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和伴侶共同設計的「鎌箱惜遇之旅」在羽田機場Villa Fontaine Grand飯店的舒適享受下,劃上了完美的句點。
每一趟旅程的結尾,都離那個我想到達的彼岸,更近了一些。
其實我心裡很清楚,這趟旅程打從訂好機票後,我就沒有特別期待,就連出發日期將至,看到疑似有颱風靠近的新聞,我也好像在心裡暗自許願:「取消吧。」
現在我玩回來了,對於那樣的「反常」,我已經可以給自己清晰的詮釋。
對,我並沒有特別期待,因為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旅行,我不想搭紅眼班機,也不想住便宜旅店,但我卻「自以為」我願意這麼做,直到真的到了當地,我才發現自己的身體、心靈,早就不是那個點餐都要點最便宜、處處精打細算,把省錢當勝利的那個版本。
反之,我是想享受生活富足美好的,我想要穩定的作息(班機)、舒適的空間(飯店),這就是現在的我。旅程後我才發現,原來是我一直過著「表裡不一」的日子,明明像家的房子是我心之所嚮,卻又在別人可以住套房存更多錢的時候,懷疑自己提高租屋預算的決定;明明我就是個給我高薪也不要輪班工作的人,怎麼還會想要去搶優惠票的紅眼班機呢?我想這就是我內心尚未清理完畢的金錢限制性信念吧,當內心漸漸富足,那些過往慣性的省錢習慣,也需要慢慢地破除。

我永遠忘不了自己在鐮倉第一晚,踏入那間我稱之為「家徒四壁」風的青年旅館,我內心有多麼想「逃離」,甚至多花點錢馬上換飯店都在所不惜,可惜連假飯店都訂光了,上帝迫使我「留下來」體驗、體會,多和這樣的「不舒服」待在一起,看看有什麼想法會浮現。
人要為每一個選擇負責。
果真讓我更看清楚自己的「選擇」與選擇背後的結果。
這看似再講一個選飯店、班機的故事,但其實我想說的是,人生就是這樣。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冥想、需要獨處、需要閱讀、需要體驗、需要交流,因為沒有這些,我們很容易受到過量資訊的刺激,而活成心口不一的自己,以至於一步一步,離那通往自我的彼岸更遠。
很高興自己在旅程開始前,就好像有些微意識到,必須放下沈沒成本,「做點什麼」來補救這趟旅行,於是多花點錢訂了最後一晚高級一些的住宿,果不其然,這決定是對的,有了這樣的「對比」,我更清楚自己的下一趟旅程應該如何規劃,還有以後在做與金錢有關的決策時,讓「感受」成為我的priority fir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