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故事:
第一篇:羅馬的起源:羅馬第一代國王——被母狼哺育的羅穆路斯
第二篇:羅馬王政:從五天國王到亂倫弒親,上演最血腥八點檔
繼上篇提到的以盧克麗霞之死為導火線,民眾起義推翻了國王蘇佩布,這場起義則是以盧克麗霞的丈夫科拉提努斯 (Collatinus) 與國王的姪子布魯圖斯 (Brutus) ,在本文我們將簡稱這兩人為科拉提努斯和布魯圖斯。
推翻了蘇佩布之後,那下一任國王該是誰呢?此時的羅馬人已經受夠了國王的專制與暴政,羅馬人表示我們羅馬再也不需要國王了。沒有了國王,國家仍然需要領導人,布魯圖斯與科拉提努斯便被選為第一任執政官,從此以雙執政官的形式,結束了200多年的王政時期,開啟了長達500多年的羅馬共和時期。
走出義大利半島,向地中海區域擴張
在王政時期,羅馬的領地範圍其實非常小,是在共和時期才迅速擴張,約在西元前 272 年統一了義大利半島。
而後與北非強權迦太基展開的三次布匿戰爭,正式從義大利半島向海外擴張。當時的羅馬已幾乎統一了整個義大利半島,想要繼續往外擴張;迦太基則是以北非地區為主,還掌控西西里、薩丁尼亞、科西嘉以及伊比利半島南邊等區域。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
戰爭的導火線要從義大利的僱傭兵團瑪末丁人說起,瑪末丁人占領了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城(Messana),且長期騷擾周邊地區,西元前265年位於西西里島東南地區的敘拉古王國終於受不了瑪末丁人,決定對墨西拿城發動攻擊。
瑪末丁人被攻擊後同時向迦太基與羅馬求援,起初羅馬並不想救援瑪末丁人,但因為害怕迦太基會控制整個西西里島進而對羅馬半島造成威脅,羅馬只好出兵,這是羅馬軍隊第一次在義大利半島以外的活動。羅馬與迦太基兩強正面交鋒,在西西里島為開端展開了第一次布匿戰爭。

烏鴉橋(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起初羅馬只擅長陸戰不擅長海戰,他們很快就想到了解決辦法,他們發明的一種叫做烏鴉橋(corvus)的船,可以在船上放下吊橋登上另一艘船,硬是把海戰改成了陸戰,發揮原本的優勢。
經過幾次戰役來回,最後羅馬戰勝了迦太基,割讓了西西里島,西西里成為羅馬第一個「行省」,羅馬正式走出義大利,開始海外擴張。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失去了西西里島,開始轉往伊比利半島發展。在伊比利半島上有一個叫做薩貢托的城市,與羅馬締結了盟約,算是受羅馬保護的城邦。當迦太基半島上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大,羅馬逐漸感到威脅,當迦太基攻打薩羅馬的盟城貢托城市時,羅馬以此為藉口對迦太基開戰,展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
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做了一個壯舉,他沒有走傳統的海路,而是率領幾萬士兵和許多戰象,從伊比利半島出發,途中多次遭到高盧山地部族伏擊,在五個半月的時間內行軍1600多公里,最終翻越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抵達義大利的北部。
戰役初期,漢尼拔的軍隊打得很順利,幾乎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一路從北打到南,其中位於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坎尼會戰,羅馬這次集結 8 萬大軍決心與漢尼拔決戰,卻仍不敵由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羅馬幾乎損失了一半的士兵。但由於迦太基軍缺乏攻城武器,漢尼拔沒有進攻羅馬,而是佔領了部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區域。
羅馬這時候也決定與迦太基打消耗戰,避免與迦太基軍隊正面衝突,逐漸收復失地後,羅馬將戰場轉向到伊比利半島與北非地區,削弱了迦太基補給。最終在西元前202年的扎馬戰役中,迦太基人最終戰敗,失去了在北非地區以外的所有領土,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第一強權國家。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
第三次的布匿戰爭,是因為羅馬發現迦太基迅速從戰後復原,讓羅馬相當忌憚,決定一勞永逸杜絕後患,在一次迦太基與北非的鄰國努米底亞發生衝突時,羅馬藉口出兵。
二次布匿戰爭後的迦太基,因著重於商業、經濟的復興,對於戰爭並沒有多少準備,僅僅三年羅馬攻下迦太基,迦太基滅亡,原本的領土被羅馬併吞,成為阿非利加行省。
長年戰爭帶來的後果
羅馬共和在經歷幾次戰爭之後,羅馬越強大、征服越多土地,但社會內部就越不平等。為什麼呢?
在布匿戰爭勝利之後,羅馬開始有許多「行省(provincia)」,像是西西里行省、打敗迦太基人後的阿非利加行省等,行省不是獨立的國家,只是羅馬的附屬地,這些居民沒有羅馬公民權,還必須繳稅、供應糧食、提供士兵,羅馬只負責派官去管理與收稅。這些行省繳的稅、供應的糧食到哪裡去了?大部分進入了高官貴族的口袋裡,並從行省帶來的成千上萬的奴隸。
貴族因為戰爭而致富,那麼平民呢?中下階層擁有小土地的自耕農們,因為長期在外地服兵役,等到回鄉時田地早已荒廢,導致他們負債纍纍。只剩下荒地的自耕農,就算想重新整地耕作,也無法與貴族從行省帶來的廉價奴工競爭,破產的農民只好被迫賣地給貴族,大量的農民湧入羅馬城成為「都市貧民」。
共和的中後期,羅馬陷入一個大危機,國家越擴張,卻越找不到能打仗的公民。原本的羅馬是只有擁有土地的男性羅馬公民才需要當兵,因為具有羅馬公民權者,可以獲得公民大會的投票權,也可以免除部分賦稅等特權,擁有這些權利的同時,他們也有必須服兵役的義務。
許多小農民的破產導致能當兵的羅馬公民越來越少,軍隊的戰力也逐漸退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將軍蓋烏斯·馬略(Gaius Marius)進行了軍事改革,取消財產限制,讓無產者也能當兵,還能獲得薪水,原本徵兵制就這樣被改成了募兵制。
原本羅馬的重要戰役的主力部隊皆是由羅馬公民所組成,改成募兵制後,無論你是否擁有公民權,在軍隊內的待遇皆相同,也同樣都要參加危險的任務與戰役,引起其他同盟城市的人民不滿「既然我們為羅馬流血,為什麼不能成為羅馬公民?」引發了同盟者戰爭。最後,羅馬讓義大利半島居民幾乎都成了羅馬公民,羅馬也從「城邦」的概念,上升成為一個「國家」。
且除了原本擁有土地才有投票權的百人會議(Comitia Centuriata),還另設有無產階級也能投票的會議。那些有錢的貴族則用糧食與角鬥表演的門票賄賂這些都市貧民,也是人們後來稱為「麵包與馬戲(Panem et Circenses)」。
城市中貧富懸殊、退伍士兵無地可耕、農民破產湧入羅馬。民眾派希望改革,保守的貴族派卻堅決反對,社會的裂痕越來越大。
下一篇我們將聊聊關於大名鼎鼎的凱薩的故事,他是怎麼解決了貧富差距的問題,又是怎麼帶領共和時期的羅馬走向的帝國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