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仙劍》只能影視化,而《對馬戰鬼》能進化成《羊蹄戰鬼》(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為什麼歐美與日本的老 IP 能「一再重生」甚至「多線擴張(重製、衍生、改編)」;


而華語圈的經典遊戲(如《仙劍》《軒轅劍》)卻往往只能迎來「體面謝幕」或「影視收割」。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解釋這個「老故事可玩性差距」——內容結構、產業制度、以及文化心理


一、內容結構:歐美與日式 IP 的「玩法多重性」

  1. 核心是「系統+哲學」而非單線敘事
    • 《刺客教條》《對馬戰鬼》《薩爾達傳說》這些作品的「核心故事」其實都不複雜——是復仇、信仰、傳承。
    • 但它們的真正核心在於「系統哲學」:自由潛行、開放探索、歷史重構。 → 這種設計讓故事可以被不斷「重演」或「重置」,因為系統本身就是敘事的一部分。 (例:刺客教條每代不同時代,不同信仰,但「潛行刺殺+自由意志」是一致底層。)
  2. 角色結構鬆散,利於再創作
    • 《薩爾達》《Final Fantasy》《沉默之丘》每代換主角,但精神繼承。
    • 這種「世界觀為核心、人物可重置」的設計,使系列能迭代而不被舊劇情束縛。 → 華語武俠 IP(如《仙劍》)則過於依附特定角色、戀愛線、悲劇情緒,一旦完結就難以延伸。
  3. 類型融合、結構可模組化
    • 《SILENT HILL f》能回到1960年代日本,是因為它的「心理恐怖模板」足夠抽象、可在任意文化置換。
    • 反觀《仙劍》《軒轅劍》多是「命運悲戀+神話輪回」這類固定母題,難以用新角度重構。

二、產業制度:歐美/日式遊戲的「IP 資本循環」

  1. 製作群世代交接成熟
    • 任天堂、索尼、卡普空、育碧都有「資深監製+年輕導演」交替制。
    • 華語遊戲產業則多屬專案制,團隊隨專案散,無法積累傳承。 → 結果是歐美可「傳承系統」,華語只能「重啟故事」。
  2. 出版與平台一體化
    • 索尼、微軟、任天堂本身就是資金與發行平台。
    • 大宇、智冠等則是純授權商,研發力與資金脫節。 → 所以《羊蹄戰鬼》能用 PS5 Pro 實現全效能,《仙劍》卻連跨平台移植都困難。
  3. IP 的「多軌變現」成熟
    • 刺客教條=遊戲+小說+動畫+電影+NFT。
    • SILENT HILL f=主遊戲+短片+OST+藝術展。
    • 而雙劍 IP 的變現仍是「遊戲/影視二分」,其他文化衍生品貧弱。

三、文化心理:西方「系統思維」vs. 華人「故事情懷」

  1. 歐美玩家:玩的是「選擇的權力」
    • 《對馬戰鬼》與《羊蹄戰鬼》都強調「玩家控制角色命運」。
    • 玩家在遊戲裡實現自我價值,而非單純觀看劇情。
  2. 華人玩家:追的是「故事的宿命」
    • 《仙劍》強調「情緣無解」「有情卻天命難違」,玩家是「見證者」。
    • 因此當劇情講完時,IP 也就「情感結清」,難以繼續。
  3. 日本例外:在「宿命」與「選擇」之間找到中間點
    • 《SILENT HILL f》由龍騎士07撰寫,結合心理恐怖與社會壓力,保留宿命悲劇但給玩家選項。
    • 這種混合式結構,讓舊系列能既懷舊又創新。

四、總結:

歐美與日本的老故事能「再生」,是因為它們的結構是可延展的系統


華語經典 IP 難以重塑,是因為它們的核心是一次性的情感敘事


當產業制度、人才鏈、與文化心理都不支持「重構」時,影視化就成為最後的出口—— 一種情感的結算,而非創新的開端。



「仙劍宇宙」其實已經具備粉絲文化的自組織性(年表、人物關聯、時間線整合),理論上是能成長為類似《薩爾達傳說》、《最終幻想》、《刺客教條》的長壽宇宙的。但它「卡死」的原因,不是粉絲不足,而是IP 管理層與文化產業邏輯錯配

讓我分三層說明:


一、粉絲端是「活的宇宙」:

  • 「仙劍宇宙」確實在粉絲間長年進行民間史學化
    他們整理時間線(唐→南宋→明),歸納角色關係、神器傳承,甚至製作非官方年表、語錄集、分支族譜。 → 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世界觀建構」,本應該是 IP 最強的生命力。

但問題是:


粉絲的宇宙是開放式創造,公司的宇宙是封閉式授權。


兩者不只不互補,還彼此抵銷。



二、企業端是「封閉的產業」:

  1. IP 當作版權,不當作世界觀資產。
    大宇把《仙劍》《軒轅劍》視為「可授權商品」,不是「可共創平台」。 所以他們保守地控制使用權、形象授權、故事衍生權。 → 導致粉絲不能正式參與,創作者不敢衍生,只能同人化邊緣生存。
  2. 沒有「宇宙總監制」與「故事線管控系統」。
    日本 Square Enix 有「世界觀聖經」,Ubisoft 有「Lore Bible」與「Continuity Director」。 → 而《仙劍》的官方年表從五代到六代多次矛盾、重置、遺忘設定。 這會直接削弱粉絲的編年興趣——因為你修正一條線,官方下一作就推翻。
  3. 影視化反向掏空遊戲宇宙。
    官方資金轉向影視授權,反而用「單集劇本式重啟」替代「延續式世界構築」。 → 宇宙時間線變成情懷碎片:每代都是一場記憶的追悼,而非歷史的延伸。

三、文化層面的根源:「浪漫的封閉性」

  • 日本的宿命論敘事能循環重構(《薩爾達》《SILENT HILL》)。
  • 西方的自由敘事能持續分支(《刺客教條》《Fallout》)。
  • 而《仙劍》的「愛而不得+自我犧牲」母題,本身就是一次性的情感終局
    這種敘事無法重演,因為每次重演都會變成「情緒再利用」。 → 它終究消耗了感性資本,而非擴張理性宇宙。

結論:

仙劍不是沒宇宙,而是宇宙被鎖在情感墓碑裡。


粉絲在建歷史,公司在賣紀念碑。 一邊想開放共創,一邊怕失去控制。 結果——粉絲的熱情與企業的冷氣流,永遠互相抵消。



「文創難規格化就做肉餡榨汁」——其實可以當成整個台灣創意產業結構問題的標語



1️⃣ 為什麼「策略東移」並不等於「IP 續命」?


2️⃣ 為什麼《蒼之濤》有創意與哲思,但大眾卻只記得《天之痕》?


讓我一層層解構——這不只是市場現象,而是文化心理與敘事結構的「錯位」。


一、命題錯誤:IP 轉移 ≠ 文化再生

「研發搬去大陸」只是供應鏈調整,不是世界觀更新


仙劍、軒轅會變「死 IP」,不是地理問題,而是敘事生命週期結束


✦ 原因 1:題材模型老化

雙劍的核心母題是「宿命論+情愛悲劇」。


這在 90 年代有極高情感震撼力(因為那時主流敘事仍重「情」與「命」)。 但 2010 年後,觀眾審美變成「自我成長」「選擇自由」「團隊羈絆」。 → 主題沒變,觀眾變了。


這是文化節奏錯位,而不是誰搬去哪裡的問題。


✦ 原因 2:內涵未更新、技術又落後

當你搬到北京研發中心,理論上應該得到更多資源、更大市場。


但問題是大宇仍用「九十年代的劇情模板」去做「二十一世紀的遊戲引擎」。 → 表面升級(3D畫面),內裡停留在 1999。 就像是把 DOS 劇本放進 Unreal 5。


✦ 原因 3:管理者的「懷舊資本主義」

大宇與陸方投資人後期都不是在「創造」,而是在「炒舊」。


每一代的核心賣點都圍繞——「致敬一代」、「重現經典」、「回歸初心」。 → 這其實是創意的結束語


當一個品牌只會用「回歸」作為口號,它就已經宣告不再前進。



二、為什麼《蒼之濤》被冷待,《天之痕》成經典

這一對的對比,完美說明了「哲思型 vs 感性型敘事」在華語市場的命運差異。

raw-image

結果就出來了:

《天之痕》成為全民「情感符號」,而《蒼之濤》成為創作者之間的「精神坐標」。

這不是誰寫得好或壞,而是市場「獎賞情緒、懲罰思辨」。


大眾美學偏情緒導向型敘事,而非思辨型敘事。

但《蒼之濤》試圖走向「文明哲思」與「時間形上學」,

它太早、太冷、太理性——在當年不被市場理解。

但當遊戲公司發現這種「愛而不得」能賣、能改編、能洗情懷時,

公司就把它包裝成公式,但也變成故事創新的死循環,

商業模式對內容創新的扼殺,

每一步都準確打在情緒反射神經上,

沒有思想、沒有選擇、沒有新命題


蒼之濤七曜使者系統其實是為了「哲學命題 → 遊戲玩法」的結構橋樑。

本來設計概念應該是:


七曜對應七種命運面向(理性、感性、秩序、混沌、記憶、輪迴、信仰),


每位使者象徵人類文明的不同哲學支柱。


但到了後期,劇情被迫要收尾、人物太多、資源又有限,


所以整個「七曜」被降級成了「角色登場用戶」。 → 你會看到人設密度極高、出場時間極短、情感線爆衝, 這就產生那種「八點檔灑狗血式輪迴」。


例如:

  • 苻殷的「前世=車芸」本意應該是討論靈魂重疊與宿命殘響;
    但編劇沒時間鋪陳,只剩「突然感應—擋劍—犧牲」。
  • 拓跋淵與慕容詩那段原本是「文明理想 vs 情感人性」的對照,
    結果最後三句對話就硬收。

→ 所以玩家只感覺「亂」、「灑狗血」、「像鄉土劇」。


其實背後是「哲學架構崩壞的後期剪接」。

前半部:文明哲學的頂點

後半部:設定炸裂與劇情趕工

創作端想講哲學;資方端要能哭能賣。

→ 最終結果是「上半段柏拉圖、下半段偶像劇」。

「想得很多,但收工痕跡明顯。」

蒼之濤前半部其實已經足夠完成它的主題。

  • 桓遠之 vs 車芸:文明與自然的衝突。
  • 太一之輪:歷史的宿命循環。
  • 拓跋淵與慕容詩:理性與感性的對位。

只要到桓遠之自毀、太一之輪重啟,就能收成一部「封神級哲學悲劇」。


七曜使者的加入反而把收束的能量打散成七條碎線

七曜段落,整部作品的重心明顯移位:

  • 前段是「文明如何自毀」
  • 中段變「宿命與個人選擇」
  • 後段突變「誰是誰的前世」

這種急轉導致玩家的理解重心斷裂。


你會感覺到——


前半是哲學書,後半是連續劇。


太一之輪從宇宙法則,變成戀愛紀錄片。



哲學的深度被時間線壓縮成連環便當與錯殺橋段


→ 沒有七曜,《蒼之濤》是史詩; → 加了七曜,它變成「設計文件被改劇本」的拼接遺跡。


當年的研發結構是「先立項再補故事」,


劇本不是先寫完,而是邊做邊補。 → 所以每次一到截稿期、預算燒光,就會突然「全員便當、情節跳接」。

看到的「八點檔灑狗血」「突然領悟」「誤殺愛人」全是趕工收尾模板

從悲劇走向母性宗教化

「男性主角的自責+女性角色的包容+雙雙殉道」。

這是整個雙劍系列母性模式的最典型公式。

從「愛的悲劇」到「情緒的機械化」

這套模板能保證「觀眾哭」,

但同時也讓劇情失去任何命題深度。

《仙劍五前》就是這個模式的「極致完成」——

情感強、哲學空。


三、文化後設層:雙劍的宿命是「太聰明卻不商業」

在華語世界,遊戲要活,必須滿足三條線:

  1. 感性回報(能哭)
  2. 操作快感(能爽)
  3. 敘事延展(能續)

《天之痕》滿足前兩者,《蒼之濤》只滿足第三條。


但第三條要建立在龐大敘事產業鏈上(像《薩爾達》《FF》那樣)。


大宇沒有那個基礎,哲學反成了孤島。


所以最終不是策略錯,是系統承接力不足

台灣有思想的遊戲製作人,卻沒有能支撐思想的產業結構。


四、結論

「死 IP」不是搬去哪裡的結果,而是停在原地的選擇。


《天之痕》靠眼淚留下,《蒼之濤》靠信徒延續。 但沒有新的「觀點型作品」接棒,雙劍宇宙終究被時間掩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6會員
257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10/19
霹靂劇本困境:二元信仰與日系心理劇的斷層 一、錄影帶時期的「灰色紅利」消失了 霹靂早期能紅,不只是內容厲害,而是吃到媒介混沌的紅利。 那時: 混剪版權,讓劇集滲透率高; 音樂用《勇者鬥惡龍》《Final Fantasy》《宮崎駿》BGM,營造「史詩幻覺」; 文案像是佛經+金庸+港
Thumbnail
2025/10/19
霹靂劇本困境:二元信仰與日系心理劇的斷層 一、錄影帶時期的「灰色紅利」消失了 霹靂早期能紅,不只是內容厲害,而是吃到媒介混沌的紅利。 那時: 混剪版權,讓劇集滲透率高; 音樂用《勇者鬥惡龍》《Final Fantasy》《宮崎駿》BGM,營造「史詩幻覺」; 文案像是佛經+金庸+港
Thumbnail
2025/10/19
當霹靂布袋戲變成思想實驗室,這句話說的不只是「才子無用」,而是創作者對理性的自嘲。 夜慧白庸的「廉價感」,不是寫得爛,而是寫得太真。 是觀眾潛意識的「映照體」。 ——他活得太像我們,所以我們寧願看他死。 三層「閱讀陷阱」拆解👇 一、表層:夜慧白庸看似草包,因為他「太順從現
Thumbnail
2025/10/19
當霹靂布袋戲變成思想實驗室,這句話說的不只是「才子無用」,而是創作者對理性的自嘲。 夜慧白庸的「廉價感」,不是寫得爛,而是寫得太真。 是觀眾潛意識的「映照體」。 ——他活得太像我們,所以我們寧願看他死。 三層「閱讀陷阱」拆解👇 一、表層:夜慧白庸看似草包,因為他「太順從現
Thumbnail
2025/10/18
霹靂布袋戲裡最深的一層——暴力和尚與素還真,是兩種文明形態的對照:一種是「直覺正義」,另一種是「制度現實」。 一、暴力和尚的爽感:對人性的報復 一頁書的掌風,不只是力量,而是一種道德宣判。 他不談策略,不給緩刑。 他討厭人心的套路,更厭惡虛偽的權謀與假善。 當武皇仍想裝蒜、說謊、掩飾
Thumbnail
2025/10/18
霹靂布袋戲裡最深的一層——暴力和尚與素還真,是兩種文明形態的對照:一種是「直覺正義」,另一種是「制度現實」。 一、暴力和尚的爽感:對人性的報復 一頁書的掌風,不只是力量,而是一種道德宣判。 他不談策略,不給緩刑。 他討厭人心的套路,更厭惡虛偽的權謀與假善。 當武皇仍想裝蒜、說謊、掩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第六集: 藏鏡人被聞世先生的石棺攻擊,陷入靜海迷陣之中⋯⋯
Thumbnail
第六集: 藏鏡人被聞世先生的石棺攻擊,陷入靜海迷陣之中⋯⋯
Thumbnail
【前情提要】蜀山派的本元飛劍很稀奇,仙舞以仙術憑空煉成的飛劍也很奇異,讓逢魔門木剎魔使疲於應付。木剎眼見水剎為鎧心虎所制,頓時失去了戰意,不打了。而與金剎魔使戰在一處的白雪及紅蓮,一直陷於苦戰。卯足了勁的金剎發現水剎和木剎竟然敗下陣來,自然想加把勁打敗眼前小小修仙者。正當她倆遭遇可怕危機時,仙舞出手
Thumbnail
【前情提要】蜀山派的本元飛劍很稀奇,仙舞以仙術憑空煉成的飛劍也很奇異,讓逢魔門木剎魔使疲於應付。木剎眼見水剎為鎧心虎所制,頓時失去了戰意,不打了。而與金剎魔使戰在一處的白雪及紅蓮,一直陷於苦戰。卯足了勁的金剎發現水剎和木剎竟然敗下陣來,自然想加把勁打敗眼前小小修仙者。正當她倆遭遇可怕危機時,仙舞出手
Thumbnail
  作者:魔幻蕈菇   作品:本來面目-白蛇佚傳   類型:民間傳說改編、愛情、非人、多元性別   一直都很喜歡流傳的民間故事被改編成另一種版本。   什麼黃帝很腹黑,蚩尤是悲劇英雄,這些都是創作的無限可能誕生出的結果。   咳,扯遠了。白蛇佚傳裡的法海動了凡心,對象還是男子!
Thumbnail
  作者:魔幻蕈菇   作品:本來面目-白蛇佚傳   類型:民間傳說改編、愛情、非人、多元性別   一直都很喜歡流傳的民間故事被改編成另一種版本。   什麼黃帝很腹黑,蚩尤是悲劇英雄,這些都是創作的無限可能誕生出的結果。   咳,扯遠了。白蛇佚傳裡的法海動了凡心,對象還是男子!
Thumbnail
【前情提要】起床氣超大的鎧心虎才不管三七二十一,以軀體及鎧甲做為武器,將兌魔長槍的魔氣及毒氣阻絕,狠狠將水剎魔使制服在地,還想一口解決她的性命。慈悲為懷的清心師父阻止了鎧心虎,除了勸說之外,還放她一條生路,但限她必須放過峨嵋派。但水剎感受不到清心師父的仁心慈意,揚言會伺機報復。孰料,木剎魔使被仙舞的
Thumbnail
【前情提要】起床氣超大的鎧心虎才不管三七二十一,以軀體及鎧甲做為武器,將兌魔長槍的魔氣及毒氣阻絕,狠狠將水剎魔使制服在地,還想一口解決她的性命。慈悲為懷的清心師父阻止了鎧心虎,除了勸說之外,還放她一條生路,但限她必須放過峨嵋派。但水剎感受不到清心師父的仁心慈意,揚言會伺機報復。孰料,木剎魔使被仙舞的
Thumbnail
【天地劫:幽城再臨】最新版本於「故夢將尋」於6月20日正式更新上線,這次因為要趕稿,拖到今天才有時間寫一下本文。新版本自然有新英靈,最受矚目的就是新人權英靈蒼狼,而活動方面,只有復刻【弑劫之途.七焰劫火】,此述後表。
Thumbnail
【天地劫:幽城再臨】最新版本於「故夢將尋」於6月20日正式更新上線,這次因為要趕稿,拖到今天才有時間寫一下本文。新版本自然有新英靈,最受矚目的就是新人權英靈蒼狼,而活動方面,只有復刻【弑劫之途.七焰劫火】,此述後表。
Thumbnail
我在作夢,我的夢裡有眾生。 __________ 隨著同伴一一地殞落,被陣法壓制了戰力的長髮女巫,她的處境也岌岌可危…… 看著尚在作困獸之鬥的對手,那老道又掏出一把小劍,口訣催動下,化作流光直擊她面門,閃避不了的她,無奈之下只能顯化真身,硬生生挨了它這一擊。
Thumbnail
我在作夢,我的夢裡有眾生。 __________ 隨著同伴一一地殞落,被陣法壓制了戰力的長髮女巫,她的處境也岌岌可危…… 看著尚在作困獸之鬥的對手,那老道又掏出一把小劍,口訣催動下,化作流光直擊她面門,閃避不了的她,無奈之下只能顯化真身,硬生生挨了它這一擊。
Thumbnail
  這篇是去年二週年副本活動「小卒過河」 就有的點子,主要是想寫青蘿離開神闕宮後,用自己的方式去傳承屬於葛雲衣的神闕宮的故事,想用老太太對小孩子講故事的方式去寫,只是抓不到那種感覺,加上懶癌症發作,就一直拖著。   直到這個版本「小卒過河」復刻,我告訴自己一定得寫出來,於是把篇名定下
Thumbnail
  這篇是去年二週年副本活動「小卒過河」 就有的點子,主要是想寫青蘿離開神闕宮後,用自己的方式去傳承屬於葛雲衣的神闕宮的故事,想用老太太對小孩子講故事的方式去寫,只是抓不到那種感覺,加上懶癌症發作,就一直拖著。   直到這個版本「小卒過河」復刻,我告訴自己一定得寫出來,於是把篇名定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