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視角與自我覺察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在教學現場中,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在看別人時,是不是也同時暴露了自己?

不論是學生在課堂上、老師在觀課時、或我們自己在讀書會中給意見時,那種「觀看他人」的姿態,其實都暗藏著自我意識的位置。這也是我在帶課與參與討論過程中,最常觀察到、也最想提醒學生的一件事。

一、評審姿態與學習落差

在課堂中,我經常看到學生在業師或講者進教室時,會不自覺進入一種「上帝視角」——彷彿自己成了評審,審視著對方的表現,心裡暗自比較誰更厲害。

為了讓他們意識到這種心態的侷限,我會在課程開始前,先要求學生撰寫導讀、準備簡報內容,或製作一個小型的 DEMO。當他們親身嘗試後,面對業師的講解就會更謙虛,也更能理解專業背後的複雜度。

我發現,大多數人在沒有實際動手之前,往往以為事情很簡單。但只要親自錄製一段三十分鐘的導讀影片,或設計一堂課程,再回頭面對業師的說明,他們的態度往往會明顯改變。那種從「評論者」到「實踐者」的轉變,往往就是自我覺察的起點。

二、第一次成為評審的緊張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經驗,是我第一次擔任「創新創意競賽」的評審。那次的邀請來得很突然,我幾乎沒有時間準備。

接到通知後,我立刻請助理幫我整理所有參賽者的簡報與計畫內容。那天晚上,我一頁一頁閱讀,每看完一組作品,就在回饋表上寫下初步建議。

但我也很清楚,書面資料有時無法呈現學生的真實想法,所以我特地在表格中留下一些空白,打算在現場聽完簡報後,再依據他們的說明進行補充。

現場的提案氣氛其實很緊張。學生們花了好幾週準備,每個人都希望能獲得評審的肯定。畢竟這場比賽有實質獎金——最高五千元、其次三千元,對學生而言,既是榮譽也是實際的鼓勵。

在那樣的氛圍下,我深刻體會到「評審」不只是給分的角色,更是一種責任。每一個評論,都可能影響學生的信心、方向,甚至是他們對創作這件事的熱情。

那次經驗讓我重新思考:當我坐在評審的位置上時,我是不是也在學習如何「不以權威的姿態去評論」?

我學會了在建議前,先確認學生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在指出缺點前,先肯定他們的努力。這樣的互動,讓「評審」不只是審查,更像是一場共同學習。

三、從角色轉換到同理心

這樣的體悟,也延伸到我在表演藝術課的經驗中。

觀眾在看戲時,往往會直覺地覺得壞人可惡;但當學生親自演出、再事後討論那段經驗時,他們會發現同理心其實更容易被喚起。

我常告訴學生:「你不一定要同情壞人,但你要能理解他為什麼成為壞人。」這句話聽起來像在談戲劇,其實也是在談人生。

這點也可以對照到讀書會的情境。

許多人參與讀書會時,像是在使用交友軟體——彼此不熟,也不需要負責,只是用「顯微鏡」觀察他人的言行,甚至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放大解讀。

但若能將那支顯微鏡轉向自己,甚至戴上墨鏡,重新審視內在,就會發現自己同樣存在矛盾與防衛。

有時候,看見別人的努力,我們反而會出於比較的心態,藉由挑剔他人來讓自己顯得更好。這種心理,我在學生身上看過,也在自己身上看過。

表演課後的討論總是最真誠的時刻。學生會坦承:「老師,我發現自己在演壞人的時候,其實有一點快樂。」

那份快樂不是邪惡,而是一種釋放——因為他們第一次允許自己去探索「被社會否定的情緒」。從那一刻起,他們不再只是評論別人,而是開始理解人性。

四、從點評到實踐的自我對話

我自己也有過相似的轉折。

以前在寫課堂回饋時,我常想:「自己都還做不到,哪有資格評論別人?」但後來我仍逼自己把想法寫下。

因為當我開始寫,就意味著我願意承擔那份期待。之後我會強迫自己去實踐那些我曾給出的建議。

例如,我曾提醒學生在簡報中要留時間給觀眾思考,結果自己上課時卻發現很難做到。那一刻,我才明白「評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

經過這些經驗,我逐漸能分辨——哪些回饋只是「為了交差而寫」的假意見,哪些則是真正經過思考與行動後的真建議。

真正有意義的點評,不在於語氣犀利,而在於能否推動對方與自己一同成長。

五、教育現場的鏡像

在 USR 或跨域課程的規劃中,我也常讓學生輪流擔任「模擬評審」。

他們必須對他組作品給出具體回饋,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回饋。剛開始時,多數人寫得很保守,「作品很好,加油!」、「建議可以更完整。」——這些話看似鼓勵,卻空洞無力。

我會引導他們具體化思考:「如果你是設計者,你會怎麼改?」、「如果資源有限,你會怎麼取捨?」

當他們開始用這種方式思考時,評論不再是批評,而是一種共同參與的思維。

有趣的是,當學生學會當評審後,他們在做作品時會變得更細膩。

他們知道自己未來也會被別人評論,因此會主動修正、提前思考觀者的感受。這樣的循環,就是教育中最珍貴的學習歷程。

六、結語:從批評到理解

在教學與討論的現場,我越來越相信:學習的關鍵,不在於評論他人,而在於在評論中重新看見自己。

當我們願意從評審者的位置退一步,理解每個人努力的背景與限制,那種覺察不只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種自我成長。

擔任評審的那天,我明白了「評論」的份量,也重新體會到「理解」的難度。

或許,真正成熟的學習者,不是能給出最犀利評論的人,而是能在評論過程中誠實看見自己的那個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的沙龍
33會員
238內容數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2025/10/11
筆者自小在菜市場長大,從小耳濡目染攤販老闆的生活智慧。對這些人而言,創業並非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每天與人互動、觀察、調整的實踐。這些經驗,其實就是最生活化的「田野調查」。他們懂得客戶需要什麼、如何讓對方舒服地接受、願意買單。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其實反映了深厚的人情理解。顧客購買的不僅是商品,
Thumbnail
2025/10/11
筆者自小在菜市場長大,從小耳濡目染攤販老闆的生活智慧。對這些人而言,創業並非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每天與人互動、觀察、調整的實踐。這些經驗,其實就是最生活化的「田野調查」。他們懂得客戶需要什麼、如何讓對方舒服地接受、願意買單。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其實反映了深厚的人情理解。顧客購買的不僅是商品,
Thumbnail
2025/10/08
我們前往南屯國小,造訪由參與USR計畫的返鄉青年所經營的場域,進行關於社區與編織的深度訪談。非常感謝這位返鄉青年,讓我們有機會實際走入地方現場,了解社區營造過程中與「編織」相關的多方利害關係人。這樣的實地交流,不僅讓學生體驗到社區工作的真實樣貌,也讓教師得以觀察返鄉青年在地方實踐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Thumbnail
2025/10/08
我們前往南屯國小,造訪由參與USR計畫的返鄉青年所經營的場域,進行關於社區與編織的深度訪談。非常感謝這位返鄉青年,讓我們有機會實際走入地方現場,了解社區營造過程中與「編織」相關的多方利害關係人。這樣的實地交流,不僅讓學生體驗到社區工作的真實樣貌,也讓教師得以觀察返鄉青年在地方實踐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Thumbnail
2025/10/06
在嶺東科技大學的教學現場,我常問學生:「紡織除了做衣服,還能是什麼?」 這一學期,我們嘗試讓答案不只停留在伸展台或設計圖,而是進入生活的手感與地方的故事。 USR 的計畫從「永續時尚」出發,讓學生學著重新看待布料與材料。有人用廢棄的線編出新的紋理,有人用舊帆布設計袋子,還有人用 Canva 做
Thumbnail
2025/10/06
在嶺東科技大學的教學現場,我常問學生:「紡織除了做衣服,還能是什麼?」 這一學期,我們嘗試讓答案不只停留在伸展台或設計圖,而是進入生活的手感與地方的故事。 USR 的計畫從「永續時尚」出發,讓學生學著重新看待布料與材料。有人用廢棄的線編出新的紋理,有人用舊帆布設計袋子,還有人用 Canva 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