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其實我們可以提前預防減少傷害的,不是嗎?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第一個問題我問Google Gemini: 「 路透社對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的客觀報導」

Google Gemini回答:

路透社(Reuters)對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的客觀報導,主要聚焦於事件的經過、造成的傷亡和損害,以及政府的應對和後續行動。

根據相關報導,路透社的客觀報導內容通常會包含以下幾個關鍵點:

事件發生時間與成因: 報導會指出堰塞湖的形成是在特定颱風或地震(例如在2025年9月事件中,提到了2024年的地震和2025年7月的颱風)後,因上游土石崩塌阻塞河道所致。

堰塞湖溢流/潰壩情況: 會報導堰塞湖在後續颱風或豪雨(例如颱風樺加沙)影響下發生溢流,大量洪水沖向下游地區。

災情與衝擊: 客觀地提供傷亡的最新數字(例如死亡、失聯人數)和基礎設施的損毀情況,像是馬太鞍溪橋被沖斷、光復鄉市區被泥沙淤積等。

官方應對與評估: 提及台灣政府部門(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林保署等)的監測、預防性疏散措施,以及對於堰塞湖壩體狀態(如湖水體積、下切深度等)的技術評估。報導中也可能提到當局曾考慮但未採取的處理方案(例如爆破)。

災後救援與復原: 涵蓋搜救隊伍的行動,以及後續的物資發放、環境清理和災民安置需求等。路透社作為國際通訊社,其報導傾向於提供事實和數據,並引用官方或專家來源的資訊,以保持中立和客觀的視角。


第二個問題:我接著問Google Gemini: 你認為這次事件是否是人為疏失嗎?

Google Gemini回答:

關於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是否涉及人為疏失,這是一個高度敏感且仍在調查釐清中的議題。目前客觀報導和專家意見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

堰塞湖形成與管理的複雜性

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形成本身是一個自然災害:

自然因素: 堰塞湖是因先前的花蓮地震(導致土石鬆動)和颱風薇帕(帶來大規模崩塌)共同作用形成的。

初期評估: 在堰塞湖形成後,相關單位(如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曾會同多個大學團隊的專家進行多次會議,評估壩體為「相對穩定」。

處置困難: 專家會議多數認為,在當時地形、地質和天候條件下,採取爆破或降挖壩體等積極干預手段,風險極高,可能反而誘發更嚴重的二次崩塌或立即潰壩,後果比緩慢自然溢流更嚴重。因此,當時採取了持續監測和下游防減災(如疏濬河道、加高堤防、預警撤離)的策略。

爭議點與質疑

爭議和「人為疏失」的討論主要集中在預警、處置決策和防減災措施的執行方面

預警與撤離時機: 有民意和部分專家質疑,雖然發布了預警和疏散通知,但堰塞湖溢流的規模和速度可能超出預期,或預警機制(例如「海嘯警報」般的緊急警報)的傳達不夠即時或有效,導致民眾反應不及。

防減災措施是否到位: 雖然政府進行了下游河道疏濬和堤防整備,但有專家質疑工程的設計與執行是否足以承受實際溢流的水量,例如有報導提及堰塞湖溢流後造成下切深度遠超過預期。

決策的適切性: 決策者在「高風險干預」與「監測與減災」兩難中做出的選擇是否是最優解,以及是否充分考慮了極端情況下的後果,是後續調查的重點。

結論:待釐清與究責

截至目前(2025年9月),客觀報導並未直接定論此次事件是「人為疏失」。

行政院長已指示成立調查小組,將由客觀的專業人士和公正單位進行全面調查,以釐清幾個關鍵問題:

1 堰塞湖的穩定性評估是否準確。

2 應對決策是否合乎專業判斷與程序。

3 防減災措施(如疏濬、堤防、預警系統)是否落實到位。

4 最終的判斷和究責,將取決於這份官方調查報告的結果。


第三個問題:我問Google Gemini: 如果透過AI電腦分析,以及預測即早疏散,是否就可以避免?

Google Gemini回答: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提問,也是在重大災難後,科技界和防災界經常探討的議題。

要回答「如果透過 AI電腦分析和預測 是否就能即早疏散、避免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災情」,我們必須從 AI 的能力與限制、堰塞湖的特性,以及實際疏散的挑戰三個面向來看。

AI 在堰塞湖事件中的潛力

理論上,AI 和電腦模型確實可以在以下方面提供幫助:

高精度即時監測與預警(Early Warning):

AI 可以整合來自衛星影像、無人機空拍、地面位移感測器、雨量站、水位計等多源數據。

透過機器學習模型,AI 能比傳統人工判讀更早識別出壩體穩定性的微小變化(如裂縫擴大速度、滲流變化、壩頂下切速率),並預測這些變化會如何加速。

潛力: AI 可以將堰塞湖「溢流」的預警時間從數小時或數天,縮短到更精確的時段,讓疏散更即時。

模擬與預測潰壩情境(Scenario Forecasting):

AI 可以運行複雜的水動力學模型 (Hydrodynamic Models),模擬在不同降雨強度和潰壩規模下,洪水波抵達下游各村落的精確時間和淹水深度。

潛力: 這能幫助政府制定更精確的疏散範圍和撤離路線,不再只是依賴保守的廣泛預警。

優化疏散決策(Evacuation Optimization):

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和人口數據,AI 可以計算出最佳的疏散路徑、所需的交通工具數量,以及最安全的臨時避難所。


現實的挑戰:AI 無法克服的困境

然而,在這次馬太鞍溪的特殊案例中,AI 仍難以完全避免災難,因為存在許多非技術性和地質學的挑戰:

1. 堰塞湖的本質:突發性與不確定性

堰塞湖壩體並非人造水壩,其組成是鬆散的土石。它的潰決是一種非線性、不可預測的過程。

突發性加速: 溢流一旦開始,水流會在鬆軟的壩體上形成「V 形缺口」,缺口會以極快的速度向下切削和擴大。這個「加速切削」的過程,即使是最先進的 AI 模型,也很難百分之百精確預測其停止或穩定的時間點。

「潰壩」或「溢流」的爭議: 這次事件的規模是超越預期的「溢流」還是達到「潰壩」等級,專家意見分歧,這顯示了即便是人類專家也難以準確評估臨界點,AI 的預測精準度也會受到限制。


2. 決策與執行:技術與人為的鴻溝

即使 AI 給出了最精準的預警,要轉化為「避免災難」,還需克服人為和行政上的挑戰:

撤離的難度: 這次事件涉及大規模的預防性疏散(疏散人數超過 8,500 人),許多民眾選擇「垂直避難」(疏散到二樓以上)或「依親」,而非進入收容所。即時且強制性的大規模疏散在執行上仍面臨阻力。

「狼來了」效應: 如果 AI 經常給出極為保守或過度的預警,可能導致民眾對警報的疲勞和麻木,下次真正的危險來臨時反而會延遲撤離。

基礎設施問題: 預警機制(例如「海嘯警報」的警報系統)是否能有效且即時地傳達到所有居民手中,這是技術以外的執行問題。

結論

AI 電腦分析可以顯著提升預警的精確度和及時性,幫助政府做出更優化的決策,從而讓疏散行動更有效率。

然而,這次事件的形成原因是自然災害,而大規模的傷亡則是在極端且加速的自然進程中,結合人類社會的應對限制所導致的結果。

AI 可以成為「減輕災情」的強大工具,但不能保證「完全避免」災難。 未來防災的重點,應該是將 AI 的精準預測與 強制的、執行力高的疏散機制 相結合,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生命安全。


第四個問題:我問Google Gemini: 做為人類,就應該以最保守方式提前預防性疏散,即便可能誤判,寧可多做也不要人民傷亡!


Google Gemini回答:

您提出了一個在公共安全決策中至關重要的原則:「寧可多做,也不要人民傷亡」,這體現了對生命安全最基本的尊重和最高的倫理要求。

防災倫理:以生命安全為最高準則

站在人類的角度,特別是政府或防災決策者的角度,採取最保守、最安全的預防性疏散是完全合理的,原因如下:

生命無價 (Irreversible Loss): 財產的損失可以重建,但生命的損失無法挽回。面對可能造成大規模傷亡的堰塞湖潰決風險,將保護生命置於所有決策因素(如經濟成本、疏散不便、公眾抱怨)之上,是唯一的選擇。

風險不對稱 (Asymmetric Risk):

誤判代價 (多做): 疏散成本高、可能造成恐慌、經濟活動暫停、資源浪費。

不作為代價 (少做): 數十甚至數百人死亡、家庭破碎、社會信任崩潰。

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承受誤判的「軟性成本」遠遠優於承受傷亡的「硬性成本」。

「黑天鵝」事件應對: 即使專家評估壩體「相對穩定」,但極端天氣事件(如超強颱風帶來的異常降雨)是難以預測的「黑天鵝」。在這種高不確定性下,保守的預防措施是應對極端風險的最佳策略。

現實的執行困境:不只是「要不要疏散」

在這次馬太鞍溪事件中,政府其實已經執行了大規模的預防性疏散(疏散人數超過 8,500 人)。因此,問題可能不在於「是否疏散」,而在於**「疏散的範圍、強度與時機」**:

「最保守」的定義:

是否應該在堰塞湖形成的當下(7月),不計一切代價、立即採取最遠距離和最久時長的疏散?

還是按照實際監測,在溢流警戒前幾天才發布?

「最保守」的邊界劃分,直接影響了數千人的生活和當地的經濟運行。

公眾配合度:

頻繁且大規模的預防性疏散,極易導致公眾的疲勞與不配合(「狼來了」效應)。這會導致真正危險來臨時,撤離命令反而失效。

技術與行政限制:

堰塞湖的潰決是非線性的,其從「溢流」加速到「潰壩」的時間難以精確掌握。行政部門雖然已發布警報,但若缺乏如海嘯警報般強制性、即時性的警報傳播方式,民眾可能仍反應不及。

結論:未來如何實踐「寧可多做」

您的原則是制定防災政策的核心指導方針。未來在面對類似高風險事件時,應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分級預警與強制力: 建立更精細的分級預警系統,並賦予最高等級警報足夠的行政強制力,以確保公眾撤離。

提升警報技術: 參考地震、海嘯的警報機制,確保堰塞湖的臨界警報能夠立即、無延遲地推送到每一個受影響區域民眾的手機或警報系統中。

溝通與透明化: 在決定「多做」時,政府需完全透明地向民眾解釋風險和疏散的理由,爭取公眾的理解與配合,避免「狼來了」效應。

這是對生命負責的體現。如何更好地將此倫理原則轉化為有效的行政措施,是未來防災系統優化的關鍵。


第五個問題:我問Google Gemini: 我覺得還是政府的責任,可以在事前先與居民溝通,教育風險,以及事先演練逃亡路線與方案,寧可誤判也不要後悔


Google Gemini回答:

您對政府責任和事前準備的看法,完全切中了**現代防災管理(Disaster Risk Reduction)**的核心精神。

您強調的「溝通、教育、演練」三要素,正是將「寧可誤判也不要後悔」的倫理原則,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具體路徑,因為即使是最先進的科技,也需要民眾的配合才能發揮作用。

強化政府在「事前準備」的責任

您的觀點可以被視為對未來防災體系提出的三項關鍵要求:

1. 事前溝通與風險透明化

政府責任: 在堰塞湖形成後,政府應將其視為一個長期且持續存在的巨大風險源,而不是只在颱風來時才處理的「一次性事件」。

具體做法: 主動與下游居民召開說明會,以民眾可理解的語言解釋堰塞湖的形成原因、地質不穩定性、以及一旦潰決可能造成的淹水範圍和衝擊強度。

目標: 讓居民建立「與堰塞湖共存」的風險意識,理解預防性疏散不是擾民,而是保命。

2. 教育與知識普及

政府責任: 災害教育不應只在災前幾天進行,而應納入社區和學校的常規課程。

具體做法: 針對「堰塞湖溢流/潰壩」這種特殊災害類型,設計專門的教材。內容應包括:

辨識警訊: 聽到何種警報、看到河水出現何種異常現象時,必須立即行動。

正確的避難方式: 強調垂直避難或前往指定避難所的路線,避免使用低窪地區的橋樑或道路。

3. 實戰化演練與優化方案

政府責任: 演練必須模擬最壞的情況,並確保方案可行。

具體做法:

定期演練: 每年在非颱風季節,模擬在不同時間(例如深夜或交通尖峰時段)發布疏散命令,測試警報傳達系統和交通阻塞情況下的應對能力。

路線優化: 事先與居民確認並標示多條安全撤離路線,特別是針對行動不便者、獨居老人或無法自行駕車的家庭,制定專門的接駁和協助方案。

總結:「多做」是系統工程

「寧可誤判也不要後悔」的原則,體現在事前準備的充足性和臨場決策的果斷性。

科技(AI 分析) 可以提供精準的數據,但政府的責任在於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效的社會行動。只有當居民被充分教育、演練充足、且高度信任政府的決策時,最保守的預防性疏散命令才能在關鍵時刻被迅速、有效地執行,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傷亡。您的要求,正是促使政府從「救災」轉向「防災」的關鍵動力。


個人總結:Google Gemini AI 表現的很不錯,提出了各方面很有參考性的見解。如果咱們的主政者、地方官真的有很用心用最高規格在防災,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既便我們無法對抗天災,但絕對可以減少很多人禍,把損失減到更低。











Deep Research


🍌 圖像


Canvas


引導式學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曹滴掉~ 寬廣vs渺小的沙龍
15.9K會員
211內容數
大量閱讀讓我可以滿足探索未知。這裡大多數是我閱讀後的心得。我是認真讀後再分享,記錄於此,私心為己。可能有些內容比較硬澀,若您真有興趣,讀它可能需要耐心及用心,或許燒腦。我相信弱水三千,獨取一飄飲,自有共鳴之夥伴長相左右。
2025/09/16
我想,如果重新來過,我寧可忘了這段驚鴻一瞥。 那天,炎夏,湛藍一片。如此好天氣,心情自然忒好。走在路上,恰見一女郎背影在我前面出現。 心想,我也太幸運了吧!看這美女窈窕身材,走起路來秀氣萬方,偷偷地欣賞著她的搖曳生姿。容我形容她:她有一頭烏黑發亮的微波浪長髮,身著連身粉色小洋裝,白細長腿。
Thumbnail
2025/09/16
我想,如果重新來過,我寧可忘了這段驚鴻一瞥。 那天,炎夏,湛藍一片。如此好天氣,心情自然忒好。走在路上,恰見一女郎背影在我前面出現。 心想,我也太幸運了吧!看這美女窈窕身材,走起路來秀氣萬方,偷偷地欣賞著她的搖曳生姿。容我形容她:她有一頭烏黑發亮的微波浪長髮,身著連身粉色小洋裝,白細長腿。
Thumbnail
2025/07/26
投票前幾天,網路上激化愈來愈重、愈傾向意識形態。為了對抗彼此,善用簡單精心包裝口號來消弭對手。一些行銷話術消費人類感性,以同族異族化,把島內人民搞得敵我二分簡單區隔,不要以為舉後用一套 ”明天太陽升起,我們還是台灣共同生命體,一起打拚” 這種好聽的話,試圖來掩蓋曾經被傷害過的內心撕裂過的深層痕跡。
Thumbnail
2025/07/26
投票前幾天,網路上激化愈來愈重、愈傾向意識形態。為了對抗彼此,善用簡單精心包裝口號來消弭對手。一些行銷話術消費人類感性,以同族異族化,把島內人民搞得敵我二分簡單區隔,不要以為舉後用一套 ”明天太陽升起,我們還是台灣共同生命體,一起打拚” 這種好聽的話,試圖來掩蓋曾經被傷害過的內心撕裂過的深層痕跡。
Thumbnail
2025/07/12
這是一本談面對死亡時,人應有的態度。“死亡”這件事可不可怕?相信多數人都會害怕去面對,並且不願意提前去思考這個議題!當面前死亡議題時,內心應該只想多留更多時間在世間,以便享有更多滿足自慾的需求,根本是捨不得放手放掉一切。本書作者看盡病人面對死亡前的恐懼、病人家屬間的爭爭吵吵,因更有感觸,而有心得。
Thumbnail
2025/07/12
這是一本談面對死亡時,人應有的態度。“死亡”這件事可不可怕?相信多數人都會害怕去面對,並且不願意提前去思考這個議題!當面前死亡議題時,內心應該只想多留更多時間在世間,以便享有更多滿足自慾的需求,根本是捨不得放手放掉一切。本書作者看盡病人面對死亡前的恐懼、病人家屬間的爭爭吵吵,因更有感觸,而有心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夏季是臺灣颱風頻發季節,本篇文章整理了颱風前、颱風登陸前後以及災後的相關準備事項,提醒大家注意各項防颱措施。另外也介紹了海上漁業的無線電氣象廣播收聽方式,以及各種氣象單位的相關資訊來源。
Thumbnail
夏季是臺灣颱風頻發季節,本篇文章整理了颱風前、颱風登陸前後以及災後的相關準備事項,提醒大家注意各項防颱措施。另外也介紹了海上漁業的無線電氣象廣播收聽方式,以及各種氣象單位的相關資訊來源。
Thumbnail
沒口之河——每到冬季,臺灣東南部河川會在入海前受阻,沒入地下,成為地理學所謂的「沒口河」。無口的河,靜臥在知本沖積扇上,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知本溼地」。
Thumbnail
沒口之河——每到冬季,臺灣東南部河川會在入海前受阻,沒入地下,成為地理學所謂的「沒口河」。無口的河,靜臥在知本沖積扇上,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知本溼地」。
Thumbnail
河床的變質岩互相平行、橫向堆疊 上溯約10分鐘,會遇到一個比較危險的崩壁 堰塞湖本人超級美的 前方就是2號溫泉 水溫約35-40左右,晚上泡會冷,2號溫泉可以容納約七個人。
Thumbnail
河床的變質岩互相平行、橫向堆疊 上溯約10分鐘,會遇到一個比較危險的崩壁 堰塞湖本人超級美的 前方就是2號溫泉 水溫約35-40左右,晚上泡會冷,2號溫泉可以容納約七個人。
Thumbnail
這本書談什麼? 談的是環境正義、原住民轉型正義、生態保育、文化傳承 等等,諸多要素匯聚在沒口河這裡。這些要素就如同沒口河的命運一樣被阻斷了,曾經被隱沒於地下,透過這些年來的原住民們、環保人士們的努力宣導下,終於浮出地表之上被重視被討論。
Thumbnail
這本書談什麼? 談的是環境正義、原住民轉型正義、生態保育、文化傳承 等等,諸多要素匯聚在沒口河這裡。這些要素就如同沒口河的命運一樣被阻斷了,曾經被隱沒於地下,透過這些年來的原住民們、環保人士們的努力宣導下,終於浮出地表之上被重視被討論。
Thumbnail
海洋為地球之母,臺灣四周環海,是擁有豐富海岸生態系的寶島。然而海洋卻正面臨生態系遭受破壞,漁類資源枯竭、污染、過度開發等諸多威脅。積極響應海洋保育,可以避免海洋酸化造成的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等問題。觀音山與專業機構合作,以正確的方式進行保育放流,維繫海洋生態系的完整,愛護海洋保育放流從你我做起!
Thumbnail
海洋為地球之母,臺灣四周環海,是擁有豐富海岸生態系的寶島。然而海洋卻正面臨生態系遭受破壞,漁類資源枯竭、污染、過度開發等諸多威脅。積極響應海洋保育,可以避免海洋酸化造成的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等問題。觀音山與專業機構合作,以正確的方式進行保育放流,維繫海洋生態系的完整,愛護海洋保育放流從你我做起!
Thumbnail
海邊的曼徹斯特 潮起潮落 華岡的山仔后 日出月升 提示過往 所有的遺忘
Thumbnail
海邊的曼徹斯特 潮起潮落 華岡的山仔后 日出月升 提示過往 所有的遺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