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永不放棄的跑者魂》大約是我七年前剛開始跑步時讀的書。那段時間我非常瘋狂:凡是和跑步相關的書、YouTube、Podcast,都照單吸收。當時的張嘉哲可以說是國內菁英馬拉松的指標人物,也算是我的跑步啟蒙老師之一。
他在腳傷後仍想重新追逐 2020 東京奧運的馬拉松資格。記得有幾次外出用餐,我都還在關心他的成績;腦中印象大概是 2 小時 18 分,但最後仍未達到門檻。隨著奧運名額縮減(當時男子馬拉松配額更少),要再闖進奧運,確實難度極高。
跑步與真男人商行在路跑賽前,我也會到張嘉哲的「真男人文創商行」買果凍膠、能量膠與相關用品。作為職業跑者,他也會參與各種活動。我在台北曾看過他協助輪椅組「推跑」;他說,不想只靠贊助或施捨,所以選擇創立電商,自力更生。我們有需要,可以用行動去支持他的夢想。他常在貓空「國手之道」練跑。我有次參加貓空路跑時,看到一位綁著小馬尾的跑者,應該就是他。
書的核心:從補習班逃脫到國手舞台
《永不放棄的跑者魂》記錄了張嘉哲如何從一個想逃離補習班的孩子,走到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馬拉松選手。這是一段關於堅持、夢想與不屈精神的真實故事。他用雙腳跑出屬於台灣跑者的驕傲與榮耀。
成績與代表性
為何說他是台灣馬拉松的代表?台灣男子紀錄由許績勝老師保持(約 2 小時 14 分),而張嘉哲最佳 2 小時 15 分 56 秒,雖非全國紀錄,卻是「最多次」跑進 2 小時 20 分的選跑者。如今雖約 40 歲,他仍未放棄,還持續提攜後進,展現不屈精神。
他在國際賽的經歷包括 2012 倫敦奧運、兩屆亞運與三屆世錦賽。倫敦奧運(夏季高溫接近 30°C)他跑出約 2 小時 29 分。跑者都明白:天氣會深刻影響表現。最重要的是,他曾以 2 小時 15 分 56 秒排名台灣男子歷代第二,實力無庸置疑。
座右銘與起跑點
他父親常說:「有練就有,沒練就沒有。」這句話也成了他跑步生涯的座右銘。跑步真的是長期累積的運動:只要一兩週沒練,體能就會下滑。當年他從補習班「逃出來」決定去跑步,也在那一刻找到了方向,開啟傳奇旅程。
意志與現實的碰撞
他在學生時期不想補習,只想跑步。到了倫敦奧運,因「賽道上沒人遞水」的畫面被截圖轉傳,一夕爆紅。但對他來說,那只是小插曲;真正讓他一路跑下去的,是對跑步的愛,而非掌聲。
傷痛中的領悟
腳部肌腱的重傷讓他體會:光靠意志不夠,身體與心的平衡,才是長久跑下去的關鍵。挫折讓他更成熟,也學會傾聽身體,更珍惜每一次能奔跑的機會。
把跑步當飯吃
每當有人問:「跑步能當飯吃嗎?」他就反問:為什麼棒球可以、跑步不行?他想把跑步變成真正的職業,而非僅是興趣或副業,也希望成為養家的正當工作。於是他經營「真男人文創商行」,也接代言,並立志做台灣田徑文化的開路先鋒,讓更多年輕人看見可能。他也發起 loveshoes.tw,募集二手跑鞋轉送需要的跑者,把運動精神與創業理念結合,開出新路。
父親與啟蒙教練:張叔叔
張叔叔不僅是父親,也是啟蒙教練。他說張叔叔「不是好教練,但卻是最好的家長」。張叔叔沒有正規訓練背景,憑著對兒子的愛與信念自學訓練法,甚至「標會」籌旅費,支援嘉哲到中國移地訓練。
給運動員的呼籲
他提醒運動員把自己當成「品牌」:自立自強,不只依賴政府或企業;學習社群經營,建立個人價值,讓社會看見你的努力,用行動證明運動員的價值。
真男人文創商行推出如「莫忘初衷咖啡」「真男人磁石手環」等商品;我自己也曾買過他商場的跳繩。更重要的是,他積極培育下一代選手,像是鄧新詮(老鄧),希望用自身經驗推動基層運動的永續。唯有讓更多人看見運動的價值,台灣的運動環境才會更好。
跑者金句:
—跑在路上:真正的意義不只在終點,而是「跑在路上」,在過程中展現的勇氣。
— 關於選擇:跑步不是犧牲,是選擇。
— 關於人生:當你願意為夢想流汗,人生就不再是浪費。
馬拉松是一種人生態度,每踏出一步,都是對「永不放棄」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