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自小在菜市場長大,從小耳濡目染攤販老闆的生活智慧。對這些人而言,創業並非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每天與人互動、觀察、調整的實踐。這些經驗,其實就是最生活化的「田野調查」。他們懂得客戶需要什麼、如何讓對方舒服地接受、願意買單。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其實反映了深厚的人情理解。顧客購買的不僅是商品,也可能是關係、信任與情感。人類的消費行為往往不完全理性,而與成長背景與情感連結息息相關。
我父親創業時,總會將顧客分成「內圈」與「外圈」。外圈是偶爾上門的散客,而內圈則是必須長期經營的熟客。他常說:「留住舊客,比找到新客更重要。」定價時也不是隨意拍腦袋,而是先了解市場,再依客群需求做出調整與客製化。一次小小的生日購物體驗
前陣子妹妹生日,我們臨時要幫她準備蛋糕與花。由於正值國慶連假,許多店家都沒開。我們好不容易在妹妹家附近找到一家麵包店,買了三百五十元的小蛋糕。接著再找花店,原本以為全都休息,卻意外遇上一家剛結束花藝課的店。
我按了門鈴,老闆娘熱情開門,聽說是要幫妹妹慶生後,主動幫我們客製花束。那是一束三百元的小花,但她一邊聊天、一邊細心挑選花材,我們能感受到她的真誠與喜悅。最後,我們主動多付了一百元。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遠遠超越了交易本身。創業不只是銷售,更是一種「理解對方的情境」與「回應對方的情感」。
從員工到創業者的學習門檻
我大學畢業後進入景觀公司工作,起初滿懷理想,想把所學的知識用在實務上。可我很快發現,市場運作的邏輯並不等於課堂上學到的理論。身為人文科系出身的人,要學會的不只是技術,而是「面對人」的能力。
第一次參與金額超過兩百萬的標案,壓力極大。幸好那時朋友多,願意幫忙討論、協助修正提案。事後我才明白,那並非所有人都能擁有的「幸運紅利」。如果大家都已進入職場,恐怕沒人有時間伸出援手。創業的過程中,時機與人脈往往比技術更關鍵。
從講師訓練到課程實踐
後來我參加了講師訓練課程,發現課程銷售也與市場規律一致——越早開課、越容易吸引學員;越到後期,注意力就被其他資訊分散。這與「早鳥優惠」的概念如出一轍。若想測試課程市場反應,可以先從內圈朋友開始,透過成本價或小班制試行,蒐集回饋後再調整。
以我自己設計的「田野調查課程」為例,一開始只是兩小時的讀書會,我透過三次試教與展示修正內容。後來搭配「設計思考與實踐」課程,逐漸發展成能帶學生進入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核心課程。
在這樣的課程中,學生若只待在教室內,很難真正體會田野的力量。面對社區、面對陌生人——甚至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反而能激發他們更真實的學習態度。田野調查訓練的不只是觀察,更是「收斂與發散」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不僅對研究有幫助,甚至在人際關係與兩性互動中也極為重要。
從婚戒銷售到課堂引導
想像一對準備結婚的情侶前往挑選婚戒。店員了解他們的預算後,通常會提供三種價格帶的選項。這不只是銷售策略,更是一種「感受設計」。最貴的戒指代表理想與象徵意義,最便宜的則是務實選擇,而中間那款,往往最能讓人心動。
教學亦然。若講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關係尚未建立,學生便容易迷失方向、產生焦慮。這時講師必須觀察學生的反應,理解他們的需求與情境,協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位置」。
結語
創業學並非只存在於商學院的理論,而是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選擇與互動中。從菜市場的老闆娘,到花店的熱心店主;從初入職場的青年,到課堂上學習探索的學生。每個人都在不同角色裡練習如何理解他人、回應需求、經營關係。
創業,其實就是一種「與人共存」的學問。
創業者的工作節奏通常緊湊,往往容易忽略與目標客群(TA)的距離。這時,專業與感受力缺一不可。你得明白顧客真正想要什麼、他們的感受是什麼。以餐飲業為例,長期經營的餐廳重視「回頭客」的信任;若某天不在了,顧客反而會覺得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