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便的預辦登機
去河內工作後,每次回家我都更欣賞台灣的方便程度。雖然這些周到都是靠低薪血汗、儒家思想的情緒勒索及緊繃呈現出來,但成品還真好。
這次回台前兩天,剛好補牙的樹脂脫落(運氣真好,挑這時候才掉),也沒空去固定看的牙醫看診,我便在跑銀行時隨便挑捷運站旁的診所。候診區很大,有咖啡機跟飲水機,隨便滑個手機看個書,40分鐘過去就輪到我了。
我以前都在小診所看牙、洗牙,很陽春,這次櫃檯人員說看診前先拍全口牙齒的X光。老實講,沒事我不太想拍這種東西,但對方表示每個病人都要拍,我就跟多數腦波很弱的台灣人一樣坐上椅子來一張。
補牙時醫生說:「你的牙面上有一些牙菌斑,勢必要磨掉一點(牙),補了以後還是會掉。」我以為是要推銷什麼產品,沒想到他只是告知,總之我還是補了牙。以前我給老醫師補牙,他都是直接拿鑽子開始鑽。
時代在轉變。現在看醫生,病人的知情權變成預設條件了,過去的人提倡的醫病關係漸漸形成。不過這也是有代價,病人自己要承擔無情的事實,再也不能牽拖醫療人員。
醫生又說:「你有蛀牙,待會再拍一張(X光)確認。」一拍出來,之前蛀牙在兩顆牙齒之間,又蛀了,說用樹脂補也行,但樹脂會收縮,之後還是有縫隙容易蛀牙。
接著他介紹齒雕,價格當然不便宜(1顆牙齒價格是5000的平方),不過診所竟然有駐點製作齒雕的人員,一天內就能完成療程,對我這種回台時間寶貴的人而言很方便。
無論如何,我先想個辦法預約下次回台的門診。
走出診所後,我忍不住感嘆台灣好方便,不過無論是磨牙、蛀牙、不同治療方式,聽起來好沉重,如果我對這些事情渾然不知,我就不用費心費神休假時跑一堆門診檢查。
更極端一點,如果我付不起這些自費的項目,我不會感覺很糟嗎?從小教育讓我無法「左耳進右耳出」,我會不會時時想起我沒錢付治療費用,進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產生比較的焦慮感?
錢能解決/只有錢能解決
我想我同時是醫療服務的受益者跟受害者。這些資訊雖然幫助我外在的健康,但或許對心理健康是負面影響。
這種情況可以對應到台灣社會很多情況。專家、商人、廣告隨時在提醒我們還有不足之處,很多人花錢買保健食品、戴隱形牙套、找營養師減肥,別人有的我也要有,一但缺乏就有很大的匱乏感,以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
台灣人這種心態,加上台灣又太方便,所有麻煩都有對應的解決方法,多半要花錢。賺錢、花錢彷彿是唯一解方。我漸漸喪失忍耐、不跟其他人比較、感到自在、容許自己有點不舒服跟缺失等能力,我也很難無知,因為去看個醫生什麼的,都有人說「你哪裡還有點問題,不過這個(破萬的)療程可以解決。」
欠缺拒絕的能力
「對別人的意見充耳不聞」是最棒的能力,人終歸一死,有必要活得戰戰兢兢嗎?不過台灣人普遍沒這種能力,所以我們都很把別人講的話看得非常重要,更古早的年代,不聽他人言甚至會被抵制,代價很高。一個整潔有序的社會靠的是大家限縮自我
許多診所或專家給過多資訊,多到讓人微微恐慌,如果你剛好有錢付這筆費用,幾乎不可能不聽進醫生的話乖乖治療(我花24小時查詢網路資料、跟妹妹討論、內心糾結幾番,還是決定選齒雕。)。這還是最美好的結果,如果沒錢支付,記憶力特別好,又有完美主義,真是痛苦。
台灣有很多讓人感到方便的服務,例如機場捷運讓人預辦登機跟行李,我覺得很棒,但醫療上,除非我主動想了解,不然還真不想隨時知道一堆昂貴的療程。不過如果醫生沒說,我會不會又錯過什麼?
再想下去又要煩惱焦慮了。我需要左耳進右耳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