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五賢帝時期,圖拉真帶領羅馬走向巔峰|羅馬歷史系列 6

圈筆-avatar-img
發佈於歐洲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從養子繼承到帶兵奪權

屋大維開始了羅馬帝國時期,有別於王政時期有明確規定如何選出新國王,帝國時期沒有明確規定皇帝的繼承規則,屋大維一生都沒有兒子只有過女兒,他先後收養過幾個養子卻都早逝,最後屋大維收養了他的繼子提比略(Tiberius),並且指定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從此開啟了由皇帝挑選親自挑選繼承人並將他收為養子的「養子制」的繼承傳統。

皇帝可以藉由收養的方式選賢與能,將皇位傳給最有能力、最適合的人。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卻很骨感,皇帝在收養養子時仍通常在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族上挑選,一旦被收養,等於握有「準皇帝」的資格,也造成宮廷內鬥、暗殺與收養競爭。

這種由皇帝指定繼承人的制度也偶有意外,尼祿(Nero)在位時既沒有指定他的繼承人也沒有收養子就過世了,他也沒有其他子嗣,羅馬第一次面臨沒有合法皇帝的局面。大家各自擁戴自己的支持者成為皇帝,共有四人相繼被擁戴成皇帝,所以也稱為「四帝之年」。這四人皆是軍人出身,這時候誰當皇帝不再靠血統,只比誰的拳頭更大,最後由維斯帕先(Vespasian)獲勝,靠著武力當上皇帝。

維斯帕先死後的皇位,先後由他兩個兒子繼承,兩個兒子還來不及生子就又接連死去後,羅馬又再次陷入如同四帝時期,不知道該讓誰接班的局面。元老院深記四帝之年擁戴軍人當皇帝造成了內戰的教訓,他們這次不敢再推選軍人當皇帝,他們想趁禁衛軍還沒反應過來時,迅速推舉一個中間派的涅爾瓦(Nerva)皇帝。

雖然元老院擁戴涅爾瓦當皇帝,但軍隊並不服氣,為了安撫軍隊,戴涅爾想到了一個辦法。有別於過去的皇帝總在自己親族身上找養子,涅爾瓦打算在軍中找一個威望高的人做繼承人以安撫軍隊。圖拉真(Trajan)是當時駐守在日耳曼邊疆的將軍,既有戰功又有民望,涅爾瓦便將圖拉真收為養子且指定他為繼承人,這下軍隊才正式認同了涅爾瓦當他們的新皇帝。

涅爾瓦在一年後病逝,圖拉真順利繼位,沒有政變、沒有流血。自後連續幾任皇帝也仿效涅爾瓦的做法,收養適合的人才為養子繼承國家,這些皇帝治理國家有成,也避免了在皇位交替時的腥風血雨,這段期間又被稱為「五賢帝時期」,也有後人稱讚這段時期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圖拉真帶領羅馬達到最大疆域的時期

涅爾瓦挑選的這位圖拉真究竟是什麼來頭呢?圖拉真出生於伊比利半島,是首位非義大利本土出身的羅馬皇帝。他的父親是有名的將領,曾在東方和日耳曼地區立下戰功。圖拉真在還是年輕將軍時,就因為勇敢、紀律嚴明而受到軍隊的愛戴。

這位軍人出身的皇帝在繼位之後,仍時常親自帶兵打仗,是一位戰場上的皇帝。其中最有名的一場戰役是達契亞戰爭。

達契亞戰爭

達契亞王國(Dacia)位於今天的羅馬尼亞一帶,那裡盛產黃金,長期騷擾羅馬邊境地區。圖拉真親自率軍,兩次征伐攻陷達契亞首都,達契亞王國滅亡被併入羅馬帝國版圖。取得盛產黃金的達契亞地區,也讓羅馬帝國財富暴增。


為了慶祝這次凱旋,圖拉真建造了著名的圖拉真柱,整根柱子高約30公尺,柱子上一圈一圈的浮雕描繪了兩次達契亞戰爭。圖拉真也多次出現在浮雕上,但不是記錄他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模樣,而是圖拉真在軍隊演講的畫面、在戰場上觀察和指揮的畫面、在祭壇祈禱的畫面,塑造自己英明的領導人和虔誠的信仰者形象。

圖拉真柱一直被良好地保存至今,如果去到羅馬旅遊便能看到這根「曠世巨柱」。不過現今圖拉真柱上面的青銅雕像,是後來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加上去的聖彼得雕像。



帕提亞戰爭

這場戰爭是圖拉真生命最後一場征途,戰爭的背景源自於亞美尼亞王國(Armenia),這個夾在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中間的國家,兩個國家長期不斷爭奪亞美尼亞的控制權,亞美尼亞新上任的國王是親帕提亞派,這就讓圖拉真不開心,親自出征亞美尼亞。

圖拉真出征亞美尼亞迅速推翻原本親帕提亞的國王,將亞美尼亞納為羅馬的一個行省,軍隊繼續往兩河流域前進,佔領了當地的城市又建立了美索不達米亞行省。接著圖拉真又攻下了巴比倫和帕提亞首都,這是羅馬史上向東擴張至最遠的時刻,也是羅馬史上最大疆域的瞬間。

會說是「瞬間」是因為真的只是曇花一現,一年不到,巴比倫各村落發生暴動,帕提亞人重新奪回部分城市。圖拉真打算帶兵鎮壓,卻沒想到在路途中因病過世。臨終前他收養了堂侄哈德良(Hadrian)為繼承人,哈德良覺得美索不達米亞的領土太遙遠,駐軍成本過高,撤出軍隊、放棄美索不達米亞的領土。

一直到第五位賢帝奧列里烏斯(Aurelius)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才結束了五賢帝時期,五賢帝時期結束後,羅馬開始走下坡,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動盪。最混亂的時期,在短短五十年內先後有二十多位皇帝即位,帝國的威望也大不如前。

下一篇將聊聊結束帝國動盪局面君士坦丁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兜圈筆記
1會員
7內容數
我是圈筆 文字在寫下來之前,會先在腦中兜好幾個圈,所以將這裡取名叫兜圈筆記。 在閱讀的你,有空的話歡迎按個愛心或是留下留言唷
兜圈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10/24
凱薩之死後,羅馬陷入權力真空。年僅十九歲的屋大維崛起,與安東尼、雷必達斯組成後三巨頭,共同清除凱薩的刺客,卻最終反目成仇。從佩魯西亞戰爭到亞克興海戰,盟友一一敗退,唯獨屋大維在風暴中屹立不搖。他以「恢復共和」的名義,實則建立了帝國,在「奧古斯都」的名號下,讓動盪多年的羅馬迎來前所未有的和平與榮耀。
Thumbnail
2025/10/24
凱薩之死後,羅馬陷入權力真空。年僅十九歲的屋大維崛起,與安東尼、雷必達斯組成後三巨頭,共同清除凱薩的刺客,卻最終反目成仇。從佩魯西亞戰爭到亞克興海戰,盟友一一敗退,唯獨屋大維在風暴中屹立不搖。他以「恢復共和」的名義,實則建立了帝國,在「奧古斯都」的名號下,讓動盪多年的羅馬迎來前所未有的和平與榮耀。
Thumbnail
2025/10/17
在羅馬的共和晚期,一位名為凱薩的男子,正改寫共和的命運。出身貴族卻擁抱平民,他的榮耀來自戰場,也終結於刀光。從三巨頭的結盟到權力的崩解,羅馬的榮光與陰影在他身上交錯——這是英雄誕生,也是共和殞落的時代。
Thumbnail
2025/10/17
在羅馬的共和晚期,一位名為凱薩的男子,正改寫共和的命運。出身貴族卻擁抱平民,他的榮耀來自戰場,也終結於刀光。從三巨頭的結盟到權力的崩解,羅馬的榮光與陰影在他身上交錯——這是英雄誕生,也是共和殞落的時代。
Thumbnail
2025/10/14
推翻了國王之後的羅馬,人民表示「我們不需要國王」,自此開啟了義大利的共和時期。共和時期領土迅速擴張,先是統一了義大利半島,而後又與北非迦太基展開多次戰爭,羅馬領土拓擴大到伊比利半島和北非地區,從此成為了地中海強權國家。
Thumbnail
2025/10/14
推翻了國王之後的羅馬,人民表示「我們不需要國王」,自此開啟了義大利的共和時期。共和時期領土迅速擴張,先是統一了義大利半島,而後又與北非迦太基展開多次戰爭,羅馬領土拓擴大到伊比利半島和北非地區,從此成為了地中海強權國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Thumbnail
羅馬,一個擁有2800多年歷史的城市,被譽為「永恆之城」(拉丁語:Urbs Aeterna)。這裡是古羅馬文明的發源地,見證了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的興衰,並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成為西方世界的宗教信仰中心。
Thumbnail
羅馬,一個擁有2800多年歷史的城市,被譽為「永恆之城」(拉丁語:Urbs Aeterna)。這裡是古羅馬文明的發源地,見證了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的興衰,並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成為西方世界的宗教信仰中心。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走進羅馬,就是走進歴史,據說走在路上隨便踢到一顆小石頭,就是碰觸到兩千年前的遺物。羅馬帝國統治當時西歐到西亞的大部份區域。
Thumbnail
走進羅馬,就是走進歴史,據說走在路上隨便踢到一顆小石頭,就是碰觸到兩千年前的遺物。羅馬帝國統治當時西歐到西亞的大部份區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