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至高的赞叹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raw-image


阿姜曼证得解脱后的接下来几个夜晚,过去诸佛及其阿罗汉弟子们,前来恭贺他的解脱。某晚,某一位佛陀在十万阿罗汉弟子的陪同下来看他;又隔一晚,另一尊佛带领近百万的阿罗汉弟子前来。每一晚都有不同的佛陀,带着不同数量的阿罗汉弟子们来赞叹他。阿姜曼说:每尊佛陀所累积的波罗蜜不同,因而跟随在旁的阿罗汉圣弟子数量也有不同 —— 这就是上一尊佛到下一尊佛之间有差异的因素。而陪同佛陀一起来的阿罗汉弟子在数量上也不代表那尊佛陀全部弟子的实际总数量;那仅表示每尊佛陀所累积的波罗蜜相对程度。在陪佛陀一起来的阿罗汉弟子中,有许多是相当年轻的沙弥[i]。阿姜曼对此感到怀疑,所以他深思了这件事。他了解到「阿罗汉」一词并不专指比丘,只要内心完全清净的沙弥也可以是一位阿罗汉圣弟子,所以他们在这一点上完全没有任何争议。

大部分来赞叹阿姜曼的诸佛都这么说:「我,如来(Tathāgata),知道你已逃离无尽的苦难所带来的伤害,而且都是你以前困在生死轮回的监牢[ii]中所承受的,因此我特来表达我对你的赞叹。这座监狱很巨大且坚不可摧,里面充满着迷人的诱惑,奴役着那些放逸的人,使人难以逃脱。在世上的众生,几乎不太有人会去思考如何找出能逃脱不断折磨身心的方法。他们就像生病的人,懒得吃药。即使医药充足,但对拒绝接受治疗的人来说却没有任何用处。佛法就像药。在生死轮回中正在受苦的众生,诸苦皆由无明所生,而众生皆被无明所压迫。这种病是可以被治愈,但一定要服下『法药』。若不治疗,它会把众生拖进无尽的生死轮回中,大家都会被身与心的苦所束缚。虽然『法』遍及整个宇宙,但对于不感兴趣的人来说是不可能获得任何益处。」

「『法』以其本有的状态存在。在生死轮回中不停轮转的众生,就像轮子一样,生生世世重复着痛苦与折磨 —— 这也是生死轮回的自然态样。他们不可能真正看到苦的尽头。除非他们愿意自救,并坚守法的原则,认真投入修行,否则没有人能帮他们。不管曾有多少佛陀觉悟,或他们教的法有多么丰富,只有那些愿意吃药的人才能受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诸佛所教。再也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法了。因为即使众生心中最不寻常的无明,再不寻常也不可能超越诸佛所教的『法』的力量。『法』本身足以消除各种的烦恼 —— 当然,除非,修行者任由自己被无明给击倒,因而得出『法』无用论。」

「本质上,无明一直在抗拒『法』的力量。因此,听从无明的人,就是藐视『法』的人。他们不愿意修行,因为他们认为修行很难,而且浪费时间,他们宁愿享乐 —— 尽管欲乐会带给他们伤害。一个有智慧、有远见的人不应该像在一锅滚烫开水中的乌龟,龟缩在自己熟悉的壳内 —— 因为找不到逃脱的方法而等死。这个世界就像是被熊熊燃烧的无明火所烹煮的大锅子。大地上形形色色的众生,不论何处,都无法逃避心中燃烧的大火 —— 彼处正是苦之所在。」

「你已见到了如来,不是吗?什么是真正的如来?真正的如来就是你证悟到的清净心。我现在所显现的身体,只不过是以世俗相对因缘法的呈现[iii],这个形象并不代表真正的佛陀或阿罗汉,它只不过是我们世俗的外观而已。」

阿姜曼回答,他对于真正的佛陀与阿罗汉没有疑惑。他还会感到困惑的是:佛与阿罗汉证得无余涅盘[iv]后,应该已无任何残留的世俗因缘法,为什么却仍可以身体的形式现身?佛陀对他解释这个问题:

「如果已证得无余涅盘的人想要与那些尚有余蕴且已证得有余涅盘的阿罗汉互动,他们就一定会暂时呈现出世俗的形象来跟他们互动。然而,如果双方都已达无余涅盘,那就完全不需要再用世俗的身体。因此,当处理世间法的时候,才有必要使用世俗的身体;但当世间法已经完全超越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问题了。」

「诸佛都是藉由禅相[v]来得知过去与未来的事件,这些禅相都象征最初发生问题的世间缘起法。例如,当某一尊佛想要知道在他之前诸佛的生活,他就必须以每一尊佛及其当时生活环境细节的禅相为所缘,以此作为直观的方法媒介。如果事件本身已超出了世俗相对因缘法的范围,例如彻底的解脱自在,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的禅相出现。正因如此,过去诸佛以约定俗成的世间概念法为理解的共同基础,就如同我这里所示范的。我与一切阿罗汉弟子们,必须以当初世俗的形貌出现,这样你或其他人才能凭此得知我们的外表。如果我们不以这种方式现身,就没有人能感应到我们。[vi]

「当某些情况必须以世间法来互动时,彻底的解脱自在就必须要借用适当的世间法来呈现表达。就以清净的解脱心为例,当两个清净的解脱心彼此互动时,只存在觉知的必要特质 —— 而这不可能以任何方法来阐明。所以当我们想要表达绝对清净的特质时,我们就必须借助世间法为手段,来协助我们描述解脱心的经验。例如,我们可以说『解脱心』是一种『没有一切禅相、无上的至乐、自己发光的境界』,但这些都只是被广泛使用、世间惯性的隐喻。只有在心中清楚体证过的人,对于解脱才不会有一丝的疑惑。因为其真正的特质无法表达,『解脱』对于世俗相对因缘法而言是不可思议的。『解脱』一如既往地呈现,『解脱』以其最初本来的状态而存在,然而,两者皆为阿罗汉所肯定。这包括『解脱』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以世俗的概念自己呈现,以及解脱以其最初本来、非因缘所成的状态而存在。你是因为疑惑或只是作为一个特别的对话才问我这个问题?」

「我对一切诸佛在世俗的因缘或非因缘所成的观点上都没有疑惑。我的问题只是表现恭敬的一种世间法,即使您与阿罗汉弟子们没有来看我,我对真正的佛、法、僧也没有疑惑。不管是谁,只要见法即见如来,这是我清楚的信念。也就是说佛、法、僧每一项都代表一样的绝对清净,完全超脱世俗谛(世间法),统称为三宝。」阿姜曼回答。

「我,如来,不是因为认为你有疑惑才这样问你,而是一种友善的问候[vii]。」

当佛与阿罗汉圣弟子们一起来访时,只有佛陀与阿姜曼说话。而陪同前来的弟子们,没有人说一句话,他们只是以一种值得最高礼敬的姿态安静地坐着。即使是外观看去比尊者们可爱的小沙弥,也表现出相同的沉静。他们有些年纪很小,介于九到十二岁之间,阿姜曼发现他们真惹人喜爱。

通常,一般人只看到他们是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如果在不知道他们是阿罗汉的情况下,有些人很可能会想要去闹他们一下,开玩笑地伸出手去摸他们的头,却没有察觉到这样做很没礼貌。当阿姜曼说到这里时,我顽皮地想到我可能是第一个不计后果忍不住伸手去和他们一起玩的人。然后,我还是可以恳求他们的原谅。

阿姜曼说,虽然他们都是很年轻的小沙弥,但他们的举止都很成熟。他们看起来就跟其他的阿罗汉一样安静、稳重,令人印象深刻。总之,跟随在每一位佛陀身后的阿罗汉比丘及沙弥,都表现出无懈可击且最令人尊敬的行为。他们整齐、有序,看起来让人觉得舒服 —— 就像干净折迭好的僧袍一般。

阿姜曼一直很想知道佛陀时代的比丘都是如何经行与静坐。他还有一些关于资浅比丘与上座长老之间在互动上的礼节以及禅修时比丘是否有必要穿着正式袈裟的问题[viii]。当这些问题在他的心中生起时,定境中总会出现过去某一位佛或圣弟子为他示范佛陀时代应有的惯例行径。例如:阿姜曼很想知道该如何正确经行才能适当表达出对「法」的恭敬。这时过去某一位佛陀或阿罗汉就会出现,为他仔细示范手该如何摆放、该怎么走,以及如何保持沉着稳重的威仪。有时候,这些示范的内容包括很多详尽的指导;而有时候,这些则是透过举例来说明。他们同时也为他示范在禅定中适当的坐法,包括面向最适宜的方向及采取最好的坐姿。

阿姜曼说了一些关于上座与资浅比丘互相表达敬意的奇特事情。阿姜曼想知道究竟在佛陀时代的比丘是如何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就在这个想法产生后没多久,某一位佛陀与阿罗汉弟子的身影便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些阿罗汉们的年纪都不同 —— 有的很年轻,有的年纪很大,有一些甚至老到鬓发都花白了,还有许多不同年纪的小沙弥跟在一旁。然而,佛陀与阿罗汉们并非同时出现 —— 每一位阿罗汉都是各自出现。先抵达的就坐在前面,而后到的则坐在后面,这样的次序是按先来后到而不是按年纪来区分,甚至那些早到的沙弥会坐在晚到的比丘前面。最后一位、也是最年长的比丘抵达后便从容坐在最后的空位,没有人露出任何困窘或不好意思的样子。即使是佛陀本人,也是在抵达后,就直接坐在空位上。

看到这种景象,阿姜曼心中有些怀疑。难道佛陀时代的比丘都不尊敬年长的比丘吗?这当然不是一种鼓舞人心的景象。当「法王」(世尊)及其最亲近的弟子们如此不分尊卑,那么当佛陀及其弟子们在说法时,又如何期待听众能信服呢?很快地,答案自然在心中生起,而非来自佛陀及其弟子们所给的答案:这就是一种清净纯粹解脱法的例子,没有因缘相对性及世俗谛的问题 —— 所以才没有既定的尊卑礼节。他们正示范全然清净的真正特质[ix],大家都完全的平等,不管世俗的称谓是年轻、年长或高或低。从世尊开始到最年轻的阿罗汉沙弥,他们在清净的境界中都一律平等。阿姜曼见证到的是一个决定性的指标,那就是所有阿罗汉比丘与沙弥都一样清净。

这一点已经让他很清楚了,但他还是不明白就世俗的观点(世俗谛)他们是如何互动的?当这个念头生起没多久,坐在他面前的佛陀与阿罗汉的景象又开始发生变化了,之前他们没有按特定顺序坐在一起,现在却换成了佛陀坐在前端,而先前坐在前面的小沙弥则坐到最后面去了。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 —— 一种最令人恭敬的景象。此时阿姜曼很清楚了解到这个画面代表佛陀时代比丘们相互尊重的传统方式。就算已解脱的年轻阿罗汉还是必须尊敬心中尚有无明而仍正确修行的上座[x]。佛陀接着就这一个主题做了阐明:

「如来的比丘必须相互尊敬与和睦相处,犹如水乳交融,但这并不意味是那种世俗的友好,而是『法』的那种平等无二的友好。当如来僧团中的比丘们住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人数很多,他们也都没有争吵或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那些不遵循佛陀的教法与戒律而尊敬同修的比丘,是不配称作如来的比丘。即使他们会模仿佛弟子的样子,但也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只要比丘们遵照佛陀的教法及戒律(以戒为师)相互尊重,且永不违背,那么不论他们身在何处,何时出家,或来自什么种族、国家、地位,他们都是真正的如来弟子。而一位真正追随如来的弟子,有一天终将证得苦边尽。」

当佛陀及其弟子们说完以后便立即消失了。至于阿姜曼,所有的疑惑也都在景象清楚出现在面前时消失了。

有关阿姜曼对于禅修时是否该穿正式僧袍的疑惑:某一位阿罗汉弟子出现在他的面前,为他示范为何不用每次都一定要穿正式的大衣。他个人示范在穿着正式大衣时该如何静坐与经行,以及不穿大衣时该怎么做的例子。有关比丘僧袍的一切他都已清楚了,包括比丘三衣的正确颜色。他跟阿姜曼解释土褐色的僧袍是从波罗蜜树的心材分别染成三种不同的颜色 —— 淡褐、中褐、及深褐色等。[xi]

仔细思惟这些事件足以让我们确信阿姜曼都有合理可靠并确认的先例可循;他绝不去臆测连他自己都不确定的事,使自己的修行陷入险境。 因此,他的修行从开始到最后都很平稳、始终如一且无可指责。当然,现今已很难再找到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人。那些采用他修行方法的人一定会表现出优雅行径,而且他们的修行也一定会进展得很顺利。而那些蔑视传统修行方法的人就像是无主的孤魂野鬼或失怙的孤儿,他们背弃老师而窜改修行的方法,来符合自己主观的见解。阿姜曼有神秘且难以形容的内在指南针在指引着他,他的弟子中没有任何人可与之相比。

[i] 成为一名佛教比丘的最低年限是二十岁。然而,在这个年纪以下的男孩可以出家当沙弥,沙弥一样要剃头,穿褐黄色僧伽梨,并须遵守十戒。虽然经律中并没有提到沙弥最低的特定年限,但传统上泰国年约七岁的男孩是可以被接受的,这项传统是遵循佛陀成佛之前儿子罗睺罗的故事,他就是在七岁的时候被允许出家当沙弥。

[ii] 指在生死轮回中经历的痛苦与苦难。

[iii] 关于世俗谛(世间法),请参看本章节注释13。

[iv] 无余涅盘,意思是指已无任何个人身心组成元素(即:五蕴)的「涅盘」,是阿罗汉去世之后的圆寂涅盘。

[v] 禅相是一种由心现起的征象、景象或显现的事物。

[vi] 根据大众对涅盘的看法,我们应牢记,涅盘的特质是非因缘所成,也就是绝非任何的因缘条件或限制可归属于涅盘。「相信佛陀与阿罗汉去世之后,已经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互动的可能」,就等于是以因缘生灭法的思维来看待无为法(涅盘、不生不灭)。(参看附录I)

世间传统佛教徒的信仰认为当佛陀或阿罗汉去世之后,便已般无余涅盘,也就是说,对于他(佛陀或阿罗汉)而言,不可能再跟世上的人类有任何更进一步的接触或互动。因此当阿姜曼说出佛陀与诸阿罗汉在他的禅境中现身并给予他有关「法」的教导,很多人都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佛陀及诸阿罗汉都是真正已臻净化的清净心,也因此即究竟涅盘。因为涅盘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无为法(不生不灭)或非因缘所生法,我们不可以在佛陀或阿罗汉的身上加诸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任何条件或限制(因缘生灭)。涅盘的境界远超出一切世俗的信仰与理解,当已臻(证)涅盘时,便与一切的文字及概念脱钩(即无法以世间的言语或文字描述),因为一切的文字皆与因缘法(条件)有紧密的关联(受限于因缘法、不出因缘法的范畴)。—— 戒 宝尊者二0一九年补充说明。

[vii] 原文字面上的意思是「礼貌性地相互问候」

[viii] 此指正确适当的行止,即威仪。

[ix] 指「清净法」,是涅盘的一个同义词。

[x] 僧团中的资历是根据比丘受戒之日并穿上僧伽梨之后度过多少个雨安居来计算其戒腊。

[xi] 来自波罗蜜树的心材,波罗蜜树是一种生长在很多南亚与东南亚地区土产的果树,将该果树的心材煮沸后会呈现黄褐色,然后用来染比丘的僧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4會員
297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阿姜曼达到最终的成就之后,在静坐中回忆了一段他个人的往事 —— 一段他以前不太有兴趣提的往事。这里我要说的是有关阿姜曼过去前生的往事。我觉得如果遗漏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会很可惜,尤其是这类型的关系可能会如影随形跟着你们每一个人,就算你们没有注意到也是一样。如果叙述这段故事有任何不当之处,就请责怪作
2025/09/29
阿姜曼达到最终的成就之后,在静坐中回忆了一段他个人的往事 —— 一段他以前不太有兴趣提的往事。这里我要说的是有关阿姜曼过去前生的往事。我觉得如果遗漏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会很可惜,尤其是这类型的关系可能会如影随形跟着你们每一个人,就算你们没有注意到也是一样。如果叙述这段故事有任何不当之处,就请责怪作
2025/09/29
阿姜曼说他经常在东北部到曼谷之间往返,有时他会搭一小段火车到「终点站」,而其他的时间他都是行脚。这次的行程他抵达曼谷后,便在Pathumwan寺那里度过雨安居。在雨季期间,他经常在Boromaniwat寺与尊者Chao Khun Upāli [i]长老一起学习佛经。Chao Khun Upāli
2025/09/29
阿姜曼说他经常在东北部到曼谷之间往返,有时他会搭一小段火车到「终点站」,而其他的时间他都是行脚。这次的行程他抵达曼谷后,便在Pathumwan寺那里度过雨安居。在雨季期间,他经常在Boromaniwat寺与尊者Chao Khun Upāli [i]长老一起学习佛经。Chao Khun Upāli
2025/09/29
当一群天神来参访阿姜曼的时候,又发生了另一起神秘事件。天神的领袖开始与他对话,表示:「您于此处的停留,带给了所有的天神相当多的喜悦。由于您无远弗届的慈心光环,弥漫笼罩着整个地球与天界,我们都非常享受这份极大的幸福。您散放出的光环难以形容地美好,且无与伦比。也因此,我们总能知道您在什么地方。您所散
Thumbnail
2025/09/29
当一群天神来参访阿姜曼的时候,又发生了另一起神秘事件。天神的领袖开始与他对话,表示:「您于此处的停留,带给了所有的天神相当多的喜悦。由于您无远弗届的慈心光环,弥漫笼罩着整个地球与天界,我们都非常享受这份极大的幸福。您散放出的光环难以形容地美好,且无与伦比。也因此,我们总能知道您在什么地方。您所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偉大佛陀開示:「若過去生,曾於三寶福田,種很小的善根,將來可得無量的果報。」若要修積廣大福德,於三寶門中修來的福田最殊勝。佛殿壇城為諸佛神聖於世間安住之勝位,恭設一座莊嚴殊勝的壇城,將攝受廣大眾生,生起對佛法的感動及好樂隨學心,令善根益漸增長。
Thumbnail
偉大佛陀開示:「若過去生,曾於三寶福田,種很小的善根,將來可得無量的果報。」若要修積廣大福德,於三寶門中修來的福田最殊勝。佛殿壇城為諸佛神聖於世間安住之勝位,恭設一座莊嚴殊勝的壇城,將攝受廣大眾生,生起對佛法的感動及好樂隨學心,令善根益漸增長。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觀音山薩嘎達瓦月.佛陀成道暨涅槃紀念日(藏).無量光佛節日|1000億x100萬倍功德增長!偉大的佛陀以三世智慧眼目,洞悉世間的無常與痛苦,為尋求解脫之道,生起極大出離心,發心離欲出家修行,最後於印度的菩提伽耶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觀音山敬邀您把握殊勝難得的吉祥日積資淨障、廣行眾善。
Thumbnail
觀音山薩嘎達瓦月.佛陀成道暨涅槃紀念日(藏).無量光佛節日|1000億x100萬倍功德增長!偉大的佛陀以三世智慧眼目,洞悉世間的無常與痛苦,為尋求解脫之道,生起極大出離心,發心離欲出家修行,最後於印度的菩提伽耶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觀音山敬邀您把握殊勝難得的吉祥日積資淨障、廣行眾善。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行持皆圓滿的聖人,祂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走上覺悟、至善圓滿的解脫道,故以此「一大事因緣」自兜率天降生這個世間,從此佛法智慧應世於南贍部洲。󠀠佛陀慈憫眾生,潤澤眾生。時值佛誕浴佛季,讓我們一起更深入地認識, 佛陀那些在時空長河中閃耀著、無比動人的真實故事吧!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行持皆圓滿的聖人,祂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走上覺悟、至善圓滿的解脫道,故以此「一大事因緣」自兜率天降生這個世間,從此佛法智慧應世於南贍部洲。󠀠佛陀慈憫眾生,潤澤眾生。時值佛誕浴佛季,讓我們一起更深入地認識, 佛陀那些在時空長河中閃耀著、無比動人的真實故事吧!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你又在做啥? 風緩緩,月滿滿,所愛在人間 歲千千,年萬萬,有祂亦心安 傳說很久以前某一處有一神仙... 你可知今日是什麼黃道好吉日? 快別偷懶了!跟著師妹去找觀音 今日是祂的出家日,祈福消厄障 有言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 不正是有所謂:我見你是佛,你見我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你又在做啥? 風緩緩,月滿滿,所愛在人間 歲千千,年萬萬,有祂亦心安 傳說很久以前某一處有一神仙... 你可知今日是什麼黃道好吉日? 快別偷懶了!跟著師妹去找觀音 今日是祂的出家日,祈福消厄障 有言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 不正是有所謂:我見你是佛,你見我
Thumbnail
殊勝本師 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適逢藏曆苦行月及 藥師佛節日,當日所作善惡業增長1000X1000倍。在此殊勝吉祥日,行善功德不可思議!觀音山邀請您一同吃素、念佛、誦經持咒、齋戒、布施行善等種種善舉,慶讚佛法住世,開啟眾生安樂之門。
Thumbnail
殊勝本師 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適逢藏曆苦行月及 藥師佛節日,當日所作善惡業增長1000X1000倍。在此殊勝吉祥日,行善功德不可思議!觀音山邀請您一同吃素、念佛、誦經持咒、齋戒、布施行善等種種善舉,慶讚佛法住世,開啟眾生安樂之門。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