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推行的高關稅政策,將美國平均有效關稅水準推升至 18.6%(遠高於其上任初期的 2.5%),達到 1930 年代以來最高點。然而,該政策並未達成保護美國製造業的目標,其上任以來美國製造業就業崗位反而減少了 2.8 萬個。高盛報告指出,關稅成本主要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55%)和企業(承擔 22%)承擔,若成本全面轉嫁,年底通膨可能被推高至 3%,超過聯準會 2% 的目標,這形成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內在矛盾。
面對美國關稅壁壘,全球貿易體系展現**「換檔」**韌性,世界貿易組織(WTO)將今年商品貿易成長預測從 0.9% 上調至 2.4%。各國透過雙邊或多邊協定尋求替代夥伴:加拿大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數量超越美國;中國轉向南美洲採購黃豆;印度與中國恢復稀土交易。歐盟也加速與南美共同市場(Mercosur)和印尼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墨西哥總統辛鮑姆考慮對未簽訂貿易協定的國家徵收關稅,作為「墨西哥計畫」的一部分,以抵禦美國關稅威脅。
中國出口重心正積極開拓替代市場,**「貿易轉向」**現象顯著。 8 月中國對美國出口暴跌 33%,但對東協十國的出口成長近 23%,對歐盟上升 10%,對非洲更躍升 26%。海運業資料預測,今年跨太平洋航線運量將萎縮近 3%,但其他航線仍成長,使國際貨櫃碼頭服務公司(ICTSI)等企業股價上漲近 30%。在農業領域,中國已數月未訂購美國大豆,導致今年 1−7 月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量僅 590 萬噸,遠低於 2024 年的近 2,700 萬噸。在區域經濟層面,越南因扮演「中間商」角色,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高達 8.23%,創三年來最快增速,但其經濟對出口依賴度高達九成,極易受外部波動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最新一輪升級聚焦於戰略資源武器化。中國 10 月 9 日宣布自 12 月起收緊稀土出口管制(涵蓋含有 0.1% 以上稀土成分的產品,對 14 奈米以下半導體用稀土逐案審批),將影響全球軍工、汽車與半導體供應鏈,因中國稀土加工能力佔全球九成。作為回應,美國計劃自 11 月 1 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徵 100% 額外關稅。此外,中國商務部 10 月 14 日對南韓韓華海洋旗下的五家美國子公司實施限制,並啟動對美國《301條款》調查對中國航運及造船業的影響調查。
儘管情勢緊張,雙方已釋出降溫訊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兩國緊張局勢已大幅緩和,川普總統仍有望在 10 月底的 APEC 峰會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100% 的關稅「不一定會發生」。川普政府官員的共識是優先穩定全球市場,同時避免衝突立即升級。中國商務部則警告,美方「不能在同時威脅新限制措施的情況下要求對話」。摩根士丹利(大摩)分析,此類升級更像是**「談判籌碼」,其中「短期戰術升級後回落」為最可能的基準情景(機率 50%)。大摩強調,中美「競爭性對抗」將長期持續**,特徵是:非關稅壁壘擴大、關稅維持 20% 至 45% 高位,以及美國產業政策持續圍繞**「去風險化」**(預計至 2025 年美國聯邦在關鍵產業投資將超過 800 億美元)。
在科技產業,一場去輝達(NVIDIA)化與算力軍備競賽正在加速。甲骨文宣布部署 5 萬片超微(AMD)人工智慧圖形處理器(GPU)。OpenAI 宣布與博通合作自研 AI 晶片,計劃部署 10GW 算力,目標是實現垂直整合。AI 專用集成電路(ASIC)正崛起成為戰略替代方案,預計 2024 至 2030 年市場年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 45%。同時,歐洲面臨**「中等技術陷阱」**,研發投資過度集中於成熟領域(佔 45%),對高成長領域投入不足(歐盟企業研發佔 GDP 僅 1.2%;美國 2.3%),被警告在技術競爭中已落後美中。此外,中國半導體巨頭聞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導體遭荷蘭政府與法院雙重管控。
與中美貿易相關的盟友態度存在差異:華盛頓智庫報告指出,日本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戰略支柱」,而韓國採取「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謹慎平衡策略,與美國的戰略一致性不如日本高。
在其他經濟領域,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已進入第 13 天,導致軍餉延遲、農民補貼發放受阻,以及聯邦經濟數據的延遲發布。在汽車產業,電動車市場成長放緩,通用汽車(GM)因應政策轉向,在第三季財報中提列 16 億美元費用,並縮減其他電動車工廠產能。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在第三季出貨量年增 2.6%,三星(6,140 萬部)與蘋果(5,860 萬部,年增近 3%)穩居前二。Salesforce 創辦人貝尼奧夫宣布未來五年將向舊金山投資 150億美元,打造全新人工智慧孵化器中心,試圖平息政治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