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談面對死亡時,人應有的態度。
“死亡”這件事可不可怕?相信多數人都會害怕去面對,並且不願意提前去思考這個議題!當面前死亡議題時,內心應該只想多留更多時間在世間,以便享有更多滿足自慾的需求,根本是捨不得放手放掉一切。
本書作者張明志醫師,因為長期在安寧病房工作,看盡病人面對死亡前的恐懼、病人家屬間的爭爭吵吵,因更有感觸,而有心得,故寫下有闗面對死亡的系列書籍。*******************************************************************
書名: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
作者:張明志(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
出版社:時報文化 2024/4/21
******************************************************************

作者行醫四十年,看過太多生老病死,醫生之本職在救人,但醫治後病人的身心靈是否得救了嗎? 沒救活之人難道安息了嗎? 在這本書之開頭序便破題,他說:「人生的目標在於有沒有把功課做好,而不是風光一輩子」。那麼什麼是「功課」呢? 諸如老子《道德經》提倡的「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日 靜,是日復命」,依老子之言,「人生的功課並非在於外在的擁有或成就,而是在於能否認識和回歸自己的本心,淡然以對生命的終結,安然釋懷而無所遺憾」。作者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功課是好好認識自己,找到自我的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人生自赤裸而來,卻想滿載而歸,似乎除了基本的需要外,還想有更多的想要」,是故戮力追逐並擁有,且害怕失去;當面對生死交關時難以斷捨離。
作者認為,放下才是正解。但談放下豈是容易? 所以作者引用非常多的佛學經典開釋凡人,在世時修行,臨終前釋懷,以獲得心靈上救贖,或為超越肉體滅失。
我看了這本書後,我的感覺功課是:「科技引來進步,但也紛紛擾擾。功課是面對人的內在靈性,在生命過程是否自覺豐滿?~當人類面對臨終前之那末段期間,或許醫學可以再延長生命,但生活品質不必然仍可維持良好。作者說既便現在癌症治療方式多有進步,經統計仍有八成到九成病仍在二三年內死亡;畢竟人類必然死亡,臨終前可否忘了與親人間好好相處?能否放棄許多仍念茲再茲的未圓滿心願?是否忘了跟親朋好友好好地道愛、道謝、道歉、道別?」作者是希望借由本書,提醒世人別在人生十字路口選錯方向,浪費一生時間,到頭來人生功課也沒有完成!
人在死亡時,手中空空,什麼都帶不走,於是要放得下,不再執著。作者引用佛法真諦,特別是金剛經中闡述空性與智慧,提及人生是苦、空、無、常。走到生命終點前,應看得更寬心、更豁達,不再執著什麼未完成心願。人生如佛言:「消業往生」,人生來不自由,必有功課,煩惱多,請放下執著,隨順無礙,隨緣如意,隨願成就。業障消盡,自然往生淨土。
人生長河,你我皆過客;生滅如畫夜,亦如四季更迭。如白駒過隙,忽呼而已,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又如何?如夢之夢!如此看來,人生是過程,如充實或虛空,繋於自已。自覺圓滿,於該放之時,放下執著是我們心靈病房後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