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問我:「你每天都能寫,靈感怎麼那麼多?」
但其實我不是靈感多,而是我讓自己有機會遇見靈感。靈感從來不是憑空出現的閃電,它更像是一種肌肉。
你越訓練,它越聽話。
一、我不等靈感,我養靈感
多數人把「靈感」當成一種運氣:
有時來、有時不來。
但我發現,真正穩定輸出的人,都有一套「養靈感的環境」。
我的做法很簡單:
- 桌上永遠放一本筆記本
- 手機裡開個「靈感資料夾」
- 每天早上固定十分鐘,瀏覽不同領域的內容(不只寫作)
比如我會看建築、美食、遊戲設計、心理學,甚至動物行為學。
這些都不是為了直接寫成文章,而是讓腦袋「長出新連結」。
因為跨界,才是靈感的溫床。
二、訓練「靈感反射」的習慣
你能不能察覺到靈感出現的那一刻?
那是最關鍵的差別。
我訓練自己在腦中出現「啊,好像可以寫!」時,立刻停下來紀錄。
不用完整句子,只要留下核心概念。
例如:
- 「今天的咖啡跟昨天味道不同 → 可寫成習慣的變化」
- 「買票失敗 → 可寫成錯誤策略的教訓」
靈感不怕短,只怕你覺得「等下再寫」。
那通常代表它再也不會回來。
三、我有「靈感冷藏庫」
每天產生的想法,我不一定會立刻寫。
但我會放進「冷藏庫」裡。
這個冷藏庫是我筆記軟體的一個分類:
我幫每個靈感打上「狀態標籤」——
- 種子(還不確定能不能寫)
- 萌芽(大致知道方向)
- 成長中(開始有架構)
- 開花(準備成文)
有時候我只是把「種子」重新看一遍,就會突然長出新點子。
你以為是靈感來了,其實是冷藏庫幫你發酵了。
四、我刻意創造「碰撞時刻」
我每天至少會做三件事之一:
- 跟人對話(哪怕只是聊近況)
- 看一篇完全沒興趣的文章
- 試著換一個寫法重寫舊文
因為靈感往往藏在不舒服的地方。
當你逼自己跳出熟悉模式時,大腦才會開始「連線」。
有時候靈感不是「想到」,而是「被撞出來」的。
五、每天留一點空白給腦袋
靈感其實最怕的,是你太忙。
忙到沒時間去消化。
我每天晚上都會讓自己「放空十分鐘」——
不滑手機、不聽音樂,只是坐著。
那時候腦袋會開始自動整理白天看到的東西,
有時就會蹦出明天要寫的題材。
靈感不是生出來的,而是「被安靜養出來」的。
小結
養靈感的關鍵不是方法,而是節奏。
你讓自己每天都待在靈感可能出現的地方,
那麼它遲早會習慣出現在你身邊。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