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台北的舊市區,萬華絕對榜上有名,尤其除了觀光客很常去的西門跟龍山寺,附近的南機場夜市,是不少老饕三不五時就會到訪的地方,甚至之前夜市王節目,也讓這裡聲名大噪。不過既然叫南機場,難道這裡以前真的存在一座、飛機可以起降的機場?為什麼現在完全看不到痕跡?另外很多人抱怨台灣街景很醜,除了建築本體,還出現一堆頂加、外推、招牌,欸...又或者說台灣感性,但在將近 60 多年前,南機場剛完工的建築,其實外觀相當樸素又整齊,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種亂糟糟的景象呢?
👉本集 YouTube 傳送門:https://youtu.be/MGYuVBL6cko南機場以前真的有機場?
南機場在以前是不是真的有座機場?欸沒錯還真的有,尤其從美軍二戰時期留下來的偵查資料,還能看到這個設施的存在,不過機場不是原本就存在,而是後來改造出來的,甚至本來還有修復計畫,打算讓它重新運作。1914 年日本野島銀藏,在台北古亭庄練兵場展開飛行表演,不只是當時難得一見,更被認為是台灣最早的飛行活動,而當時舉行活動的地點,就是南機場前身—練兵場。

從日本時代保存至今的地圖來看,起初練兵場的範圍,大約是現在的青年棒球場以東,果菜市場堤外停車場以北,萬華醫院以南,然後一直跨越現在新店溪的一大片土地,以當時行政劃分來看,橫跨了馬場町與東園町。不過建造這片練兵場,一開始並不是要給飛機起降的,而是提供日本軍隊作為演習訓練使用,同時也是學習馬術的地方,尤其總督府附近駐紮非常多軍隊。

不過後來航空技術逐漸成熟,附近也沒有適合起降的場地,反倒是練兵場因為土地整建被壓實,加上面積廣大,讓後續成立的警察航空班、飛行第 8 聯隊,甚至初期試驗用飛機送信的「航空郵便」,都成功利用台北練兵場進行起降,就讓這裡成為訓練兼飛行場地,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甚至還有把原本放在總督府飛行班的機庫,遷移到練兵場裡面的文件紀錄,就能證明這塊台北練兵場,在當時確實有飛機在起降。

另外後續隨著時間推移,原本面積就不小的練兵場,面積也逐漸擴大,最北邊更到現在的西藏路附近,直到 1936 年,台北飛行場也就是現在的松山機場完工啟用後,練兵場的航空活動才逐漸減少。

練兵場華麗轉身
不過練兵場跟真正的飛行場,還是有一大段差距,在所有計畫都是先有需求後,才開始著手進行規劃、施工到最後完成啟用,南機場當然也不例外。而飛行場最主要出現的時刻,就是在二戰正式開打之際,所有政策目標都轉成戰爭導向,就讓這座位在台北南邊的練兵場,變成真正的陸軍飛行場。
像是總督府在 1945 年,有出現一份私有土地徵收的補償紀錄,上面寫到當時跟誰徵收多少面積的土地,拿來蓋這座飛行場。更詳細的則是得等到二戰結束後,才陸續公開包括美軍,在戰爭前後拍攝的空照圖,可以看到整個機場範圍,比先前練兵場還要大,尤其跑道是從現在的青年公園蓮花池開始,一直往西南方向延伸到華中橋堤外停車場,而主要的建築群,則是集中在現在的國輝國宅。

另外從國軍接收日軍資產的紀錄,還能知道這座機場在那當時,是被稱做臺北(南)飛行場,而中間冒出一個「南」字,是為了跟現在的松山機場做區隔,另外跑道長寬來到 1400 與 100 公尺,其他還有 1000 公尺的疏散滑行道,以及大小掩體共 15 個,是個功能還算齊全的機場,甚至接收當下整個飛行場是能夠使用的,也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日軍飛機停在裡面。
但棘手的問題還在後面,尤其中央政府在戰後接收的機場實在太多,有不少在 1946 年,國防部頒布存廢原則後,都陸續走向廢除。一開始南機場本來也有進入廢除名單,只是沒隔幾年似乎又暫緩,改成保留跑道及四周 50 公尺土地,甚至後續也有單位申請希望把土地開發成農場,讓官兵自給自足補充糧食。

而這座機場的最終去留,是在 1953 年有了定案。一切的源頭是因為陸軍跟空軍在吵說「南機場這塊土地的產權,究竟是屬於誰的」,一方面空軍認為,既然這裡之前已經從練兵場轉成機場,從使用情況來看就應該屬於空軍。

陸軍則認為這塊土地從之前,就一直是日本陸軍所有,戰敗後移交產權理所當然是屬於陸軍,更何況上面已經有軍隊開墾農場、建立宿舍,拆掉會造成損失。老實說這不只是不同國家軍種差異所造成的問題,其實也凸顯二戰結束後交接非常混亂,就連在台日人的財產,甚至是跟美國在日本情報資料所屬上,都出現很多很多糾紛。

不過在跑道跟農場兩邊不能兼得之下,雖然先前有做出暫時保留陸軍農場的決定,但空軍在 1952 年,以軍民兩用的松山機場太過擁擠為理由,希望把南機場修復投入使用,甚至還出現一份工程計畫的平面圖。從資料來看,新的修復計畫是預計興建一條長 800 公尺的主跑道、滑行道跟停機坪,位置就在原本日軍機場的原址,只是跑道長度比較短一點。同時還能看到補償陸軍、憲兵隊跟農民損失的費用估算,可以看到當時大家都種了哪些東西,番薯、花生、茄子、四季豆,恩...很常見,菸草?酷喔。

但看到這邊一定很多人覺得奇怪,既然有工程平面圖,還有一堆評估文件,感覺當時的確是有打算修復南機場,為甚麼現在這裡是一大片公園跟住宅呢?原因是...完全不知道,沒開玩笑,是真的完全找不到答案,尤其雖然可以在 1953 年 3 月,看到南機場跑道修復計畫,但是台北高爾夫球俱樂部,卻在同年 10 月動工、隔年正式啟用,範圍就包含修復計畫中的主跑道部分區域,後來則是變成現在的青年公園,代表修復計畫完全沒有啟動,而且不到一年就轉成高爾夫球場。另外從推動紀錄來看,這座高爾夫球場,似乎是得到當時何應欽與周至柔,兩位分別為陸軍與空軍一級上將的大力支持,讓有些人懷疑,究竟修復計畫的推動原因,是真的迫切需要這座機場,又或者是只想要得到這片土地的使用權。但不論原因是什麼,從現在能調到的資料來看,已經難以考證了。

南機場整建住宅
在部分跑道變成高爾夫球場後,等於正式宣告南機場走入歷史,周圍區域也陸續出現以軍眷為主的住宅區,加上後來從中南部北上的一般民眾遷入,讓南機場附近出現相當可觀的違章建築群,說是當時台北最大似乎也完全不為過。不過讓大家跌破眼鏡,驚訝台灣以前竟然有這麼乾淨的街景照片,其實就是為了安置這些違建戶,而興建的全新住宅,又叫做南機場整建住宅計畫。

1950 年代,中央政府開始投入經費興建基礎建設,尤其當時沿岸完全不是長現在這個樣子,而是半點堤防都沒有,只要下大雨水位上升,就會開始淹水,成為迫切需要完工的項目。但數量龐大的違章建築,連帶影響計畫推動進度,畢竟不只是蓋堤防的範圍要拆遷,堤防以外給洪水走的區域也不能住人。對於住在那邊的人來說,堤防蓋起來就代表自己唯一能住的地方消失了,相信在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很少人能直接摸摸鼻子、十分乾脆的同意讓政府拆掉,自己再去找地方重新蓋房子,再加上那時候中央政府也不是有錢到,可以一口氣把沿線堤防全部完成,就導致計畫一延再延。

但天災是不等人的, 1961 年波蜜拉颱風,造成南機場地區嚴重淹水,上千棟房屋被毀、超過八千人無家可歸,災情相當慘重。而在美軍駐華安全分署會同聯勤總部官員視察後,提出可以把南機場軍事用地,變成住宅區的想法,打算用來安置防洪計畫中拆除的違建戶,這樣不只能讓工程順利進行,也解決違建戶的居住問題。後來這個計畫非常快速的在 1962 年美國協助下,展開前期規劃跟調查,讓南機場整建住宅計畫正式啟動。
簡單來說,這項計畫是由行政院提撥陸軍土地,由北市府負責興建。而第一期出現的建築,就是今天的南機場夜市,總共興建 11 棟、樓高 5 層樓的鋼筋混凝土紅磚樓房,雖然現在的外觀跟完工當下差距非常大,但還是能看出原本的紅磚模樣。其餘的第二期跟第三期則是位在西北方,共三期的整建住宅陸續在 1964 、 1968 跟 1972 年完成,總共安置 2105 戶。當然這些房子不是免費贈送,而是住戶自籌 20% 頭期款, 80% 向政府貸款,好處是公共設施由政府負擔。

這三期又以第一期最具有話題性,首先畢竟是 1964 年完成的工程,當時台灣很難看到又新又現代化的集合住宅,尤其每戶都有少見的沖水馬桶、獨立廚房,就連電線桿也都一併地下化,還有集中收垃圾的地方,整個居住水準確實提升不少,畢竟以前全部都是平房,汙水下水道根本不常見,反倒是有才稀奇。同時這裡也是第一批由軍、省、市政府,合力完成的平民住宅,再加上美國前期的協助,都讓第一期整建住宅完工的時候,不管是報章雜誌還是新聞媒體都大肆報導,也變成許多華僑回國都要參觀的建設。

那會從原本外觀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自己是覺得跟原本規劃脫離不了關係,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整建住宅當時規劃是以量取勝,也就是在土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總戶數要盡量滿足拆遷戶的數量,再加上要考量居民能承擔的費用上限,所以最終是規劃出甲乙丙三種型式,坪數大約是 8 到 14 坪,沒錯 8 到 14 喔,空間其實還蠻狹小的,只能滿足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尤其如果未來小孩出生,那個空間根本不夠,只能自行往外或往上增建擴建,來滿足家庭成員增加後的空間需求,再加上台灣住商混合情況普遍,都再再加重整個街景的混亂程度。而且以整體規劃的角度來看,在住家坪數不足的狀況下,就更難想到現在大家同樣很重視的停車位不足、沒有人行道等等問題,畢竟最基本住的問題都沒辦法滿足跟解決,其他問題都會變成其次。
公辦都更展開
南機場從日本時期的練兵場,到為了滿足戰爭需要轉變成的飛行場,後續則是變成高爾夫球場、住宅區跟一大片的違章建築,最終為了安置違建戶啟動整建住宅計畫,加上青年公園的出現,讓這片土地從軍事使用,轉變成單純的住宅區。尤其除了剛剛提到的一、二、三期,後續在青年公園附近還有超過 10 個地方,都陸續出現由政府主導的住宅興建計畫,變成現在這裡放眼望去,有很多相同風格建築存在的樣貌。
不過從 1964 年掐指一算,最早完成的第一期住宅也已經超過 60 歲,這不單單只是市容髒亂的問題,能不能安全的住在這裡,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尤其去年 0403 花蓮大地震,南機場一期整宅就有出現紅單建築,代表有安全疑慮要停止使用,直到後面進行補強跟緊急支撐,才轉成黃單,也讓一些住在裡面的居民,對於都更保持更開放的態度,同時在北市府的推動下,南機場在 2024 年,總算出現南機場第一個公辦都更與成功招商的案件,也就是單元三、第一期整宅的第 2 跟 3 棟,並且在 9 月正式簽約,未來會變成地上 14 層、地下 4 層的建築,其他包括單元 4 、單元 5 ,目前也都在進行中。

希望公辦都更完成後,不一定要像 1960 年代那樣風風火火,受到不少人關注,只希望能讓住在那邊的居民,能住得開心、甚至是比現在更好的生活品質。
👉本集 YouTube 傳送門:https://youtu.be/MGYuVBL6c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