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食族最方便、最經濟、最常吃的榜上食物之一,一定有「茶葉蛋」。
從7-11、全家、萊爾富、美聯社,再到家樂福、全聯等,各種大小規模的賣場都想賺茶葉蛋的錢。
秉持著無聊時就找點樂子的實用/食用主義,我很喜歡研究食物的一些過去身世。就像有人說,想要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認識他的過去,我想同理也可以用在食物上。
我每天喝咖啡,也每天吃雞蛋。看著便利商店的茶葉蛋從一顆5元,一路漲到13元(2025年為止),實在是無法克制地想爬梳一下,是誰讓茶葉蛋無所不在,到處都買得到。
便利商店出現茶葉蛋
為了不要一下子跑到太久遠的年代,必須要先劃出一條時代線。現在要談的茶葉蛋的起源,並非發明起源,而是指茶葉蛋有規模被商品化的開端。
在台灣,讓台灣茶葉蛋被規模化販售並領先於其他通路的推手,就是7-Eleven。由日本作者佐宮圭採訪撰寫的《台灣流通革命》(2023,天下雜誌)一書,簡略描述了前統一超商(臺灣7-Eleven)總經理徐重仁在7-11開賣茶葉蛋的故事。「當時台灣的外食文化還不普及,也很少有人會買三明治或漢堡、三角飯糰等速食作為主食。因此,徐重仁一開始先推出『茶葉蛋』。」
我們先依照佐宮圭所說,假設台灣1980年代是個不成熟的市場,那為什麼徐重仁還是想賣茶葉蛋呢?下面一段改寫自該書同一個章節:
台灣7-11開始正式販售茶葉蛋是1987年,徐重仁為了賣茶葉蛋不惜與美國Southland Ice公司抗命,他自言明知台人對咖啡接受度不高,但為了能讓美國督導同意上架茶葉蛋,只好應著頭皮賣咖啡,結果就是茶葉蛋大賣,咖啡滯銷,一年後咖啡停賣。
閱讀《台灣流通革命》至此,我內心油然心起敬佩之意,忍不住想激動斷言,在台灣將茶葉蛋商品化的第一人就是徐重仁!
但是,佐宮圭所說的「外食文化還不普及」是主因嗎?
徐重仁的成功,真的如表面上這麼簡單嗎?
80年代的台灣有多有錢
我無法否認徐重仁有敏銳的市場觀察能力,他確實看見消費者的隱性需求,那是連消費者都尚未認知自己需要的需求。但成功的要素,絕非只是具有眼光,還需要「運氣」。好運氣的白話就是:人在對的時局。
我們先把焦點回到1980年代。那是怎樣的年代呢?
1980年,隨著北迴鐵路通車,國家風景區陸續設立,以及夜市觀光興起,國民旅遊蔚為流行。
接著,我想要一則新聞標題說明,80年代的台灣有多有錢:
1983 台灣股市突破七百點,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做個小結論:台灣的1980年代是經濟起飛,國民消費水準大幅提高的年代。隨著消費水平上升,80年代的外食文化已經相當成熟,對美式飲食接受度很高。譬如,1984年,第一家麥當勞在民生東路三段開幕,從那時開始,民眾對於咖啡其實並不陌生。然而,7-11卻在1987年開賣咖啡失敗,原因又如何?
熱熱吃最對味
從舊新聞報導可以推估,當時7-11的咖啡是採用泡好一大壺保溫的方式,從早賣到晚,跟現在現磨現煮差距很大。另外,保溫的咖啡,跟台灣人喜歡「現煮」、「吃熱食」習慣很不同,少了「新鮮」的感覺,吸引力也降低。
雖然茶葉蛋也是一次煮一大鍋,但電子鍋的保溫能力和咖啡壺的仍有差距(我每次吃茶葉蛋都覺得很燙),加上台人早已有吃茶葉蛋的習慣,茶葉蛋是無縫無痛進駐便利商店。
到了1993年,7-11已經展店100家,終於一舉讓茶葉蛋成為無所不在的國民小吃。
時代造英雄,英雄造時代。時代雖是條件,英雄也要有眼光看見。因此,台灣「商品化的茶葉蛋」發明者有徐重仁的眼光,但也無法歸功於他一個人,還包含一個時代。
簡化的成功與失敗
看成功故事最麻煩的地方是:要小心拆解表面有意義的因果邏輯敘事,但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我以前覺得這些封面擺著某某企業大老的成功傳記書,很難閱讀。但隨著年紀增長,我漸拋棄對成功故事的偏見,轉向欣賞作者如何寫一則成功故事,如果我買單了故事(即使只有一小段時間),我就會很好奇他是怎麼辦到的。更好玩的是,透過自我提問與追問,不再盡信成功作故事之後,就會找到更多有趣的故事。成功太容易被簡化,失敗同樣很輕易被歸因,認知偏誤真是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