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復鄉市街漂亮的老房子(2025年7月) / 資料來源:我自己
這場災難,光復鄉市街與馬太鞍部落首當其衝,未來重建何去何從?
馬太鞍部落提出了他們的想法,關於中繼安置,馬太鞍部落於「Fata’an年祭」臉書提出訴求:
「部落全部都是災民,集體中繼安置,一個族人都不能少,由部落決定安置地點、建築形式、怎麼蓋、怎麼分配。」那麼,馬太鞍部落範圍該如何認定?
依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18年出版的《臺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馬太鞍部落範圍涵蓋大平村、大同村、大華村、大馬村。部落中共1988戶,總人口5474人,原住民人口2968人,佔總人口百分比54%,非原住民人口2506人,佔總人口百分比46%。
若依據上述認定與馬太鞍部落中繼安置訴求,馬太鞍部落範圍是大平村、大同村、大華村、大馬村,及其中約54%的人口。但是,實際發展狀況也是如此嗎?馬太鞍部落地理上的發展可能已超過上述4個村,未來中繼安置計畫應以最新現況為準。
另外,馬太鞍部落發展與光復鄉市街發展已密不可分,部落需要市街的功能與服務,市街需要部落人口支撐其發展。即便在部落內,原住民(54%的人口)與非原住民(46%的人口)在生活上也可能已緊密連結。
這麼大規模的人口計畫性遷徙(至少上述4個村及其54%人口的中繼安置),不僅對部落與族人是大變動,對原部落範圍非原住民人口與原光復鄉市街也會產生大變動。
換句話說,這已經不只是馬太鞍部落的重建,而是整個光復鄉未來發展的挑戰。在思考馬太鞍部落中繼安置時,不應只是就部落思考而已,還須納入原部落範圍非原住民人口與原光復鄉市街一併思考。
安置地點的選擇,除了要能符合馬太鞍部落集體的需求,也必須考量不能破壞54(54%的人口)與46(46%的人口)的連結。
因此,我覺得在地理上應力求就近馬太鞍部落與交通運輸方便的地點,或即使有點地理距離但有交通運輸配套也可考慮,而且土地面積要夠族人未來規劃(建築形式、怎麼蓋、怎麼分配等)使用。
另外,既然是中繼安置,它終將有退場的一天,馬太鞍原住民要回去原部落。退場時機的滿足條件與退場機制和中繼建築土地的處置,也應於中繼安置計畫裡好好思考設計。
最後,祝願馬太鞍部落與光復鄉市街重新共生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