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現場中,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在看別人時,是不是也同時暴露了自己?
不論是學生在課堂上、老師在觀課時、或我們自己在讀書會中給意見時,那種「觀看他人」的姿態,其實都暗藏著自我意識的位置。這也是我在帶課與參與討論過程中,最常觀察到、也最想提醒學生的一件事。
一、評審姿態與學習落差
在課堂中,我經常看到學生在業師或講者進教室時,會不自覺進入一種「上帝視角」——彷彿自己成了評審,審視著對方的表現,心裡暗自比較誰更厲害。為了讓他們意識到這種心態的侷限,我會在課程開始前,先要求學生撰寫導讀、準備簡報內容,或製作一個小型的 DEMO。當他們親身嘗試後,面對業師的講解就會更謙虛,也更能理解專業背後的複雜度。
我發現,大多數人在沒有實際動手之前,往往以為事情很簡單。但只要親自錄製一段三十分鐘的導讀影片,或設計一堂課程,再回頭面對業師的說明,他們的態度往往會明顯改變。那種從「評論者」到「實踐者」的轉變,往往就是自我覺察的起點。
二、第一次成為評審的緊張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經驗,是我第一次擔任「創新創意競賽」的評審。那次的邀請來得很突然,我幾乎沒有時間準備。
接到通知後,我立刻請助理幫我整理所有參賽者的簡報與計畫內容。那天晚上,我一頁一頁閱讀,每看完一組作品,就在回饋表上寫下初步建議。
但我也很清楚,書面資料有時無法呈現學生的真實想法,所以我特地在表格中留下一些空白,打算在現場聽完簡報後,再依據他們的說明進行補充。
現場的提案氣氛其實很緊張。學生們花了好幾週準備,每個人都希望能獲得評審的肯定。畢竟這場比賽有實質獎金——最高五千元、其次三千元,對學生而言,既是榮譽也是實際的鼓勵。
在那樣的氛圍下,我深刻體會到「評審」不只是給分的角色,更是一種責任。每一個評論,都可能影響學生的信心、方向,甚至是他們對創作這件事的熱情。
那次經驗讓我重新思考:當我坐在評審的位置上時,我是不是也在學習如何「不以權威的姿態去評論」?
我學會了在建議前,先確認學生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在指出缺點前,先肯定他們的努力。這樣的互動,讓「評審」不只是審查,更像是一場共同學習。
三、從角色轉換到同理心
這樣的體悟,也延伸到我在表演藝術課的經驗中。
觀眾在看戲時,往往會直覺地覺得壞人可惡;但當學生親自演出、再事後討論那段經驗時,他們會發現同理心其實更容易被喚起。
我常告訴學生:「你不一定要同情壞人,但你要能理解他為什麼成為壞人。」這句話聽起來像在談戲劇,其實也是在談人生。
這點也可以對照到讀書會的情境。
許多人參與讀書會時,像是在使用交友軟體——彼此不熟,也不需要負責,只是用「顯微鏡」觀察他人的言行,甚至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放大解讀。
但若能將那支顯微鏡轉向自己,甚至戴上墨鏡,重新審視內在,就會發現自己同樣存在矛盾與防衛。
有時候,看見別人的努力,我們反而會出於比較的心態,藉由挑剔他人來讓自己顯得更好。這種心理,我在學生身上看過,也在自己身上看過。
表演課後的討論總是最真誠的時刻。學生會坦承:「老師,我發現自己在演壞人的時候,其實有一點快樂。」
那份快樂不是邪惡,而是一種釋放——因為他們第一次允許自己去探索「被社會否定的情緒」。從那一刻起,他們不再只是評論別人,而是開始理解人性。
四、從點評到實踐的自我對話
我自己也有過相似的轉折。
以前在寫課堂回饋時,我常想:「自己都還做不到,哪有資格評論別人?」但後來我仍逼自己把想法寫下。
因為當我開始寫,就意味著我願意承擔那份期待。之後我會強迫自己去實踐那些我曾給出的建議。
例如,我曾提醒學生在簡報中要留時間給觀眾思考,結果自己上課時卻發現很難做到。那一刻,我才明白「評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
經過這些經驗,我逐漸能分辨——哪些回饋只是「為了交差而寫」的假意見,哪些則是真正經過思考與行動後的真建議。
真正有意義的點評,不在於語氣犀利,而在於能否推動對方與自己一同成長。
五、教育現場的鏡像
在 USR 或跨域課程的規劃中,我也常讓學生輪流擔任「模擬評審」。
他們必須對他組作品給出具體回饋,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回饋。剛開始時,多數人寫得很保守,「作品很好,加油!」、「建議可以更完整。」——這些話看似鼓勵,卻空洞無力。
我會引導他們具體化思考:「如果你是設計者,你會怎麼改?」、「如果資源有限,你會怎麼取捨?」
當他們開始用這種方式思考時,評論不再是批評,而是一種共同參與的思維。
有趣的是,當學生學會當評審後,他們在做作品時會變得更細膩。
他們知道自己未來也會被別人評論,因此會主動修正、提前思考觀者的感受。這樣的循環,就是教育中最珍貴的學習歷程。
六、結語:從批評到理解
在教學與討論的現場,我越來越相信:學習的關鍵,不在於評論他人,而在於在評論中重新看見自己。
當我們願意從評審者的位置退一步,理解每個人努力的背景與限制,那種覺察不只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種自我成長。
擔任評審的那天,我明白了「評論」的份量,也重新體會到「理解」的難度。
或許,真正成熟的學習者,不是能給出最犀利評論的人,而是能在評論過程中誠實看見自己的那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