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往往自己創造的。明代商業興盛,江南的富豪喜好黑貂皮,有一個人因此發家,叫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將黑貂皮賺來的白銀,用來跟遼東的中國農民收購鐵製農具,有些地方記載,一個農具以一銀員(或一兩銀?讀到的單位不是很清楚)的高價收購,這價格蠻扯的,但貂皮動不動出一匹貨可以入數百至數千(員或兩),努爾哈赤不缺錢,缺把錢用在該去的地方。買來的農具有兩個用途。第一個是當時努爾哈赤正在追趕農耕技術,漢人或奴隸可以耕地,但少了足夠的鐵製農具。有了漢式農耕後,就算與鄰近地區的貿易不通暢,糧食仍能變得穩定。這目標自然是屯糧。
第二個用途是鐵製農具可以重製成鐵製箭矢。在努爾哈赤的技術推進之下,原先由獸骨磨削而成的箭矢,在收購-技術追趕的政策下,一律變成了鐵鑄的箭矢。滿人騎射威力不可同日而語。
誰曉得對於城市對於消費的需求,會經由貿易滋長軍事上的對手,最終促成自己的對手在軍事方面的進步呢?或許最能警覺到的,便是看看貿易對手國賺了你的錢之後,都把錢轉移到什麼項目上… 短短幾年,在努爾哈赤的「超越明帝國」的計劃下,便從一個原先連箭頭都要依靠獸骨、不甚專精耕種的女真部落,變成了自稱「滿州人」,一匹匹軍隊身穿鐵甲,指揮漢人耕種產糧,逼朝鮮稱臣,從蒙古人那邊搞來了一顆天曉得是不是北元帶走的那粒玉璽,最終從容跨過了山海關…
然後很多後世的解讀仍然只記得提到吳三桂,明思宗,或李自成。
(《海與帝國》少數有寫到這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