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的少。快樂也是一樣,每天在心中擺一根秤桿秤過來秤過去,七上八下的,吃虧放不下,佔了好處喜孜孜,做不了心的主人,只能任由金錢和物質支配和擺佈,無法自主的日子,又有什麼快樂可言。
先生被太太兇了一頓,食慾也沒了,只好摸摸鼻子出門買早餐,月華餘氣未消,坐在客廳發呆,想著想著,就想起小時候的一些往事。國小、國中階段,每天清晨六點四十就要出門,那時月華盥洗完畢下樓看到餐桌上幾道小菜,以及一鍋熱騰騰的粥,心就涼了,忍不住對媽媽發脾氣,「粥這麼燙是要怎麼吃,吃完都民國幾年了?」媽媽見月華生氣,放下手邊的工作幫她把粥吹涼,月華接過粥吃了幾口就賭氣拿起書包甩門離去,丟下一臉錯愕的媽媽。
想到這裡,月華的眼眶濕了,媽媽已經往生三年,想要吃媽媽煮的粥已經沒有機會了,想到從前的自己既任性又驕縱,對媽媽頤指氣使的惡劣態度感到非常悔恨。突然一個轉念,想起早上跟先生的不愉快,角色互換,她好像懂了什麼。第二天,月華照樣早起幫先生做早餐,從頭到尾聲色柔和,而且都做先生愛吃的菜,先生以為太太中邪,想關心又擔心被罵,最後鼓起勇氣問,「妳還好嗎?身體不舒服是不是?」月華但笑不語,先生自討沒趣,繼續吃早餐。
月華感謝媽媽的身教,雖然祂已經不在了,但是祂的精神、家風,以及德性一直都能讓她取之不盡。老智者說,一個人若能善解、包容,以及心寬念純,就是最好的身教,最圓滿的德性,讓人時時如沐春風。月華說,當年年紀小不懂事,不曾體恤媽媽每天凌晨才睡,早上五點就要起床準備早餐,為了孩子,她不曾賴床,一大早就忙著四個孩子的早餐、便當和水壺,沒有人記得對她說一聲謝謝,連粥太燙也要怪罪她為什麼不再早一點起床。
月華氣先生缺乏同理心、不體貼,她自己又何嚐不是如此,對媽媽的愛和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這一份滋味,理所當然要自己來嚐一遍才知道箇中滋味。老智者說,當我們怪罪別人不體貼,沒有同理心,不知感恩的同時,也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常忘了體恤與同理。自覺的起點在於親身感受,感受到苦,就能迎來改變的契機。
#同理心
#體恤
#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