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靈感一閃而過,你會覺得:「哇,這個主題好像可以寫成一篇!」
但坐下來後,卻發現整篇文章寫不下去——不是沒話說,而是越寫越卡,最後草稿被丟進回收桶。我後來發現,問題不是「靈感不夠」,而是「沒有先判斷這個題材能不能寫」。
而這個判斷能力,其實是寫作人最該訓練的「前置思考」。
一、題材能不能寫,關鍵在「角度」而不是「主題」
許多人會誤以為題材太常見就不能寫。
例如:「早起的重要性」、「如何面對失敗」這些主題看起來老掉牙,但真正的問題不是題材老,而是「角度太普通」。
我在開始寫之前,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 這個題材裡,有沒有我親身經歷的故事?
- 有沒有我不同於他人的觀察?
- 這個主題如果我不寫,會不會有人一樣想看?
如果三題都答「沒有」,那我就暫時放下,因為那表示這個題材還沒長出「我的角度」。
但只要有一題是「有」,那就代表這個主題能夠被我轉化成有價值的內容。
舉例:
主題是「面對低潮」。
如果我只是要說「每個人都會遇到低潮,要學會正面思考」,那太空泛了。
但如果我寫「我曾經因為連續兩週沒靈感而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寫作」,這就成了一個可寫的題材。
題材能不能寫,其實取決於「是否能從我出發」。
二、我常用的「題材三秒測試法」
每次靈感出現,我會用一個非常快速的測試法來判斷:
「這個題材,我能在三秒內說出一個具體例子嗎?」
如果可以——那代表它已經有血有肉,可以寫。
如果不行——那代表它還停留在抽象層次,需要更多觀察或資料。
例如:
- 「時間管理」→ 我三秒想到「我曾經因為寫作分心而浪費整個早晨」→ 可以寫。
- 「成功心態」→ 想不到具體情境→ 暫時不寫。
這個方法幫我過濾掉大量「看起來不錯、實際上難寫」的題材,讓我專注在那些真正有內容的靈感上。
三、題材判斷的第二層:是否能延伸出「故事+洞察」
我在選題時,會再多看一層——這個主題能不能同時滿足兩件事:
- 有故事性(能吸引讀者看下去)
- 有洞察力(能讓讀者覺得有價值)
舉例:
我寫過一篇〈我如何養成每天寫作的習慣〉。
如果只是分享方法,那只是「教學文」。
但我加上「一開始我只打算連續寫三天,結果第三天差點放棄」,這就讓故事更有人味。
當故事與洞察並存時,文章會自然地有深度、有溫度,也更容易被收藏或留言。
四、題材判斷的最後一關:是否「想讓別人看到」
很多人寫作卡關,是因為題材太私人、太難公開。
我在動筆前,會問自己一句:
「這篇如果被我朋友、家人看到,我會覺得自在嗎?」
如果答案是「會」,那我就寫。
如果答案是「不會」,我就會先把它轉換成「可公開的抽象版」,
例如從「我和朋友吵架」轉成「當關係出現裂痕時,我學到的一件事」。
這個轉化過程,也讓題材更通用、更能引起共鳴。
五、我現在的題材評估流程(給你參考)
1️⃣ 寫下靈感句(5~10字)
2️⃣ 問自己能不能三秒內舉出例子
3️⃣ 想想有沒有故事+洞察
4️⃣ 試著講給別人聽,看對方有沒有反應
5️⃣ 感覺想寫、能寫、會有人想看 → 通過
這五步驟,我平均花不到2分鐘。
久了之後,你的「題材雷達」會變得非常敏銳,
靈感再多也不怕爆炸,因為你知道哪些值得投資時間。
題材判斷力,就是寫作的隱形肌肉
靈感人人都有,但能寫出來的只有那些「被過濾過」的題材。
寫作的關鍵,不在於你有多少想法,而在於你能否快速找到「能讓你越寫越深」的主題。
當你練出題材判斷力後,寫作就不再是「靈感來了才寫」,
而是一種可控的創作節奏。
靈感變成材料,而你變成廚師——知道怎麼料理出一道好菜。
如果你也想訓練這種「題材判斷力」,
試著在今天記下你想到的三個主題,
然後用「三秒測試法」過一遍看看吧。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