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東科技大學的教學現場,我常問學生:「紡織除了做衣服,還能是什麼?」
這一學期,我們嘗試讓答案不只停留在伸展台或設計圖,而是進入生活的手感與地方的故事。
USR 的計畫從「永續時尚」出發,讓學生學著重新看待布料與材料。有人用廢棄的線編出新的紋理,有人用舊帆布設計袋子,還有人用 Canva 做 logo,把「再利用」變成設計語言。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都在問一個問題——當資源有限、地方老化,我們還能用創意為生活加什麼新的意義?同時,幾位青年返鄉者也加入了計畫。除了在嶺東帶領學生實作,他們還到台中市南屯國小開設「紡織再造」課程,帶著孩子們重新認識布的質地與時間。對我來說,這樣的合作不只是課程,而是一場跨世代的對話:青年與孩子、老師與社區、高齡者與返鄉者,共同在一條看似平凡的布上,縫出彼此的故事。

在地方織出的課程
這堂課的起點在烏日。那裡聚集了一群返鄉創業的青年,他們開了小工作室,也和我們一起討論怎麼把「地方學」織進課堂裡。
有的老師教學生用瓦楞紙搭配書頁做立體創作,有的組別把 AI 工具 ChatGPT 當作靈感夥伴,寫出「創作咒語」;還有人用 Illustrator 設計 logo,試著用線條和符號講地方的故事。這些創作不是為了比賽或展覽,而是為了打開「地方語彙」——讓學生在作品裡說出自己的烏日學。

對我而言,這也是一種學習:學著在不同的世代與專業之間,找到能彼此共鳴的節奏。每次課後,我看著學生把再生帆布變成袋子、把廢棄紗線轉成飾品,那些作品或許粗糙,卻有種誠懇的手感。
編織的不是布,而是時間
整個計畫加總起來,參與人數超過兩百人——有青年、有學生、有高齡者,也有我們這些在USR計畫裡穿梭的老師。
我們在學校、國小、工作室之間來回奔走,嘗試讓「永續時尚」成為一種真實的生活經驗。
我特別記得其中的「紡織再造」課程。那讓我想起自己過去做過的「盲人編織創作」。當時我們希望視障者能用觸覺去認識材料的差異,並讓他們的作品走進美術館與學校藝文中心。那個經驗提醒我,創作的本質不只是表現,而是「連結」——讓人與人之間、感官與情感之間,有機會重新交會。
高齡者的參與,也讓我重新思考「創作的形狀」。對他們來說,創作不只是美,而是存在的證據:能被看見、被展示、被使用。當他們用帆布縫出袋子、用線編出杯墊,那些作品不只是手作,更像是對時間的一種回應。
從紡織開始,再回到人
回頭看,這場以紡織為名的共創,其實織的是人。
學生學會看地方的細節,青年返鄉者在教學中找到新動能,高齡者則在創作裡重拾自己的節奏。
這些不同年齡、背景、語言的線,在同一塊布上交錯。當我們一起把它攤開,才發現那不是一堂課的成果,而是一張由地方、記憶與關係所編成的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