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連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據統計,台灣每4分多鐘就有一人罹癌,如何正確抗癌、防癌守護自身健康,本文詳列重點筆記必看。
撰文 / 愛米
不惑之年的阿仁,在溫馨的聖誕夜喜獲一對雙胞胎,自此肩負起為人父的責任。餵奶、換尿布、洗澡,樣樣親力親為,全難不倒他。阿仁平日身體健壯鮮少感冒,近來卻頻頻出現喉嚨卡卡與咳嗽症狀。為了不把病傳染給嬰幼兒,他走進醫院檢查。醫生透過X光與斷層掃描,意外發現肺部有白色斑點。進一步檢查後,診斷結果竟然是——「肺癌」。阿仁顫抖著雙手接過這猶如晴天霹靂的診斷書,獨自走到空曠處,不住啜泣:「怎麼辦?怎麼會是我?我的孩子還需要爸爸啊!」當你或家人被診斷出癌症時,那份震驚、焦慮與無助,幾乎無法避免。這樣的感受是人之常情,但在得知罹癌消息之後,如何用正確回應?
隨著世代文明病的演化,癌症已不再如早期一般被視為絕症,而是可以有效控制並治癒的疾病。根據台灣官方資料與健康機構資料顯示,一個人一生中被診斷出癌症的機率約為40%,可見這已成為周遭常見的文明病。當你或身邊的人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妨從正面思考出發,拒絕陷入絕望,並以積極的方式來維持健康。
一、通盤了解,避免不要必的恐慌
1.確認診斷:與主治醫師確認癌症的種類、分期、治療選項。必要時可以考慮尋求第二意見或找尋更有經驗的權威醫師。
2.治療規劃: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根治、控制、緩和),並了解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副作用。
3.資訊整理:準備問題去門診,寫下醫師說的重點,避免遺漏。避免隨意相信網路上過多偏方或不明訊息,要相信醫療專業。
4.醫療資源:了解健保給付、重大傷病卡及相關補助等。
二、情感陪伴 被愛被支持,有助身心健康
1.傾聽與支持:先讓病人表達他的感受,不要急著給過多同情話語或建議事宜。
2.保持日常感:盡量維持正常的生活,讓病人減少「一切都被病吞沒」的感覺。
3.情緒照顧:當病人產生焦慮、憂鬱等情緒,可以尋求心理師、社工或病友團體幫助。
4.生活協助:病程中可能需要陪診、照護安排,可以提早規劃。
三、規律運動 多巴胺可削弱癌細胞生存環境
根據臨床案例顯示,規律運動能有效改善慢性病,甚至在癌症治療中,運動本身就被視為一種治療手段。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已將「運動」列為癌症治療與康復的重要處方之一。運動能促進多巴胺分泌,進而調節免疫功能、減少慢性發炎、改善荷爾蒙水平,削弱癌細胞的生存環境。
運動不僅僅具有「預防」作用,在許多重大疾病中甚至能達到「治療」或「疾病逆轉」的效果。對癌症病患而言,運動的核心原則是:安全第一、量力而為、持續進行。
四、全民練5功,防癌就輕鬆
台灣癌症基金會長期推廣「全民練5功,防癌就輕鬆」,相信預防重於治療,這5功包含:
1.蔬果彩虹579:12歲以下兒童每天三蔬二果;成年女性四蔬三果;成年男性五蔬四果。建議多攝取紅、橙、黃、綠、藍、靛、紫、白等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
2.規律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週三次以上,進行心跳速率達每分鐘130下的中強度運動,即所謂「333原則」。
3.體重控制:維持健康體態,避免肥胖。BMI控制在18至24之間;腰圍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
4.遠離菸檳:菸草中的焦油含致癌物,檳榔添加物則易導致口腔黏膜病變。
5.定期篩檢:善用政府提供的免費癌症篩檢服務,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平日忽視健康,生病時又因恐懼而無法正確面對。沒有人希望疾病找上門,因此日常保健與良好生活習慣格外重要。健康是根本,唯有擁有健康,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