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走中國》的作者是吳祥輝。他早年的成名作是《拒絕聯考的小子》(他當時就讀建國中學),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年代,選擇不走聯考制式路徑而出書。其後,他投入媒體與公關領域,提供政治傳播與議題操作等服務,同時持續以作家身分創作。
除了在政治與公共傳播領域的身影之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國家三部曲」:《芬蘭驚豔》、《驚歎愛爾蘭》、《驚喜挪威》。我當年都有翻閱;這幾本書多聚焦在各國的背景與歷史,不過年代已久(近二十年前),當時並未細讀。
後來的「父子三部曲」走訪中國、日本、韓國,他與兒子邊旅行邊對話,從路途中的見聞延展到更深的思想討論(例如儒家思想)。《陪你走中國》可視為送給大兒子的畢業禮物:若主修國際關係卻不了解中國,視野終究不完整。於是,這趟縱貫中國大陸的父子之旅,既是地理上的探尋,更是一場關於文明與歷史的對話;不只是旅行,更是一份透過行走來認識複雜土地的成長禮。透過父子對談,傳承思辨與判斷的能力。吳祥輝出生於宜蘭,是作家也是公關人,以敏銳的觀察著稱。除了前述的「國家三部曲」與「父子三部曲」,其中日本篇幾乎走遍五十餘個都道府縣。他主張中國「需要祝福與提點,而不是詛咒」,並以文明進化與人類學式的視角理解中國;他也強調「中國學」應成為台灣的重要學門,既是國際競爭優勢,也是文化責任。這種態度呈現了理性與溫情的平衡。
本書出版於 2011 年,推測實際走訪與行旅約在 2010 年前後。當時中國尚未出現後來所謂的「戰狼外交」,國際對中國的互動氛圍相對友善;同時,大量台商深耕中國。若不理解中國,當時在判讀政治局勢與國際情勢上確實容易失之片面。
地理與路線的視角:這趟旅程從中國最北的黑河出發,沿途經哈爾濱、瀋陽、北京、大連與旅順、青島、上海,最終到香港。這條路線串起歷史重鎮、經濟樞紐與文化地標。黑河作為中俄邊境城市,路牌常見中英俄三語;大連、旅順留下日本統治的歷史痕跡與戰爭記憶;青島則以「溝通南北、連接日韓、面向世界」的戰略位置見長;而上海像是中國的縮影,現代性與矛盾性並存。
在經濟地理上,作者提出「海馬中國」概念:沿海六省(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與三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雖僅占國土約 9%,卻貢獻近六成 GDP。這種臨海優勢與內陸距海遙遠的對比,深刻影響中國的發展模式與區域均衡。
歷史與文明的思辨:作者強調「思想先於科技」,兩者如同「媽媽與爸爸」,所生的孩子叫「文明」。文明霸權的演進路徑大致經歷:航路革命(葡萄牙、西班牙、荷蘭)→ 工業革命(英國)→ 民主與資訊革命(美國)。
思想傳統上,孔孟之爭映照出「君本」與「民本」兩種政治倫理:孔子強調等級秩序與忠恕,長期成為中國政治的主流意識;孟子則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甚至認為「不仁君可誅」。作者進一步指出,中國長期形成某種「後看史觀」——越古老越崇高——加上漢代以降的「家天下」與儒學正統,更鞏固了對創新思維的壓抑。
邊界方面,中俄曾爆發珍寶島衝突;1962 年中印戰爭涉及麥克馬洪線;1979 年中越戰爭引發國際譴責。中國與十四個鄰國存在邊界爭端,地緣複雜度極高。
社會現象與經濟轉型:「蟻族」象徵高學歷低薪族群在城市邊緣的生存處境,教育擴張與就業/薪資脫鉤,租屋條件差、搬遷頻仍。經濟政策上,「十二五」起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並以「騰籠換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產業。
總結而言,這不僅是一趟旅行,更是傳承:知識的傳承、價值的引導、文化的橋梁與未來視野的開啟。父子的對話提供方法而非結論——不簡化複雜,而是學會與複雜共處。父親沒有灌輸標準答案,而是示範如何在複雜現實中維持理性與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