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須以生活圈推動重建
馬太鞍部落訴求整個部落全體族人集體中繼安置,並要求參與主導計畫內容,部落已邀請政府進行不只一次會談,但是非原住民災民呢?
這場會談,非原住民災民也來表示有中繼安置與回家的需求,甚至部分憤而離席表達需要被政府同等對待,顯然只有部分災民能與政府對談已造成其他災民心理上的不平衡。
這次受災不只有馬太鞍部落,還有光復鄉市街上非原住民居民,以及馬太鞍溪下游的阿陶莫部落與加禮洞部落,甚至鳳林鎮於海岸山脈西側的部分聚落,已非單一族群或部落的事。再從災前馬太鞍部落與光復鄉市街的關係來看,部落需要市街的功能與服務,市街需要部落支撐其生存,彼此早已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圈。
鑑此,政府應以生活圈重建的概念來推動光復鄉災區重建,不僅要考量馬太鞍部落的訴求,也要包含其他部落與非原住民災民的需求。
政府應主動邀集所有災民討論重建計畫,甚至協助籌組具各類災民代表性的組織,來進行有意義與建設性的重建對話與推動。
政府不要只是被動參與馬太鞍部落的中繼安置會談,那反而會陷部落於不義。
馬太鞍部落中繼安置地點
部落提出四個地點,分別是舊部落、大全村舊飛機場、台糖提出的三個地點、大富國小,要求政府提供這些選址的安全性評估,好讓部落選擇。
我覺得大全村舊飛機場與大富國小是可以考慮的地點,舊飛機場位於花蓮糖廠東南側,距離部落很近且安全;大富國小雖然距離較遠,但就在台鐵大富車站附近,搭火車只要10分鐘,搭公車只要17分鐘,是居民沒有私人運具了的現在有大眾運輸配套的可行選項,至於安全性?看Google Maps的話,大富這個地方是花蓮溪水系與秀姑巒溪水系的分水嶺,我猜是安全的。

大富國小與台鐵光復站大眾運輸可及性 / 資料來源:我自己的手機截圖 from Google Maps
馬太鞍溪整治的官民想法
政府提出的馬太鞍溪整治想法,一是於南岸興建超級堤防,不僅加高加固無缺口,還要在主堤外側興建副堤,當作大水溢堤時導引至花蓮溪的渠道;二是溪床加強且持續疏濬,不僅馬太鞍溪,光復溪與更下游的花蓮溪也是。
居民提出一個意見,很有故事。馬太鞍溪北岸堤防蓋得比南岸堤防要高且堅固,為的是保護成為蚊子園區的鳳林鎮環保科技園區,居民非常氣憤為什麼要犧牲南岸的人去保護一個沒人住的地方,提出打破北岸堤防在園區改做滯洪池的想法。
我覺得這兩個方案都可以耶,若都採用更好。
堰塞湖還須人為處理嗎?
縣政府仍堅持中央政府要將堰塞湖處理掉,否則光復鄉重建沒有安心感。
確實,光復鄉重建需要安心感,但除了處理掉堰塞湖這個方案,還有其他方案如完備且可執行的疏散撤離計畫是應備的。
這個堰塞湖已從9100萬噸水量的大堰塞湖變成150萬噸的小堰塞湖,且經過半個月的監測,它已經成為進流與溢流趨近平衡的狀態,其實是可以期待大自然的平衡運作,它有可能成為新河道的一部分。
現在它比較麻煩的不是水,而是仍有幾億噸的山壁崩塌土方,需要或有可能一鏟一鏟或一車一車卸下山嗎?我覺得還是遵照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吧。
人能做的,就是學習與這樣的環境相處,完備且可執行的疏散撤離計畫就是相處之道,請縣政府成為真正有為的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