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感覺到「數字背後的語氣不對」,是在大三實習。
那時,還只是個實習生的我,被指派整理 BD 部門的客戶對接資料庫數據。
我沒做什麼驚人的事情:只是打開 Excel,跑了幾張樞紐分析。
但卻越看越怪… 彷彿有個無形的「心照不宣」在顯現:
- 時間軸開始錯位
- 紀錄比數分佈不自然
- 欄位間重複但敘事方式不同
- …
我知道:風平浪靜的假象底下,是數字的語氣出現了斷層。
那不是單純漏幾筆資料 — 整份資料看起來,像是在編一個版本。
這不是單單「感覺不對」的臆測,而是我一直以來的天賦:觀察並解構哪段流程在編故事。
我沒寫報告,只是淡淡的跟主管說:「這整份數據不對勁。」
她聽完沒有遮掩,只說:「我們近幾年才開始用資料庫,以前都是手寫的,可能漏了不少。」,便誠實上報了。
那天我學到的不是分析技能,而是:無聲的感知,是能夠被接住的。
當你選擇對的語氣、語言,平心而論
有些人會選擇站在誠實的那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