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隨著年假的結束,二月的朝陽也逐漸發力,亞洲人用爆竹驅散寒氣,而在太平洋對岸的北美,也有個已進行百年的傳統習俗,那就是在2月2日的「土撥鼠日」,相傳只要菲爾(土撥鼠名)看見自己身後的影子,凜冬就尚未結束、萬物就尚未甦醒,這樣的概念催生出了一部電影;「今天暫時停止」中,男主角不斷重複過著土撥鼠日,從惶恐不安,到利益薰心,最終撥雲見日、獲得新生,本片深深地傳達出存在主義的思想,並借鑑熱愛生命的永恆回歸,蔚為經典。
爾後三十年裡,尼采的思想依舊盛行,影視圈也偶有佳作,卻未曾直擊人心,不是內容過於晦澀俚俗,就是劇情左右之絀,直至我翻到原田所著的「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她將超人拉向凡間,用失戀刻畫女高中生對幸福的追求,何為命運?何為孤獨?情境塑造真實且貼切,街頭巷尾的拌嘴鬥舌,咖啡廳內的針鋒相對,性格迥異的大師們,一問一答間將哲學取之生活、用之生活,調配出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沁人心脾、如沐春風。
叔本華:一半客體、一半主體
撕去名片和頭銜,你還剩下什麼呢?有過兩次婚姻、一段戀情,育有11名兒女,他是最大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的創始者,投資的OpenAI與Google分庭抗禮,成立特斯拉、收購推特,指派為第一任美國政府效率部部長,這是我們眼中的馬斯克,但他內心,或許仍深埋著太空夢,比誰都相信外星人的存在、比誰都相信宇宙才是人類永續的解答;我們藉由客體塑造外貌,但主體才應是追求之物,試圖以表象填滿內心的空虛,就如同汪洋小船只顧舀海解渴,而不願張帆啟航,最終必會自我毀滅。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
工具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問題、提高生活品質,舉凡中國的四大發明、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等,但人類並非工具,我們不是為了某一個特殊目的而降臨,純粹是偶然的存在,花時間在探尋天命、追求意義,只是種自欺且自傲的行為,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活下去,完全取決本身的建構,每一個人都被賦予自由發展的權利,換句話說,未來會怎樣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他人活在他人的自由,我們活在我們的自由,個體間不可能完全一統,我不知你、你亦不知他,每個人能做的就是自我塑造,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
海德格:向死而生
動物進食只求存活,而人類將進食昇華為品嚐,為什麼紅酒要配紅肉?為什麼橘子與牛奶不能參和?我們無法只滿足於活著,會不斷追問理由和意義,試圖對自己的存在、行為都賦予相應的價值,永無止盡的消耗一天又一天,我們明明每分每秒都更接近死亡,卻在隨波逐流中陷入時間無窮的幻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牛頓,也會有屬於那個時代的小市民,以社會的角度來看,不論身居何位,皆會被後人所取代,但唯有死亡本身,是絕對公平、絕對無可取代的存在。
齊克果說:「生命只能從回顧中領悟,但必須在前瞻中展開。」我們將膽小美化成謙讓、無力包裝成善良,息事寧人後卻在夜晚的枕下捶胸頓足,我們不惜偽裝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愛情是最難解的戈耳狄俄斯,但也是最能看清內心的昊天鏡,追求時溫馨接送,告白後漠然置之,分手完蜚短流長,放任理性被虛榮心絞索,自甘為奴,是為最丟臉的一種奴隸。
「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是本非常適合一敲存在主義的入門磚,跟著尼采走在京都的哲學之道,與六位哲學家共解這又愛又恨的苦惱人生吧!
想看更多每週書句,歡迎到IG搜尋:@marginecho
本文首刊於:https://news.readmoo.com/2025/06/05/250605-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