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上方格子了,來寫點比較輕鬆的~
上禮拜《順風婦產科》的演員們在《誰點了申東燁的咖啡》相聚,許多感人瞬間讓大家瞬間淚目。時隔25年,許多演員已邁向人生新的階段,朴英奎居然已經七十幾歲了,戲外經歷四次婚姻的他,終於在節目上得到丈母娘的諒解😆。
這部682集的長壽劇,陪伴了許多人的童年,播出時正逢晚餐時段,是名副其實的下飯神劇。雖然有情景劇被詬病的罐頭笑聲,在密集的笑點掩護下變成一種點綴。以順風婦產科為背景,圍繞著吳院長一家人和診所員工們展開,荒謬的劇情加上演員們的爆笑演繹,許多名場面至今仍讓觀眾印象深刻。

《順風婦產科》也被稱為「明星製造機」,吳家三姐妹的泰蘭、素妍和慧喬,客串的金來沅等,後來都成為韓國的一線演員。
人物形象鮮明,是《順風婦產科》的特色之一,朴英奎的放屁槍、金護士的雙節棍、丈母娘的第N次出糗瞬間,這些笑點時隔多年依舊成立。劇情高度貼近生活,反映了許多家庭的共同經驗。編劇擅長提煉生活瑣事,把眾多元素加到一起,與人物的獨特性格碰撞出無數笑料,成就一代韓國現象級作品,經典台詞「順風順風順風YA」也成為當時的流行語。
《順風婦產科》成功的一大原因在於,劇本注重生活共鳴。歸功於編劇申東益的創作理念,他強調情境喜劇的核心是「在生活中創造觀眾的共鳴點與笑點」,透過融入日常情境,讓觀眾產生強烈認同感。像是美月開學前一天才發現暑假作業沒寫那集,全家總動員幫她趕作業,她卻在一旁悠哉地看電視。
《順風婦產科》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90年代末期,韓國剛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中產階級逐漸擴大,觀眾渴望闔家觀賞的輕鬆娛樂。韓國民眾渴望溫暖的作品,親情與鄰里互助等主題受到重視。
當時的娛樂生態相對單一,韓國三大電視台(SBS、KBS、MBC)佔據所有資源,黃金時段(晚8-10點)為收視高峰。根據統計,1998年約95%的韓國家庭每日觀看電視,電視劇成為國民娛樂。
《順風婦產科》作為SBS的新嘗試,採用日日劇形式(每週一到週五,20分鐘一集),於晚餐時段播出,每集聚焦一個小故事,營造出家庭歡樂氛圍,打破過去韓劇=悲劇的刻板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韓國娛樂產業的國際化剛起步,韓劇開始外銷至亞洲,為2000年代的『韓流』奠定基礎。
二十多年過去,影視環境已大不相同。在串流平台與短劇當道的今天,像這樣集溫馨爆笑於一身的戲劇越來越少見。這反而讓《順風婦產科》顯得更值得回味,它提醒我們生活中最珍貴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時刻。
大家有看過《順風婦產科》嗎?你心目中的名場面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