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 Blumen 畢業於斯特拉斯堡裝飾藝術學院,曾於 Kilowatt 與 Rouergue 出版過幾本兒童讀物。《Avant l’oubli》(忘卻之前)是她的第一部圖像小說。在這部作品中,她以細膩的筆觸呈現對世界的感受,將重點放在人物之間的互動上。與 L’employé du moi 近年來的出版取向相呼應,這本書以科幻作為藉口,實則在對白與畫格之間書寫最私密的情感。該書於 2022 年 10 月聖馬洛 Quai des Bulles 漫畫節 上獲得 ADAGP 漫畫新秀獎。她的第二部作品《Astro Nova》(太空人諾娃),則講述一位即將執行太空任務的女太空人,在離別之夜的故事。此書在書店市場獲得成功,並於 2023 年榮獲 南特未來影展(Utopiales)漫畫獎。
第一次翻開 Lisa Blumen 的《忘卻之前》,心裡浮現的不是「末日」,而是「等待」。故事明明從一場失敗的拯救地球行動開場,卻很快把科幻、災難的外殼推到一旁,留下一種赤裸又荒謬的暫停狀態。當一切都將走向終結時,人物怎麼選擇度過那短短的片刻?這才是 Blumen 想凝視的東西。
Lisa 說這本書的靈感,來自她在史特拉斯堡讀書時,和朋友討論「崩壞學」的片段。最初她想像的是「大災難之後」,但畫著畫著,卻被「之前」那種靜止感吸引──真正的災難還沒發生,可是人已經被迫去思索生命的意義。對讀者來說,這正是閱讀時最打動的地方:一種等待裡的空白,既荒誕,又真實。
Lisa 的創作方式很特別,不先寫分鏡,而是直接畫下去。格子的大小、節奏幾乎固定,像時間在頁面上一格一格流過。她坦承最花力氣的不是畫,而是故事的鋪陳。因為「什麼都沒發生」的時刻,要抓得準,反而更難。她會一遍又一遍重讀,微調角色的語氣,直到角色自己開始推動情節。讀著讀著,你真的會有一種感覺:人物不再是她的,而是活了。
Lisa 不願只留在哀愁裡。她筆下的世界,總會在悲傷中混入滑稽的碎片,像生活本來就那樣──眼淚和笑聲一起冒出來。色彩對她來說同樣重要。她曾說過,灰色是她的「啟示」:它能讓其他顏色顫動,也能把壓抑裡的深度拖出來。她喜歡用酒精性麥克筆,因為既快又直接,像她的急性子,也像她想要的真實感:帶著不完美,卻更貼近生命。
在她的作品裡,「缺席」是一個反覆出現的影子。《忘卻之前》裡,人們沒有答案;另一部《關於幽靈的真相》,則直接以幽靈來表現缺席。她自己說,或許跟童年有關。作為獨生女,她長時間獨處,孤獨自然成了創作的底色。
很喜歡她的一句話:故事創作是她最大的快樂。無論形式如何,她都希望能透過角色,把自己或別人正經歷的東西畫下來,並賦予它們意義。這讓《忘卻之前》不再只是末日敘事,而更像一次凝視──在有限時間裡,去捕捉荒謬、孤單與溫柔的光點。
或許這也是讀者為什麼會一直記得這本書。它提醒著,世界終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在那之前,是否還能帶著笑聲、帶著灰色的深度,好好生活一下。
讀完《忘卻之前》,再翻到 Lisa Blumen 的《Astra Nova》(太空人諾娃),感覺像從灰色的停滯狀態,走進一片深藍色的夜空。這本書的氛圍完全不同:故事幾乎都發生在一個夜晚,緩慢而沉重,卻又帶著一種奇異的靜謐。
Lisa 坦言自己對科幻沒有太多「正統」的參考,她小時候看的是《第五元素》或《銀翼殺手》這樣的好萊塢大片。那些畫面確實塑造了她的想像,但同時也讓她意識到自己的缺席:故事裡總是白人男性英雄拯救世界,她看不見自己的投射。或許正因如此,《太空人諾娃》才會想要去補這個缺口。她不打算重塑整個科幻類型,只是希望創造一些更貼近人性的角色和節奏:有溫柔的空隙,有情感的重量,而不是一味的戰爭與機器。
在書裡,最讓人難以忘懷的畫面,是 Nova 在夢裡建造一艘木筏,然後乘著它離去。這靈感來自維京人的葬禮:把身體或悔恨放上船,點火焚燒。那是一種「建造與毀滅」同時發生的儀式。對讀者來說,那一幕既是自我告別,也是一種隱喻──Nova 其實在為自己的孤獨與無處安放,找一個出口。有人把它理解為前往另一顆星球,有人更喜歡把它看作一場帶著煙霧的自我葬禮。
Lisa 用酒精性麥克筆來畫這本書。她說這種筆的速度、透明度,能營造出夜色逐漸加深的質感,甚至連紙張的小瑕疵都保留下來,讓畫面更真實。這種不完美,正是《太空人諾娃》最動人的地方:一邊追逐宇宙的浩瀚,一邊又承認自己的侷限。
她在書裡投射了自己的一部分。當時她剛完成第一本長篇,卻陷入一種「接下來呢?」的空洞。Nova 的孤獨,不只是宇宙裡的孤獨,也是她在現實中面對「達成目標後」的困惑。這種感覺,讀起來特別有共鳴:我們常以為終點能帶來答案,卻忘了更本質的東西可能是朋友、生活,甚至只是單純的「還活著」。
《太空人諾娃》不像一段英雄史詩,更像是一封寫在黑夜裡的信。它談告別,也談陪伴;談孤獨,但也提醒我們,即使在迷惘裡,一切仍有可能慢慢好轉。
讀完這兩本書,讀者應該會會發現 Lisa Blumen 的作品其實都在談同一件事:我們如何面對「沒有答案的時刻」。無論是世界將毀滅前的等待,還是太空裡的孤單漂流,她筆下的人物都不急著去「解決問題」,而是慢慢去經歷那些荒謬、迷惘、甚至滑稽的片刻。這種凝視,讓大家在閱讀時感到意外的安慰。因為我們的人生本來就充滿了不確定,而她的故事提醒著──或許正是在那些不確定裡,我們才真正學會什麼叫做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