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為一個巨大的實驗室:讀陳紹馨的『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 — 台灣』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開始從事有關臺灣的研究後,常會讀到「臺灣乃是一個實驗室」的講法,但一直不曉得這說法的起源,過去聽葉高華老師講,才知道原來這出自是陳紹馨老師的文章,這篇文章,跟曹永和老師的研究,同列為早期「以臺灣為主題」的研究者的護符,讓研究臺灣史、臺灣社會的研究,得以在龐大的「為故國招魂」的中國史、中國社會研究中,找到一絲喘息的空間。

讀了原文,可以看出來陳紹馨老師「反叛的修辭」。在一個表層上,〈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 — 台灣〉好似在說,如果研究中國社會文化的話,研究臺灣是個好的開始,因為臺灣有中國難以取得的東西-資料。

我自己對這種「優勢」的理解是這樣: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留下了外來漢人社會「同化」原住民前的資料,之於中國同樣的「征三苗」已是神話,早已不可得,但荷蘭人卻留下了普查等級的資料,甚至足以量化分析。

而鄭氏政權跟清帝國則帶來了第二波的資料,就是漢人社會跟中華帝國如何改造、影響了各層級的社會,這部份的資料中國雖有,但品質可能不若臺灣(e.g.淡新檔案之齊全是很驚人的事情,但這也是戴炎輝老師傾全力保存才有可能)。另一方面,陳紹馨老師也指出,中國這時期的資料多半缺少量化,但出於日本殖民的特殊環境,一進來臺灣就開始進行的土地申告(雖然現在只剩桃竹苗為主)、舊慣調查、戶口跟土地普查,幾乎是世界唯一一個要理解這般漢人社會時得以利用的普查資料。

相較於此,在中國,1927年國民政府傾全力下,才有了卜凱針對2000多個農戶的抽查(現在調查原始檔被南京大學挖出來了,可惜他們不太知道怎麼利用),但調查範圍集中在華東,而華北則依靠滿鐵調查才能理解華北的農戶性質,原始調查檔也存在。

在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台之後,臺灣社會又經過高速變革,經歷了都市化、高速工業化,這第三波的資料,理論上又可以跟戰前串接,因而十足可貴。

雖然這篇文章的時空脈絡下,讀起來會有種「難道臺灣研究就是中國研究的替代品嗎」的味道,但其實陳紹馨老師也指出(或許才是這篇他真正要說的話),這種以「臺灣見中國」的研究方法,在未來中國開放外國學者使用資料、深入中國田野跟合作後,必定會走不長久。陳紹馨老師在1960年代已經預見了今天臺灣研究的海外困境,你投稿時人家會問你幹麼研究臺灣…為什麼不研究中國就好?

這我真的遇過。我在報臺灣戰後高速工業化的論文的時候,就有人問過Why should we care Taiwan,當下我臉一陣青一陣白,同樣的研究議題,你用中國資料通常就是發的臺灣資料好,這蠻多人都有感覺。

以下是我延伸下去想的。

為什麼要研究臺灣?對我來說,如果仔細的把臺灣提出來,將中國作為比較(而非替代)的對象,同時也把其他地區/國家作為比較的對象時,臺灣作為巨大的實驗室這一點,仍然是一個不可替代的研究利基點。

我一系列寫作下來,有在跟著追的朋友,應該已經能感受到臺灣的「世界性」。在戰後的經濟政策跟官僚上,實際上臺灣跟日本跟朝鮮連為一體。臺灣跟戰前中國、還有美國也存在另一條線。在清代,臺灣番屯與新疆、臺灣與金川的帝國之線,我們也能感受到番屯跟紐西蘭Kupapa的類似,而到了高山部落,其實愛爾蘭人-北海道愛努人-北美原住民-臺灣的泰雅族、排灣族等,也因為「集團移住政策」而被連繫起來。

如果時序往前一點,到了東印度公司的時代,其實VOC在臺灣以殘酷而精明的手段統治西拉雅族時,也同時在印尼用類似的方法整那些蘇丹,同時期,閩南人的貿易網絡與客家人的流亡,又是另一條線(印尼文的麵跟韭菜臺語唸起來一模一樣。)而東印度公司的傳教士對於西拉雅尪姨(女巫)的清洗,在不久後也會在非洲達荷美看到一模一樣的事,只不過這次傳教士改講法語。

至於西葡與臺灣的交流,一路會延伸回西非那一連串古老並曾由大量西非女酋長所控制的網絡,最終經過好望角而北上這一段。西非這一段路線,這一兩年才陸續有新研究出來。而臺灣與菲律賓的「某種親近但疏遠」的關係,始終引起兩地共鳴。

也就是說,臺灣很特別 — 被葡西、明鄭、清帝國、日本、中華民國輪翻統治,人有高度的一貫性,卻有大量的政策、制度的實驗,以及文化跟經濟政策的變化存在。另一方面,臺灣卻有相當的有世界性/一般性。那些我上面所舉由一個又一個串起來的「線」,讓臺灣不得不去與臺灣分享臍帶的其他國家與地區 — — 成為他們的姐妹兄弟。只不過因為操不同的語言,又或是長大的過程沒玩在一起,所以彼此尚不熟悉。

因為帝國的存在,臺灣乃是無數政策與制度的實驗室(而帝國還留下了數據跟操作手冊)。也因為帝國的存在,臺灣與世界的許多地區相連在一起(儘管我們未必意會到。) 而研究臺灣最棒的就是,有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佛學記:鄭紹鈺的寫作空間
1.4K會員
55內容數
鄭紹鈺,臺大外文系,臺大經研所,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班。這裡是我的寫作空間。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   好書分享: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第二版) 作者:陳隆志博士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 因楊醫師而獲贈的一本好書,也因為聽了要有一個人而知道這位麻豆考試第一名的陳隆志博士。可是在此之前,可從來沒有從這樣一個國際法的角度來認知與理解台灣應該有的定位何在,又
Thumbnail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   好書分享: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第二版) 作者:陳隆志博士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 因楊醫師而獲贈的一本好書,也因為聽了要有一個人而知道這位麻豆考試第一名的陳隆志博士。可是在此之前,可從來沒有從這樣一個國際法的角度來認知與理解台灣應該有的定位何在,又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書名:台灣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 Taiwan) 作者:蔡宏進 譯者:無 出版:唐山出版 ISBN:9789867021458 種類:社會科學 光看本書封面就可以發現這是個頗有年紀的書了,而且非常像是學
Thumbnail
書名:台灣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 Taiwan) 作者:蔡宏進 譯者:無 出版:唐山出版 ISBN:9789867021458 種類:社會科學 光看本書封面就可以發現這是個頗有年紀的書了,而且非常像是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