人把黃色和紅色視為生產力的象徵,即使有身處藍色、綠色的時光卻無法好好珍惜,而長期處在紅色和黃色狀態,這種慢性壓力反而會持續傷害身體和心智,很多人都是因為這樣導致神經系統失調,而不自覺。

▌ 自我覺察與減少自我批判

要有效管理警醒度電梯,首先需要發展自我覺察能力。自我覺察意味著關注並放慢慣性反應,更加覺察當下的思緒、情緒和生理感受。透過好奇而開放的態度,辨識自己處於哪一種狀態(紅、黃、綠、藍),了解自己對壓力源的生理反應。

練習自我覺察的同時,還要練習避免自我批判。批判和懲罰的態度會讓神經系統失調,使我們長期處在高警醒狀態。相反地,以好奇、開放的態度接納自己的感受和知覺,能為調節神經系統開拓安全的空間。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態度,而且因為我是一個比較容易參考別人意見的人,因此如果我周遭有比較容易評論的人,我就會比較受到影響,這時,如何練習自我疼惜,就成為我一邊要修習的作業。

隨著溫和培養自我疼惜和理解,我們慢慢可以減少內在批判聲音的影響。這些內在聲音本意是保護我們,但透過覺察練習,我們能讓它們明白我們有能力應對挑戰,保障自己的安全。

▌ 創造緩衝空間與有效應對

監測自己的生理知覺、情緒和神經系統狀態,能在壓力時刻創造出寶貴的緩衝空間。這個空間讓我們能夠充分吸收與消化當下產生的感受、思緒和知覺,而不是立即反應。

要建立這種緩衝空間,可以從簡單的練習開始:

成為好奇的觀察者

留意自己一整天身體知覺、思維和情緒如何出現與變化,觸發的事件是甚麼? 自己的反應是甚麼? 並留心自己是傾向「感覺尋求」還是「感覺迴避」,有沒有偏好哪一個感官。

簡單紀錄,回顧觀察結果

紀錄可以讓你更覺察自己的狀態,如果可以察覺後就可以記錄也是不錯的方向。但如果覺得太累,睡前進行簡單紀錄,回顧觀察結果就可以。但要留心,有時你可能會馬上流失掉你的日常反應或是覺得不值得紀錄。像我最近有察覺我晚上睡覺前特別容易隊小孩發脾氣。

不帶批判地觀察感受

我對於別人的評價特別在意,中肯的建議我虛心接受,但某部分的建議很容易讓我陷入自我批評;每一個人有各自專屬的神經系統反映,這會牽涉到自己的感官功能、經驗歷程,如何培養自我疼惜,並接納自己目前的狀態,是很重要的環節。

繪製個人警醒度電梯

圖表能協助我們辨識哪些情境、思維或情緒會推高警醒度,哪些能幫助自己回到平靜狀態。當你手中持有自己的專屬警醒度電梯態樣,你會了解調節良好的神經系統不適隨時讓自己保持平衡和平靜,而是追求神經系統的彈性和適應力,讓自己能優雅而靈活地度過生活中的挑戰。

練習覺察力,我們可以觀察事件的觸發點和我們或他人的反應,了解它們如何導致無效的應對策略。也可以學習辨識、認知和追蹤自己搭乘警醒度電梯上上下下的狀態,並培養自己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覺察和非批判態度能在感受或知覺與習慣性反應之間創造空隙,為導入更有效的應對策略做準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喵爪跳跳堂的舒適角落
57會員
80內容數
角落中會探討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心態調整,並嘗試透過英語閱讀和寫作來拓展思維,藉由輸出讓我看到不一樣的嘗試。
2025/09/20
你是否經常被負面想法或限制性思維卡住?本文介紹三種常見限制性思維模式(情緒抗拒型、全有全無型、立即成效偏誤)及WDEP模型(需求確認、當前行動、評估、計劃),幫助你識別並轉化這些思維,重構認知,達成目標。
Thumbnail
2025/09/20
你是否經常被負面想法或限制性思維卡住?本文介紹三種常見限制性思維模式(情緒抗拒型、全有全無型、立即成效偏誤)及WDEP模型(需求確認、當前行動、評估、計劃),幫助你識別並轉化這些思維,重構認知,達成目標。
Thumbnail
2025/09/13
我們在往目標前進時,無可避免會碰到挫折,關鍵差異在於是否能夠轉化這種不適感。挫折本身不是問題,我們應對的方式才是決定因素。 面對挫折時,人們通常展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一種是沉浸在問題中,不斷抱怨命運不公;另一種則是迅速進入解決模式,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克莉絲蒂娜‧伯恩
Thumbnail
2025/09/13
我們在往目標前進時,無可避免會碰到挫折,關鍵差異在於是否能夠轉化這種不適感。挫折本身不是問題,我們應對的方式才是決定因素。 面對挫折時,人們通常展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一種是沉浸在問題中,不斷抱怨命運不公;另一種則是迅速進入解決模式,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克莉絲蒂娜‧伯恩
Thumbnail
2025/09/06
訂下目標後,你可能以為旅程已經開始,但事實上你僅站在起點,尚未邁出真正的第一步。目標設定與實際達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心理對照與執行意圖正是幫助你跨越這道鴻溝的有力工具。 ▌心理對照:連結理想與現實 我們在設定目標時常有兩種極端傾向:直接飛向夢想端或是停留在現在。飛向夢想端的人會直接想像成功
Thumbnail
2025/09/06
訂下目標後,你可能以為旅程已經開始,但事實上你僅站在起點,尚未邁出真正的第一步。目標設定與實際達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心理對照與執行意圖正是幫助你跨越這道鴻溝的有力工具。 ▌心理對照:連結理想與現實 我們在設定目標時常有兩種極端傾向:直接飛向夢想端或是停留在現在。飛向夢想端的人會直接想像成功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