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因為有機會參與社會住宅研究,而認識了《社區設計》一書的作者山崎亮,因為做了點功課而認識到在日本有一群人,以透過「設計」積極解決社會問題為人生志願。
當時我只覺得「社區設計師」這樣的職業很有意思,就像是最近看過的《巨人的筆記》,作者金翼漢,自創「紀錄師」,不僅如此他還開班授課,讓更多人可以以此為業。而社區設計師也是這樣的概念,是富有原創性的新興的工作。
這讓我很好奇,這些可以自創職業、開發工作,不做一份平常的工作(挖好的坑)的人,腦袋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帶著這個why,我遇到了這本《設計與革新》。
迎來自己嚮往的未來
《設計與革新》作者是COVID-19期間,以A4透明資料夾做成防疫面罩,長期投入解決社會問題的日本設計師太刀川英輔。
書名副標是:寫給年輕設計師的50個備忘錄。書本扉頁開宗明義寫出他對自我與年輕設計師(包含聲援從事創意工作的經營者與企劃者)的祝福:
For those designers who wish to create what they wish to create, to become a person they wish to be, and to realize the future they wish to see.
致設計師朋友們:願你們能夠創作出自己的夢想之物,成為自己憧憬的人,而後終有一天,迎來自己嚮往的未來。
就如同書籍副標所寫,本書共有5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只有1頁,符合太刀川英輔強調的「簡單就是最好的設計」。
這個設計拯救了我對「設計師」自寫書的閱讀障礙。以往我很容易迷失在他們設計出的「作品」,以及創作「心法」的五里霧中,然而,太刀川英輔很不同,他說他想寫一本「15年前自己會想看的書,可以少走一點彎路」。簡言之,他是一面疼惜「過去」那個懵懂自己,一面期盼讓更多人通向更好的「未來」。
為什麼需要設計與革新
在現今強調「做自己」時代氛圍中,還能看見有宏大的「心願」的人,實在少見,也讓我好奇。但這本已經是濃縮再濃縮的備忘錄,我能寫出什麼嗎?
當我困在為了寫出有價值的東西時,已經將「to become a person who you want to be」拋之腦後。好在我還能回顧筆記,找回我看《設計與革新》的初心:了解不按常規的人是怎麼想事情,太刀川英輔為什麼認為我們需要「設計與革新」?
「設計」行動的燃料
為了解開太刀川英輔的WHY,我利用賽門‧西奈克 Simon Sinek「黃金圈法則」來解析:剖開《設計與革新》。
首先,我找到最內核的WHY(為什麼),接著是第二層的HOW(如何做),第三層也是最外層的WHAT(做什麼)。
1.共創共好的未來(why)
2.以美好的形式(用設計的方式,how)
3.與世界與他人產生關聯(找到關聯性,what)
所以可以這樣說,太刀川英輔認為需要「設計與革新」的最核心關鍵是「共創共好的未來」,這也是驅動他透過「設計」來行動的燃料。
不走彎路的指引
找到太刀川英輔的WHY、HOW與WHAT之後,我還想從50篇備忘錄再精煉出一些什麼,但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我也想過,我可以將所有的筆記全部都列出來,但這樣做,也等於什麼都沒有寫。於是,我決定寫三個有點不「直觀」的備忘錄的精華備忘,同時回扣WHY、HOW與WHAT,以此更清楚說明太刀川英輔推廣設計與革新的背後動機:
第一WHY(為什麼):空海大師「大我大欲」、佛教語「大欲得清明」
乍聽之下,會以為有強大的欲望是件不好的事情,但佛教卻說欲越大越好?其實這裡的欲是指願望。你許下大願,就能造福更多人達成他們的的願望,同時也就會涵蓋自己的願望。
第二How(怎麼做):日本劍道大師宮本武藏的名言「觀、見二者,觀強,見弱」
很多人都說要打開眼睛看(見),但見與觀是等級不同的。見是單純地用眼睛看,觀是指能客觀看待別人與自身。若能站在他人視角、社會的視角、歷史的視角等來思考問題,就有更高的機會更上一層樓。
第三WHAT(做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為肉眼所見,空為機緣與無形的關聯。太刀川英輔說,這就是「設計的本質」,設計就是不斷尋找相應的形式,擴大關聯性。
許大願,得清明
為了寫這篇又重新回顧了筆記,我刪掉了好幾頁的摘要,最終留下上面的這些紀錄。
最後我想要效法太刀川英輔的法則「簡單就是最好」,用一句話說明《設計與革新》的核心理念:實現「美好未來方法」就是許大願,共創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