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壽保險的領域中,生死合險(Endowment Insurance)因其兼具「死亡保障」與「滿期給付」(生存金)的特性,成為許多人規劃特定階段目標(如子女教育金、購屋基金)的首選。這類保單猶如一份強制儲蓄計畫,但在其商品性質上,卻存在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這道來自「114年人身保險代理人、人身保險經紀人《保險學概要》」的測驗題(第13題),考驗的就是考生對於生死合險在風險與儲蓄功能上的基本認知。
測驗題目與核心問題
類科:人身保險代理人、人身保險經紀人 科目:保險學概要 題號 13: 關於生死合險的商品性質,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 當保險期間較短時,目的是獲得保險和高額儲蓄功能 (B) 因保費積存金本息增加的結果,保障會逐年增加 (C) 可以設計成教育基金的目的用途 (D) 有較低的死亡保障價值
試題分析與錯誤選項
正確答案是 (B)。
敘述 (B) 錯誤的核心原因在於:傳統的生死合險(或終身壽險)通常是採固定保險金額設計。保戶每年繳納的保費,除了支應危險保費外,大部分會累積成保單價值準備金。
隨著時間推移,保單價值準備金會因積存和利息而增加。但由於約定的保險金額(死亡保障)是固定的,保險公司實際承擔的風險(即淨危險保額 = 保險金額 - 保單價值準備金)是逐年下降的。因此,不能說「保障會逐年增加」;反而是保險公司需要承擔的純風險在減少。
四個選項的生死合險概念解析
(A) 當保險期間較短時,目的是獲得保險和高額儲蓄功能
- 正確原因: 生死合險的保費計算需要確保在保險期間結束時,能夠累積到足夠支付滿期保險金的金額。若保險期間較短(例如只保 10 年),要達到相同的滿期金額,每期需繳納的保費必然遠高於長年期保單。這使得保單的儲蓄成分(即現金價值累積速度)非常高,故更著重於高額儲蓄和短期目標的達成。
- 簡單生活例子:
- 你計畫在 5 年後存到 50 萬元(滿期金)。你必須在 5 年內繳清所需費用,平均每年繳的錢(儲蓄成分)會非常高。如果計畫 20 年後才存到 50 萬元,你每年繳的錢就會少很多。
(B) 因保費積存金本息增加的結果,保障會逐年增加
- 錯誤原因: 這是本題的錯誤敘述。在多數傳統人壽保險中,若未購買增額或變額險種,約定的保險金額通常是固定的。雖然保單價值準備金(積存金)不斷增加,但這部分是用來彌補保險人面對固定死亡給付責任時,因儲蓄累積而降低的風險。如果壽險公司要達到「保障逐年增加」的目的,必須設計成「增額終身壽險」或「利率變動型」等險種,而非傳統生死合險的普遍性質。
- 簡單生活例子:
- 你投保了一張 500 萬元的定額保單。你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從第一年的 5 萬元,增加到第十年的 200 萬元。保險公司知道,即使你身故,他們只需從總給付 500 萬元中扣除這 200 萬元(保單價值),實際只需承擔 300 萬元的風險。因此,你的保單價值是增加的,但約定好的保障金額是固定的。
(C) 可以設計成教育基金的目的用途
- 正確原因: 生死合險的特性是,無論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內死亡或生存至滿期,保險公司都必須給付保險金。若用於教育基金,家長可設定保單滿期日恰逢子女進入大學(例如子女 18 歲),確保無論發生什麼意外,這筆教育費用都得以實現。
- 簡單生活例子:
- 張爸爸為 2 歲的兒子購買了一張 16 年期的生死合險,約定保險金額 200 萬元。這張保單保證在兒子 18 歲時,張爸爸一定能獲得這 200 萬元(若生存),作為兒子的大學註冊費。
(D) 有較低的死亡保障價值
- 正確原因: 生死合險是一種複合型保險,保費結構必須同時覆蓋死亡風險成本和儲蓄累積成本。相對於同樣保費的定期壽險(將保費幾乎全用於支付純死亡風險),生死合險會將很大比例的保費撥入保單價值準備金中。因此,在支付相同保費的前提下,生死合險所提供的純死亡保障金額會低於定期壽險。
- 簡單生活例子:
- 假設你每年支付 3 萬元。如果你買定期壽險,可能獲得 1,000 萬元的純死亡保障。如果你買生死合險,由於大部分資金必須去累積儲蓄,你可能只能獲得 300 萬元的死亡保障,外加滿期金。這反映了其死亡保障的相對價值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