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猶如一條崎嶇的山路,我們在往目標前進時,無可避免會碰到挫折,關鍵差異在於是否能夠轉化這種不適感。挫折本身不是問題,我們應對的方式才是決定因素。
面對挫折時,人們通常展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一種是沉浸在問題中,不斷抱怨命運不公;另一種則是迅速進入解決模式,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克莉絲蒂娜‧伯恩特在《韌性:挺過挫折壓力,走出低潮逆境的神秘力量》中明確指出:「缺乏心理抵抗力的人會犯兩個根本錯誤:抱怨自己的悲慘命運,以及將所有注意力放在問題上,而非解決方案。」這正是挫折轉化力的關鍵所在。
▌面對挫折的二種選擇
一個朋友全家到沖繩旅遊,原本滿懷期待租車自駕,卻在上路不到5分鐘,便與路邊停放的車輛狠狠擦撞。雖然人員平安無事,但後照鏡破裂,左側車門留下觸目驚心的傷痕。孩子們臉色蒼白,嚇得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原本歡樂無比的旅程開端就遭遇重創,他們面臨三重挑戰:首先是語言障礙,無法向對方車主清楚解釋,也不了解日本處理車禍的程序;其次,面對嚴重的車輛損傷,可能需要支付龐大賠償金額;更糟的是,他們更換了當地SIM卡,失去了基本通話功能。這對從未經歷過類似事故的一家人來說,情緒上的衝擊尤為強烈。
當我們追求目標時遇到障礙或阻力,便產生挫折感。面對這種心理狀態,適應力強的人能平順度過,而適應力弱的人則會陷入困境。
如果我朋友夫妻開始互相指責:「你怎麼不小心點開車」、「現在該怎麼辦」,家庭氣氛必將如雪崩般崩塌,父母爭吵加上孩子哭鬧,這趟期待的旅程將徹底墜入深淵。
然而,我的朋友和她先生展現出驚人的情緒調適能力與危機處理智慧。他沒有讓負面情緒占據上風,也沒有責怪對方,而是迅速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這種解決導向的心態,是扭轉挫折命運的關鍵鑰匙。
他先用LINE聯繫在日本的朋友協助翻譯,向當地車主解釋並安撫情緒;接著想起租車時選擇了全車險保障,並立即換回原本SIM卡,不惜支付國際通話費用也要確保與保險公司溝通無礙;同時,他妥善處理家人情緒,讓孩子們暫時到便利商店避風頭,既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也為大人創造了解決問題的空間。
隨著他們的冷靜應對,事態開始轉變:保險公司人員迅速到場,確認損失將由保險全額賠付;日本車主也展現出意外的體諒與善意;最令人驚喜的結局是,日本朋友隔天竟然也要前往沖繩,這場意外反而創造朋友相聚的機會,他們一起享用美食,並將這場挫敗危機轉化為珍貴回憶。
▌練習接受挫折的能力
我不確定面對相同情況時,自己能否像朋友一樣展現高EQ,或是否選擇完全不同的預防策略,但平日培養挫折轉化力確實至關重要。
那麼,如何提升面對挫折的能力?絕非僅僅是在困境中對自己說「沒事」那麼簡單。以下是三個有效的方法:
❶ 練習樂觀
樂觀不僅是性格特質,更是可習得的思維模式。研究顯示,樂觀者面對挫折時,能將困境視為「暫時的」、「可改變的」,而非永久災難。他們專注於「我能做什麼」,而非沉浸在「為何是我」的自憐中。也就是他們可以常常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做出「思考下一步」的選擇。我們可以向樂觀者學習思維,首先需要覺察並調整內在對話,不再讓小挫折擴大為對整體自我價值的質疑。
每日記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是一個習得樂觀的強大練習技巧。人類大腦天生具有負面偏誤,為了趨吉避凶,我們很容易過度關注威脅而忽視美好。透過刻意訓練大腦尋找正面體驗,我們能重新配置注意力系統,建立自己的「正向記憶庫」,成為面對挫折時的心理資源,提醒自己生活的豐富面向並未因暫時挫折而消失。
❷與負面情緒共處
我們腦中的自言自語與現實並不是現實的反映,而是情緒反應的產物。當我們認識到這點,就可以開始質疑負面想法,區分「發生在我身上的困境」與「我的命運」之間的差異。實踐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負面訊息出現時,嘗試轉化我們和自己說話的方式,不再說「我就是這樣,衰事總找上我」,而是改說「這只是小事,我能克服」。
當負面情緒占上風時,避免過度自責同樣重要。我曾因工作中的小錯誤而遭受嚴厲指責,隨之而來的自我懷疑幾乎摧毀了我的自信,腦中有一段時間是聽著「你怎麼連這種事都沒做好,那你還可以做甚麼事」、「別人都做得比你好」。然而,當我換了另一個工作主管後,我發現主管的態度對我而言也非常重要,如果主管是除了看到結果,也會重視過程付出的人,我覺得我當時不會那麼難過,雖然這是別人的課題,但我也有自己的課題,因為我不知道我自己的界限,所以她的行為才會影響到我,理解到這點有助於維護自我價值感。
❸設置適應性挑戰
有意識地將自己置於略高於舒適區的環境中,是培養韌性的有效途徑。這種「適應性挑戰」不是讓自己陷入極度壓力,而是創造推動成長又不至崩潰的空間。在面對這些自設挑戰時,大腦逐漸形成解決導向的思維模式,從「為何發生」轉向「如何應對」。
而專注於一兩項挑戰,比同時開闢多個戰場更能有效管理心理資源。集中精力於少數目標,不僅能深入理解問題、制定完善解決方案,還能避免因多線作戰而耗盡內在能量。決定好目標之後,你就趕緊設定好執行意圖。簡單目標一樣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而設定稍微超出能力範圍的目標,初期的不安與挑戰感更容易促使我們學習新技能、尋求資源或調整策略。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因應能力就內化為我們的一部分,使我們在面對類似情境時更加從容。最重要的事,我們不要衝太快,自我挑戰應當漸進且有計劃,就很像肌肉需要適度負重才能成長一樣,面對挫折,我們也需要常常練習轉化的能力,這樣當我們面對挑戰時,才有多一點機會克服負面心態,思考下一步的解決方案。
我們面對挫折時,不是每一次都能立即思考下一步要怎麼走,每一種情境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練習。甚至生命中的挫折很多都是無法預測的。我們並不是要關掉自己的聲音,執著的思考解決方法。而是在一邊自我疼惜理解自己的同時,讓自己持續地走下一步。不要讓自己卡到自己都不舒服,而責怪命運;而是要讓自己一直往外走,命運的面貌是靠我們形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