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會日期:2025/09/19
評書人:野冊小雜工,Una,金枝
評書書籍:十誡,作者夕木春央
評書項目:
內容(情節/故事),裝幀(封面/版面設計),影響力(專推薦程度)
📕紅書皮:有緣翻閱即可,不用特別借。
📙黃書皮:可花時間借閱,不需特別買。
📗綠書皮:推薦花錢購入,書多可斷捨離。
📚彩書皮:此生必備「經典款」,放著收藏傳世。
評書人:金枝
內容評價:📗綠書皮
說明:
千萬、千萬、千萬不要用期待"找出兇手"的快感或是會有"精彩劇情"反轉的心情當「首次」閱讀出發,因為,以這樣的心情出發,絕對會失望到底!
另外,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有種種的不和諧甚至乏味感,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違和的狀態,為的是讓你做"第二次"的回翻細品!
切入的角度不在尋兇亦非劇情,而是「特定人物」之間內心的角力與表面互動背後的解讀,而這些初看只覺違和,唯有再翻才能體會箇中滋味。
直接做好二次回翻的心理準備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趣味與驚嘆!
但如果你不喜歡或無感,這本書肯定打動不了你。
裝幀評價:📗綠書皮
說明:
單看書封只會下意識的覺得多了一層「薄霧」紙,然而,翻開「迷霧」後的場景卻「諭示/預示」著故事的開端與關鍵!
而這樣的「美感」需要透過閱讀後來「感知」,又是一記「互動式」書籍。
趕緊翻開書,揭開這層迷霧的關鍵吧!
影響力評價:📗綠書皮
說明:
這本書……應該會很極端!喜歡的會讚揚、驚嘆,不喜歡的會覺得乏善可陳,甚至不如作者的上一部作品──《方舟》,究竟偏向為何就端看你品出的滋味是偏向哪一端。
由於與作者上一本作品同為以[宗教]題材來做詮釋,不免會有先入為主的期待與觀測,然而,這本書完全不能這樣看與預想,一切的開始在闔上書後的再翻。
它不是一本看完結局會無比震撼或發毛的推理書,而是一本從首次閱讀中堆疊違和乏味的不適感後,才能從中沉澱與回品的書籍。
若用食材來比喻:
《方舟》,即是突然爆發的強勁辣感,如吃下鬼椒一樣;而《十誡》則是需嚐得住苦澀再接下一口細嚼菜中韻味的苦瓜。
綜合感觸:
以「看第二遍」為出發的小說。
請盡情抱著吐槽&失望的心看第一遍吧!
即便是忍耐式的看完第一遍也無妨,首次看完因此不想回翻,也請先讓自己推開本書,冷靜會兒或睡個覺再細思兩本書的差異與重塑本書的目的!
基本上,這是兇手與被選人之間的心理角力,而這角力需要在最後定論結果後才能考驗你對它的知覺&評價!
書中的韻味在於堆疊「初閱」時忍耐違和感與乏味性,當你可以度過這一關,你會發現真正的精彩再「二讀」!
甚至,二度細品此書,你會發現該書有助於完整作者第一部《方舟》的「人性」概念,但必須提醒,不是所有人都符合正常性的"邏輯人性",因為所謂的人性考驗在於……「神選之人」!
其他人不是重點,被選上的人與神之間的互動,才是真正的神之測驗。
神,一如既往地,往祂的目標前進,而被選上的人,是否能成為應許呢?
====
評書人:Una
內容評價:📕紅書皮
說明:
評論有兩個方向:看完方舟以後再評,或是回到還沒看方舟以後評論會有兩個不太一樣的觀點。
因為看完方舟實在太喜歡了,所以對於十誡懷有滿心期待,故事設定於孤島旅行的一群人,誰能脫險?誰是兇手?在推理故事中很常見。
但是作者很巧妙的安排背景是只要不要想找出兇手,大家就可以安全的回去!以往是大家合力兇手,這次是大家不能找兇手,就算知道也要裝作不知道,十分有趣的情節設定,可惜故事內容的緊迫性還有不找兇手的過程真的太隨性了,感受不到大家怕死的感覺、彷彿有一種要死了嗎?我先喝完這杯咖啡的悠閒感。看點來自於本書不能找兇手的IDEA,不過最後一頁有點畫蛇添足,如果還沒看過方舟的書友,千萬別先翻開最後一頁。
裝幀評價:📕紅書皮
說明:
封面設計採用的方式為封面外再加一層透明的像「書套」的東西,如果沒有這層直接看封面的話,就沒什麼特別,也不覺得跟書名有關聯。
影響力評價:📙黃書皮
說明:
推薦這本書可以先翻到後面找出兇手,再往前看去推敲劇情跟對話,會發現背後的深意不是這樣,這是我認為的特殊之處,以及專屬於此書的看點。
====
評書人:野冊小雜工
內容評價:📙黃書皮
說明:
跟方舟一樣的作者,一樣的有作者的背景條件設定,如果說方舟是一個尚可理解的狀態,那十誡的眾人乖乖遵守十條規則來配合兇手這件事情,卻我的閱讀邏輯中,其實是很難理解的,當然可以知道如果沒有這設定走下去故事無法進行,但又想說,那個引爆裝置都不知在哪的炸彈,真的有辦法純靠恐懼就把所有人震攝到乖乖聽命嗎?如果可能的話,那這樣的恐懼,或許也會驅動有人豁出去不管戒律,獨自行動。
除此之外,大概就是方舟的驗算,到了十誡又來玩一次,只是十誡的緊張感低於方舟許多,甚至有種沒有變出什麼新把戲的感覺。看點如方舟,出奇的設定,讓讀者再來感受一次作者的腦迴路。
裝幀評價:📙黃書皮
說明:
外面那層看起來像描圖紙的書皮,摸起來質感的確不錯,但拿的時候,感覺得小心翼翼拿,不然似乎很容易折到或弄破,反而會讓讀者為了顧慮書皮,加減轉了一些注意力。
雖然這書皮可能是一種想要製造迷霧感的體驗,但我的確覺得,沒有比較加分。既然不好保存,那用借的可能比較不會這麼心疼。
影響力評價:📙黃書皮
說明:
跟方舟一樣,有種數學驗算的感覺,驗算完後,答案解開之後,雖然會稍微驚訝一下,但如果你有讀過方舟,那應該會感覺到,又是類似的套路,如果你沒讀過方舟,那你可能只會覺得作者只是為了反轉而反轉。
綜合感觸:
一本標題看起來有宗教意涵,但其實沒有宗教場景的推理小說,作者夕木春央。
這一本推理小說,非常不適合爆雷,但老實說,其實結構沒有很複雜,不過從「立場」玩了一些手段。
基本上重點都在封面了,無人島就是個很本格的犯罪場景。對的,這是一部有人被殺的推理小說,不複雜,但卻應用了大膽的規則,以及作者選擇下,各自一定會遵守的行動。只要在規則制約的行動下,所有發展都可稱之為合理,而跟許多推理小說一樣,醍醐味總在最後那幾頁。
對我來說,算是滿正統的手法,但老實說,還是有點不太正統,而這不正統對我來說,就是驚奇感沒有書腰上講得這麼誇張。
總之,十誡也是詭計,詭計也是十誡,這就是我給這本小說的一個註解。
====
召集人結論:
其實這本的邏輯跟方舟類似,甚至某些設定是有延續的(不暴雷),如果你想要感受十誡的魅力,那你的重心不應該放在謎底,而是每一段細思極恐的對話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