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樺加沙:從路透社的報導看暴雨如何導致台灣堰塞湖決堤的災難性後果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路透社9/25的一篇圖文報導深入剖析了2025年全球最強烈的熱帶氣旋——颱風樺加沙(英語:Typhoon Ragasa,國際編號:251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2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Nando)——如何在台灣東部花蓮縣引發一場毀滅性的洪水災難。這場颶風不僅以狂暴的風力和傾盆大雨肆虐香港及中國南部沿海地區,更在台灣造成至少14人死亡、多人失蹤的慘劇。報導透過衛星圖像分析、數據圖表及目擊者證詞,詳細描繪了從湖泊形成、逐漸膨脹,到最終決堤的整個過程,揭示了氣候變遷下極端天氣事件的連鎖效應。文章強調,這起事件不僅暴露了台灣山區地形的脆弱性,也凸顯了政府在災害防範上的挑戰與進步。以下將從颱風概況、堰塞湖形成機制、決堤災情、颱風強度比較及防災措施等方面,進行全面歸納與總結。

首先,讓我們回溯颱風樺加沙的誕生與肆虐路徑。這場颱風於上週在西太平洋海域形成,受惠於暖海水與有利的大氣條件,它迅速強化為五級超強颱風(Category 5),最大持續風速超過260公里/小時(162英里/小時),成為2025年全球最強烈的熱帶氣旋。報導中附有一張風速比較線圖,清楚顯示樺加沙的風速峰值遠超今年其他四級或五級颶風,宛如一頭狂野的猛獸,橫掃東亞沿海。颱風中心於週一達到巔峰後,逐漸減弱,但仍具備足以摧毀樹木與電線桿的威力。它先是掠過香港以南約100公里處,引發香港當局發佈最高級別的十號颱風信號,導致逾百人受傷。隨後,樺加沙登陸中國南部沿海,影響廣州、深圳、佛山及東莞等四大城市,這些地區合住有約5000萬人口,經濟損失預計將達數十億美元。報導引用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高級能源與氣候變遷專家Chim Lee的觀點:「當局已從2017年及2018年的颱風天鴿(Hato)與山竹(Mangkhut)吸取教訓,這些風暴曾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害。」這反映出區域防災體系的進化,但樺加沙的來勢之猛,仍考驗了人類的應變能力。

在台灣,樺加沙的影響更為致命。從9月22日起,颱風便開始向島嶼傾倒大量雨水,特別是東部山區,累積降雨量高達數百毫米。報導附有一張衛星雨量分析地圖,顯示颱風路徑呈圓形漩渦狀,但台灣山脈地帶的雨水積聚尤為明顯,這正是導致災難的關鍵因素。花蓮縣的光復鄉(Guangfu)位於馬太鞍溪(Matai’an Creek)支流上游的偏遠山區,本就地勢險峻,卻因一場隱藏的「水患炸彈」而淪為災區。這裡的堰塞湖(barrier lake)在暴雨衝擊下決堤,釋放出巨量洪水,如海嘯般吞沒整個村落,造成至少14人死亡,數十人失蹤。消防部門表示,許多居民在洪水來襲時措手不及,房屋、車輛與基礎設施被沖毀。目擊者、光復郵局郵差謝建東(英譯:Hsieh Chien-tung)生動描述:「水勢像海嘯一樣洶湧,我及時逃到郵局二樓,回家時發現汽車已被沖進客廳。」這段證詞不僅捕捉了災難的驚悚瞬間,也突顯了當地居民的無助與堅韌。

報導的核心在於詳細解構這座堰塞湖的形成、成長與崩潰過程,這是透過路透社對Planet Labs衛星圖像的獨家分析得出的科學洞見。堰塞湖本質上是由岩石崩塌、滑坡或其他自然阻礙物在河谷中築起「天然大壩」,阻斷河水流動,形成臨時水庫。這座湖泊最早於7月被發現,源於先前幾場颱風引發的山崩,堵塞了山谷河道。文章配以三張並排衛星圖像:第一張顯示7月17日前谷地乾涸無湖;第二張捕捉到7月25日湖泊初現輪廓;第三張則是8月18日,湖面已膨脹數倍,宛如一頭蛰伏的巨獸。從7月25日至9月中旬,近兩個月的時間,該堰塞湖的表面積激增約五倍,達到0.92平方公里。根據政府數據進一步補充:決堤前,大壩高度約120米(390英尺),水域長500米(1600英尺)、寬1650米(5400英尺),總蓄水量估計達9100萬公噸,相當於3.6萬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容量。暴雨來臨後,湖水暴漲,溢流釋放約6000萬公噸洪水,導致湖泊體積縮減75%。一張湖泊尺寸演變圖表,從7月到9月標註了各階段的長寬高變化,視覺化呈現了這場緩慢醞釀的災難,讓讀者深刻體會「水患無聲」的恐怖。

為何這座堰塞湖如此危險,卻未能及時化解?報導指出,其位於偏遠山區,地形崎嶇,加上去年一場7.2級強震(台灣25年來最大地震)後,山體仍不穩定,阻礙了當局的排水與清障作業。圖文並茂地描述了災後景象:一張路透社攝影師Ann Wang拍攝的照片,顯示一名男子站在泥濘道路旁,旁邊停著軍用車輛,周遭滿是洪水捲來的泥漿與殘骸。這不僅是視覺衝擊,也象徵了救援的艱辛。文章進一步分析,樺加沙的雨量是關鍵推手。衛星數據顯示,台灣東部山區的降雨模式呈現「地形抬升效應」(orographic effect),即濕空氣遇山脈而上昇,冷卻凝結成雨,造成局部極端降水。這與全球暖化趨勢相呼應:暖海水為颱風提供更多能量,導致雨量更集中、更持久。報導雖未深入氣候變遷辯論,但透過數據暗示,這類事件將更頻繁,呼籲加強監測與預警系統。

接著,文章轉向樺加沙的強度比較,強化其「年度最強」的地位。一張雙線圖表對比了2025年其他四級/五級颶風的最大持續風速(1分鐘平均),樺加沙的峰值曲線明顯高聳,遠超競爭者。另一張圖則聚焦中國登陸颱風,與2016年的梅姬(Meranti)及2018年的山竹相比,樺加沙的風速雖強,但持續時間較短,未達前者的持久破壞力。這類比較不僅科學嚴謹,也幫助讀者理解,為何樺加沙雖猛烈,卻未造成香港或中國的全面癱瘓——當然,這可能也得益於當地事前疏散與加固措施。報導提及,颱風逼近前,當局分發了數百萬個沙袋、強化堤防,並動員軍隊協助救援。香港的十號信號持續大半個星期三,迫使公眾停工停課,避免更大傷亡。

總體而言,這篇報導不僅是災難紀實,更是對極端天氣治理的反思。它透過互動圖形(如衛星時間序列圖、雨量熱圖及風速曲線),讓抽象數據變得生動可感,讀者可輕鬆滑動瀏覽湖泊成長歷程或颱風路徑模擬。路透社的分析強調,台灣的山崩與障礙湖問題並非孤例——類似事件在喜馬拉雅或安地斯山脈也屢見不鮮——但樺加沙事件凸顯了即時監測的必要性。政府雖已部署無人機與衛星追蹤,但偏遠地區的通訊落後,仍是痛點。未來,專家建議整合AI預測模型,提升決堤風險評估。從人文角度,報導穿插居民故事,如那位謝姓郵差先生的逃生經歷,增添情感深度,讓災難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

回顧整篇文章,我們看到氣候危機的縮影:一場颱風如何放大地質脆弱性,釀成連鎖災難。樺加沙雖已遠去,但其教訓猶在——強化基礎設施、提升社區防災韌性,或許是像我們這樣的東亞沿海國家共同的課題。據估計,此次事件經濟損失逾數十億美元,但更沉重的,是那些永遠改變的生命與家園。路透社的這份報導,以嚴謹數據與動人敘事,提醒世人:面對大自然,唯有無限的謙卑與無盡的準備,方是人類的生存之道。

原報導網址:https://www.reuters.com/graphics/ASIA-WEATHER/TAIWAN/znvnngwlmvl/?fbclid=IwY2xjawNL4ZtleHRuA2FlbQIxMQABHiTjIpm3Z-9zjty2B4IgUgqbQvcawXMlx0OZBxhB0CuPSQt9QIU_RqJUo7wK_aem_Gnp8SwSBE5yxufFx9jM61w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回甘老茶湯
6會員
36內容數
人世間最重要的,是人,是人,是人。
回甘老茶湯的其他內容
2025/09/28
本文節錄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聯合國演講的幾個關鍵議題,包括對聯合國的角色與效能的質疑,對移民與邊境問題的擔憂,對氣候變遷及能源政策的看法,以及在中東、俄烏戰爭中的立場,同時強調「美國優先」與國家主權。
Thumbnail
2025/09/28
本文節錄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聯合國演講的幾個關鍵議題,包括對聯合國的角色與效能的質疑,對移民與邊境問題的擔憂,對氣候變遷及能源政策的看法,以及在中東、俄烏戰爭中的立場,同時強調「美國優先」與國家主權。
Thumbnail
2025/08/03
本文探討臺灣司法與警政體系改革的可能性,分析民選司法與警政首長制度的國際經驗,並評估其在臺灣的可行性與潛在影響。文章比較民選制與任命制的優劣,並提出在現有框架下,透過混合模式、強化外部參與、完善淘汰機制、賦予地方更多權力及深化公民教育等具體改革建議,以提升司法與警政的公信力與問責性。
Thumbnail
2025/08/03
本文探討臺灣司法與警政體系改革的可能性,分析民選司法與警政首長制度的國際經驗,並評估其在臺灣的可行性與潛在影響。文章比較民選制與任命制的優劣,並提出在現有框架下,透過混合模式、強化外部參與、完善淘汰機制、賦予地方更多權力及深化公民教育等具體改革建議,以提升司法與警政的公信力與問責性。
Thumbnail
2025/07/24
2025年川普再次執政,實施「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對多國課徵對等關稅,臺灣因貿易逆差被列入32%高關稅名單。本文分析此政策的動機、對臺灣及美國經濟的影響,以及可能的談判結果與臺灣因應策略,預估最終關稅可能落在15%-20%之間,臺灣需透過多元化策略,例如供應鏈多元化、增加對美採購及開拓新市場因應。
Thumbnail
2025/07/24
2025年川普再次執政,實施「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對多國課徵對等關稅,臺灣因貿易逆差被列入32%高關稅名單。本文分析此政策的動機、對臺灣及美國經濟的影響,以及可能的談判結果與臺灣因應策略,預估最終關稅可能落在15%-20%之間,臺灣需透過多元化策略,例如供應鏈多元化、增加對美採購及開拓新市場因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W39 (2025/09/21-2025/09/27) ==================== 台灣這星期最大新聞就是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造成堰塞湖溢流 較大影響範圍在光復鄉山區,許多人家裡都是泥砂難清 即便連假許多鏟子超人自發性幫忙,暖心 但最好的方法還是預防性自救 由資產配置角
Thumbnail
W39 (2025/09/21-2025/09/27) ==================== 台灣這星期最大新聞就是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造成堰塞湖溢流 較大影響範圍在光復鄉山區,許多人家裡都是泥砂難清 即便連假許多鏟子超人自發性幫忙,暖心 但最好的方法還是預防性自救 由資產配置角
Thumbnail
以前每年都有好幾個颱風侵台,所以颱風天的相關記憶可不少,這次凱米帶來我記憶中最大的雨勢(嘉義竹崎的累積雨量是全國前幾名) ,而且居然放了三天颱風假,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許多記憶。 開始知道有颱風這玩意的時候,大概是幼稚園年紀,當時住北投區。 四十多年前北投區常淹水,只要到颱風天,老爸就要把車開走,記
Thumbnail
以前每年都有好幾個颱風侵台,所以颱風天的相關記憶可不少,這次凱米帶來我記憶中最大的雨勢(嘉義竹崎的累積雨量是全國前幾名) ,而且居然放了三天颱風假,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許多記憶。 開始知道有颱風這玩意的時候,大概是幼稚園年紀,當時住北投區。 四十多年前北投區常淹水,只要到颱風天,老爸就要把車開走,記
Thumbnail
目前北部的民眾因為放了兩天比較沒有災情 只知道中南部貌似嚴重但不知道多嚴重 正確來說彰化以南到屏東都很慘 只是差別有沒有淹到家裡 沒淹到家裡附近的路也都幾乎阻斷通行了 這就是為何會連放三天原因 週三是怕爆所以放 週四是下半天像是暴風雨用倒的 週五是已經快水鄉澤國又適逢大潮 我知道大
Thumbnail
目前北部的民眾因為放了兩天比較沒有災情 只知道中南部貌似嚴重但不知道多嚴重 正確來說彰化以南到屏東都很慘 只是差別有沒有淹到家裡 沒淹到家裡附近的路也都幾乎阻斷通行了 這就是為何會連放三天原因 週三是怕爆所以放 週四是下半天像是暴風雨用倒的 週五是已經快水鄉澤國又適逢大潮 我知道大
Thumbnail
臺灣受到颱風侵襲,一名居民看著窗外颱風肆虐,表達對颱風損害和大自然的恐懼和擔憂。生活的瑣事和颱風造成的破壞交織在一起。
Thumbnail
臺灣受到颱風侵襲,一名居民看著窗外颱風肆虐,表達對颱風損害和大自然的恐懼和擔憂。生活的瑣事和颱風造成的破壞交織在一起。
Thumbnail
昨天開始放颱風假,本來以為南部大概也要到下午才會開始起風下雨,沒想到從昨天早上就開始狂風暴雨一直到現在還在持續中。 昨天早上還悠閒地把陽台幾盆輕量級盆栽移到地面,但中午吃飯發現風雨愈來愈大,後院的雞蛋花還應聲被吹斷枝葉掉到地上,凱米的暴風圈現階段根本還沒籠罩南部,就先給下馬威,讓我用完餐立刻上樓把
Thumbnail
昨天開始放颱風假,本來以為南部大概也要到下午才會開始起風下雨,沒想到從昨天早上就開始狂風暴雨一直到現在還在持續中。 昨天早上還悠閒地把陽台幾盆輕量級盆栽移到地面,但中午吃飯發現風雨愈來愈大,後院的雞蛋花還應聲被吹斷枝葉掉到地上,凱米的暴風圈現階段根本還沒籠罩南部,就先給下馬威,讓我用完餐立刻上樓把
Thumbnail
北台灣,今年,夏季的雨特別多,連同這兩日颱風來襲,像是把過去幾年累積的淚水都要一次流乾似的。 本文的預覽圖,是六月底去桃園一日遊時,又遇到的傾盆大雨。 今年夏季的雨勢來的又凶又猛。
Thumbnail
北台灣,今年,夏季的雨特別多,連同這兩日颱風來襲,像是把過去幾年累積的淚水都要一次流乾似的。 本文的預覽圖,是六月底去桃園一日遊時,又遇到的傾盆大雨。 今年夏季的雨勢來的又凶又猛。
Thumbnail
從小到大摸索著自己性向的小天,雖然大學後立刻就結婚了,但是因為按耐不住自己天性的呼喚,終於還是選擇開啟了屬於同志的另一種人生。
Thumbnail
從小到大摸索著自己性向的小天,雖然大學後立刻就結婚了,但是因為按耐不住自己天性的呼喚,終於還是選擇開啟了屬於同志的另一種人生。
Thumbnail
天若有晴,天亦雨。風自閑來, 風亦去。
Thumbnail
天若有晴,天亦雨。風自閑來, 風亦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