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補充說明
1..1960年代的音樂節與事件
前文「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導覽」提到一些1960年代的音樂節與事件,對日後的音樂界有重大影響。
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導覽因篇幅關係,前文未詳細說明,今補充如下:
Summer of Love (1967)
1967年的「愛之夏」(Summer of Love)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與文化現象,當時大約有十萬名嬉皮(Hippies)聚集在美國舊金山的海特-艾許伯里區,這個地區成為嬉皮文化的中心,後來被稱為「嬉皮革命」。他們拒絕順從,追求同情、意識、愛與人類團結,形成一場文化革命。
這段期間,年輕人穿著鮮豔服裝,彈奏吉他、唱歌,使用迷幻藥,追求自我解放、愛與關懷。愛之夏不僅是嬉皮文化的象徵,也是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巔峰,對音樂、服飾和社會思想產生深遠影響。
1967年在加州舉辦的蒙特利國際流行音樂節(Monterey International Pop Festival)被視為愛之夏的開端,該活動集合了迷幻搖滾的代表人物如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披頭四(The Beatles)等,讓嬉皮文化走入主流視野,也為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打下基礎。
簡言之,愛之夏是1967年夏天發生在舊金山及其他地區的一場深刻的文化運動,代表著年輕一代對和平、愛、自由與精神擴展的強烈追求,也象徵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精華。

Summer of Love (1967)
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 (1969)
伍德斯托克音樂與藝術節(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簡稱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是1969年在美國紐約州伯利恆鎮白湖村附近的卡茲奇山上麥克斯·耶斯格牧場舉行的大型戶外音樂節。原定於8月15日至17日舉行,因為下雨延長到8月18日,總共舉辦了四天。
這場音樂節吸引了約四十萬人參加,是流行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象徵著1960年代嬉皮文化、反戰精神與迷幻搖滾的頂峰。音樂會聚集了大量當時著名樂團和歌手,如克羅斯比、斯蒂爾斯、納什與楊(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瓊尼·米奇爾(Joni Mitchell)、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等,推動了反文化運動、和平、自由與音樂的理念。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最初的籌辦本來在紐約沃基爾鎮,但當地因設施與遊客數限制,轉移至耶斯格牧場。牧場地形是天然盆地,提供理想的視聽空間。儘管參與人數超出預期造成交通和衛生困難,整個音樂節氣氛和平且充滿愛的精神,成為當時青年文化的象徵。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不僅是歷史性的大型音樂盛事,也代表1960年代青年對戰爭、政治與社會問題的集體反抗,並推動了音樂、藝術和社會變革的潮流。

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 (1969)
Altamont 事件 (1969)
Altamont 事件指的是1969年12月6日在美國加州阿爾塔蒙特賽車場舉辦的阿爾塔蒙特自由音樂會(Altamont Free Concert)上發生的暴力事件。這場免費搖滾演唱會吸引了約三十萬觀眾,演出嘉賓包括Santana、Jefferson Airplane、Neil Young、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以及作為壓軸的The Rolling Stones。
然而,這場音樂會因暴力事件非常著名,其中最嚴重的是一名18歲年輕粉絲梅雷迪思·杭特(Meredith Hunter)被地獄天使團(Hells Angels)的成員用刀刺死。此外還有三起意外死亡事件和多起傷害,整場活動陷入混亂與恐慌。地獄天使是被臨時聘用負責現場保安的摩托車幫派,他們使用暴力手段控制人群,造成多起攻擊和恐嚇。
這場事件被認為是搖滾歷史上的黑暗日子之一,結束了1960年代末的嬉皮和平、愛與反文化氛圍,也促使人們對大型音樂活動安全管理進行反思。事件片段後來被製作成紀錄片《變調搖滾樂》,成為經典警示案例。

Altamont 事件 (1969)
2..鍵盤與器材:Mellotron、Farfisa、Hammond、Leslie 旋轉喇叭
前文中提到一些1960年代的迷幻搖滾樂團常用的一些特殊樂器,對日後的音樂發展有重大影響,因篇幅關係,前文未詳細說明,今補充如下:
Mellotron
Mellotron 是一款基於磁帶取樣的鍵盤樂器,利用磁帶回放,創造出管弦樂、合唱團等真實樂器的音色。它在1960 年代末至1970 年代因 The Beatles 和 Moody Blues 等樂團的使用而廣為人知,其獨特的復古音色深受迷幻搖滾和老搖滾樂迷的喜愛。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有虛擬樂器軟體和數位版本,讓音樂家能輕鬆再現其經典音色。
歷史與運作原理
- Mellotron 的前身是1950 年代 Harry Chamberlin 發明的磁帶取樣鍵盤。
- 它利用磁帶儲存真實樂器的錄音,當按下琴鍵時,磁帶會在琴裡播放,重現該樂器的聲音。
- 這種機械原理的取樣機讓鍵盤手能在指尖上擁有管弦樂隊、合唱團或弦樂團。
音樂影響與應用
- 披頭四的〈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Moody Blues、King Crimson、Led Zeppelin 等許多傳奇樂團都曾使用 Mellotron 來營造其標誌性的聲音。
- 它的音色獨特、帶有復古美感,成為迷幻搖滾、經典搖滾的代名詞。

This is one of two Mellotrons owned by the Rolling Stones
Farfisa
Farfisa 是一家義大利的電子樂器製造商,成立於1946年,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生產的一系列便攜式電子琴,尤其是組合風琴(combo organ)而名噪一時。Farfisa 風琴因其明亮、刺耳且具有穿透力的聲音而廣受歡迎,成為搖滾樂隊喜愛使用的樂器。它們在1960年代盛行時與英國 Vox 品牌的組合風琴競爭,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和輕盈的體積贏得市場。
Farfisa 的著名型號包括 Compact 系列(1964年推出)、FAST 系列(1968年)、Professional 系列和 VIP 系列。這些電琴以其靈活的音色和易攜帶性,在60年代迷幻和搖滾樂中占有一席之地,許多著名樂隊如 Pink Floyd、Elton John 和 The B-52s 等都有使用過 Farfisa 風琴。
簡要來說,Farfisa 是一個代表1960年代到70年代意大利製造的經典組合風琴品牌,以其鮮明的音色和便攜設計聞名於樂壇。

Farfisa
哈蒙德風琴(Hammond Organ)
Hammond 指的是哈蒙德風琴(Hammond Organ),這是一種電動風琴,由 Laurens Hammond 在1930年代發明。哈蒙德風琴通過旋轉的音輪(tonewheels)和電磁拾音器產生聲音,每個音輪會產生一個頻率的交流電信號,經過電子電路混合與增幅後輸出獨特的聲音。與傳統管風琴相比,哈蒙德風琴體積較小且價格較低,廣泛應用於爵士樂、藍調、搖滾和福音音樂中,並成為1960到1970年代經典搖滾的重要樂器。
哈蒙德風琴的聲音特色:
- 獨特的音輪產生的濃厚且充滿活力的音色。
- 配合 Leslie 旋轉喇叭使用,產生標誌性的移動聲場效果。
- 內建的變調器如合唱(chorus)、顫音(vibrato)增加音色變化與深度。
- 風琴放大器可被過載,產生溫暖的失真音色,這是許多搖滾風琴演奏者喜愛的效果.
哈蒙德風琴被廣泛使用的原因除了其音色獨特且多樣外,因其在演奏中既能提供和聲、旋律又能兼顧低音線,常與風琴手、鼓手和吉他手或薩克斯手組成,形成管風琴三重奏(organ trio)。
總結來說,Hammond 是一種經典且影響深遠的電機風琴,以其獨特的音輪聲響、配合Leslie 旋轉喇叭和多樣音效,成為多種音樂風格尤其是爵士與搖滾的重要樂器。
隨著1970年代哈蒙德風琴(Hammond organ)與合成器興起,Farfisa 風琴的市場地位逐漸下降,最後於1980年代初停止生產組合風琴。

Hammond Organ
Leslie 旋轉喇叭
Leslie 旋轉喇叭是一種專為哈蒙德風琴設計的特別揚聲器系統,其特色是利用旋轉機構產生特殊的空間音效。它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一個固定的低音喇叭和一個安裝於旋轉機構上的高音喇叭,兩者以相反方向旋轉,造成聲音在空間中移動。這種旋轉帶動的多普勒效應和相位變化,讓聲音聽起來像在旋轉和流動,表現出豐富而立體的三維空間感。
- Leslie 喇叭的旋轉速度通常有兩檔設定:慢速(稱為合唱 chorale)和快速(稱為顫音tremolo),改變旋轉速度會讓音色產生動態變化和脈動感。
- 經典的 Leslie 系統還配備真空管放大器,帶來溫暖的管式失真效果,使得它的音色格外具有感染力。
- Leslie 旋轉喇叭的效果不只包含移動的音場,還融合了多普勒效應、顫音和相位效應,共同造就其獨特的豐富音色,這是用純電子合成器難以完全複製的。
- 因為其複雜的物理原理和空間聲學效果,錄製 Leslie 旋轉喇叭時通常要用多個麥克風以捕捉其立體的三維聲效,才能較真實地呈現它的音色魅力。
簡而言之,Leslie 旋轉喇叭是一種透過旋轉機械產生三維空間感和多普勒效果的經典音響裝置,廣泛被用於哈蒙德風琴與其他樂器,為音樂注入豐富動態和空間層次。

Leslie 旋轉喇叭
根據作者 Andy Babiuk 的說法,披頭四樂團的歌曲〈Tomorrow Never Knows〉(1966年)是首次使用麥克風直接連接到 Leslie 喇叭輸入端錄製人聲,這是因為約翰·藍儂(John Lennon)要求他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我是達賴喇嘛(Dalai Lama)在最高山頂上唱歌一樣」。他們在1966年整個《Revolver》專輯的錄音過程中持續使用了Leslie 喇叭。
在了解這些樂器及故事背景後,讓我們再聽一次披頭四的〈Tomorrow Never Knows〉,聽聽約翰·藍儂的聲音聽起來是不是像達賴喇嘛在高山頂上唱歌一樣?
- The Beatles – “Tomorrow Never Knows” (1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