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聯準會理事沃勒(Waller)對勞動力市場表現憂慮,指出近期就業成長恐已轉負,並傾向於持續且審慎地每次降息一碼。由於政府停擺,沃勒需仰賴不佳的私營機構數據。
金融市場方面,美股牛市已邁入第三週年,期間標普500指數飆升83%,市值增加約28兆美元,本益比達到25倍。然而,市場爭議點在於漲勢過快與高昂的本益比,特別是上漲集中度過高:「科技七巨頭」權重佔標普500指數約三分之一,導致等權重版指數表現落後市值加權版達21個百分點,創下1990年代以來紀錄,這與聯準會2022年升息的環境有關。雖然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在情況惡化時會干預,但美債殖利率升向5%或AI熱潮演變成泡沫仍是潛在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警告美股估值已接近25年前網路泡沫水準,而穆迪則警告美國約有22個州處於經濟衰退或瀕臨衰退。投資者正分散風險,過去一個月全球股市資金流向「剔除美股」的全球股票基金與ETF的金額(超1,750億美元)高於包含美股的全球基金(1,000億美元)。加密貨幣市場上週末遭遇史上最劇烈清算,24小時內近200億美元押注被強制平倉,比特幣價格一度從超過12.6萬美元高點暴跌至10.5萬美元。
地緣政治層面,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美國總統川普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並限制部分關鍵軟體與飛機零件出口,將關稅期限設在11月1日以保留談判空間。中國則啟動反制措施,將稀土相關物項、技術、設備及原輔料實施出口管制,範圍首次擴大至境外、涵蓋稀土全產業鏈,並涉及半導體及AI領域。此舉將稀土資源安全提升至國家安全核心維度。受此影響,北方稀土將精礦交易價格上調至不含稅每噸人民幣26,205元,季增達37%。此外,中國也對高端鋰離子電池及相關材料實施出口限令,鎖定儲能用大型電池等中國佔主導地位的環節。由於今年前7月中國電網規模鋰電池佔美國進口量的65%,且中國控制全球96%負極材料和85%正極材料產能,此管制可能加劇美國能源基礎設施瓶頸,導致美國電池企業Fluence Energy股價大跌逾12%,特斯拉下跌5%。
為應對對中國的依賴風險,摩根大通宣布未來10年將投入或協助籌資高達1.5兆美元,用於支援美國經濟安全和戰略韌性相關產業,包括國防與關鍵材料供應鏈。在產業層面,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聞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導體實施為期一年的全球營運凍結。在國際關係方面,紐西蘭專家建議小國考慮加入擴員後的金磚國家(BRICS)以「對沖」風險,而川普政府則威脅對支持IMO海運業「全球碳稅」提案的國家實施報復措施。
在科技前沿,AI需求與區域化趨勢推動全球300mm晶圓廠設備投資強勁增長。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測2026-2028年支出將達3,740億美元,2024年支出將首度突破1,070億美元。其中,邏輯與微處理器投資額最高(1,750億美元),記憶體居次(1,360億美元),台灣聚焦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記憶體大廠三星電子第三季營業利益有望達10.1兆韓元,年增10%,創2022年同期新高,主要受惠於部分DRAM晶片價格飆漲171.8%。三星與OpenAI、特斯拉的合作推動其股價上漲逾70%,創下94,500韓元的歷史新高。在晶片技術創新方面,復旦大學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顆「二維—矽基混合架構快閃記憶體晶片」,克服與CMOS工藝兼容難題,良率達94.34%,單比特能耗低至0.644皮焦耳,此技術繞過中國在頂級光刻機等傳統工藝上的弱點,形成「非對稱競爭力」。
國際商品方面,在避險需求推動下,國際金價歷史性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大關,年內累計漲幅超50%。油市則因OPEC+持續增產(9月增產63萬桶/日),預計2026年油市供需缺口將從每日70萬桶顯著縮小至僅5萬桶,供需關係恐壓抑價格,布蘭特原油已跌至每桶約63美元。此外,中國科學家攻克培育鑽石技術,導致寶石級鑽石價格較峰值暴跌約90%,使鑽石能以更親民姿態融入大眾消費。
中國方面,中國9月份出口年增率達8.3%,創3月以來最快增長。中國透過大力分散出口市場,9月對美國出口年減27%,但輸往歐盟、東南亞和非洲的出貨量分別增長14%、15.6%和56.4%,美國佔中國直接出口比重已低於10%。前三季度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9.6%,其中「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綠色產品增速均達兩位數。儘管出口強勁,但國內需求疲軟迫使出口商降價,9月進口增長(7.4%)主要歸因於庫存囤積,9月貿易順差904.5億美元,低於預期。
在個別市場方面,中式餐飲巨頭鼎泰豐在中國市場持續收縮,但在美國單店年銷售額高達2,740萬美元,位居全美連鎖餐廳之冠,突顯全球擴張須深度本土化。新能源汽車趨勢驅動輪胎產業「性能革命」,外資品牌如普利司通以ENLITEN®技術(滾動阻力降20%、耐磨性提30%)搶佔高端市場。
此外,巴菲特旗下波克夏對日本五大商社的投資總市值已突破300億美元,漲幅達392%,並成為三井物產(10.1%)和三菱商社(10.2%)的單一最大股東,承諾將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