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搭咖啡成新趨勢:從一杯咖啡開始,打造你的「生活節奏」
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眾開始追求「有儀式感」的生活,而咖啡與音樂的結合,正悄悄成為許多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傳統爵士到Lo-Fi輕音樂,不同音樂風格,搭配不同風味的咖啡,營造出截然不同的情緒與氛圍。
咖啡 × 音樂:不只是消費,更是一種情緒體驗
根據多家咖啡廳業者觀察,現代人對「喝咖啡」的需求已不再侷限於提神,而是轉向「心情調節」。
「現在很多客人走進來,不一定是要工作,也不一定約人,有的人只是想坐下來、聽首歌、喝杯咖啡,喘口氣。」台北中山區一家咖啡廳老闆表示,店內播放的音樂,已經成為許多顧客回訪的重要原因之一。行銷分析師也指出,咖啡與音樂的結合已經是全球咖啡文化的一部分。從歐美到亞洲,愈來愈多品牌會為不同時段設計播放清單,像是早晨播放Bossa Nova,中午以Lo-Fi為主,晚上則改成爵士或藍調,營造不同的節奏感。
歌單背後的情緒密碼
不同的音樂類型,搭配不同的咖啡,能創造出截然不同的體驗。舉例來說:
- 深夜黑咖啡 × 爵士樂:如《Black Coffee》(Ella Fitzgerald),帶有淡淡孤獨與成熟的氣息,適合夜晚一個人靜靜放鬆。
- 晨間拿鐵 × Bossa Nova:如大橋トリオ的《コーヒー》,輕盈的旋律搭配溫暖奶香,讓早晨多了一點慵懶與優雅。
- 下午手沖 × Lo-Fi Hip Hop:如 YouTube 熱門「Coffee Beats」系列,無歌詞、節奏柔和,最適合用來專注或放空。
音樂平台 Spotify 也發現,「Coffee Shop」或「Cafe Music」類型的播放清單收聽量逐年上升,其中 Lo-Fi 和爵士樂最受 25~40 歲族群歡迎,顯示這類音樂正逐漸成為都市生活的「背景節奏」。
經典「咖啡主題」歌曲也掀起懷舊風
除了背景音樂外,許多以「咖啡」為主題的歌曲也重新受到關注,例如:
- 《咖啡》-張學友:以苦澀咖啡比喻愛情,成為許多 90 年代的回憶。
- 《咖啡在等一個人》-周興哲:以「等待」為主題,成為許多咖啡廳熱門輪播歌曲。
- 《One More Cup of Coffee》-Bob Dylan:將分離的情緒與咖啡結合,帶有濃厚文青氛圍。
音樂評論者指出,這類歌曲不僅傳達情感,也讓咖啡成為一種「故事載體」。無論是戀愛、離別還是獨處,一杯咖啡、一首歌,都能讓人與情緒對話。
咖啡廳不只是喝咖啡,更是「聽」生活的地方
根據統計,台灣都市地區咖啡廳數量逐年增加,不少業者更開始注重「聲音設計」,甚至聘請音樂策展人為店內設計專屬歌單。這種趨勢也讓咖啡廳逐漸成為「城市避風港」的象徵。
「有時候客人只點一杯美式,坐一下午,我們不會趕人,因為我們知道,他可能只是需要一點空間,和一首歌的時間。」一名咖啡廳店長這麼說。
生活節奏,從一首歌與一杯咖啡開始
在這個被時間追著跑的時代,越來越多人選擇用一杯咖啡與一首歌,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
音樂不只是聲音,它能改變情緒;咖啡不只是飲品,它能創造空間。
無論你是在熱鬧街角、靜謐巷弄,還是在自家書桌前,當咖啡香與音樂聲交織的那一刻,生活,也就有了不一樣的溫度。
作者:啡常時光
過去我多半用比較個人的方式聊咖啡,這次我想換個角度——用像報導一樣的方式,看看『咖啡與音樂』這個有趣的現象。畢竟,咖啡不只是飲品,也是一種生活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