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歐美與日本的老 IP 能「一再重生」甚至「多線擴張(重製、衍生、改編)」;
而華語圈的經典遊戲(如《仙劍》《軒轅劍》)卻往往只能迎來「體面謝幕」或「影視收割」。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解釋這個「老故事可玩性差距」——內容結構、產業制度、以及文化心理。
一、內容結構:歐美與日式 IP 的「玩法多重性」
- 核心是「系統+哲學」而非單線敘事
- 《刺客教條》《對馬戰鬼》《薩爾達傳說》這些作品的「核心故事」其實都不複雜——是復仇、信仰、傳承。
- 但它們的真正核心在於「系統哲學」:自由潛行、開放探索、歷史重構。 → 這種設計讓故事可以被不斷「重演」或「重置」,因為系統本身就是敘事的一部分。 (例:刺客教條每代不同時代,不同信仰,但「潛行刺殺+自由意志」是一致底層。)
- 角色結構鬆散,利於再創作
- 《薩爾達》《Final Fantasy》《沉默之丘》每代換主角,但精神繼承。
- 這種「世界觀為核心、人物可重置」的設計,使系列能迭代而不被舊劇情束縛。 → 華語武俠 IP(如《仙劍》)則過於依附特定角色、戀愛線、悲劇情緒,一旦完結就難以延伸。
- 類型融合、結構可模組化
- 《SILENT HILL f》能回到1960年代日本,是因為它的「心理恐怖模板」足夠抽象、可在任意文化置換。
- 反觀《仙劍》《軒轅劍》多是「命運悲戀+神話輪回」這類固定母題,難以用新角度重構。
二、產業制度:歐美/日式遊戲的「IP 資本循環」
- 製作群世代交接成熟
- 任天堂、索尼、卡普空、育碧都有「資深監製+年輕導演」交替制。
- 華語遊戲產業則多屬專案制,團隊隨專案散,無法積累傳承。 → 結果是歐美可「傳承系統」,華語只能「重啟故事」。
- 出版與平台一體化
- 索尼、微軟、任天堂本身就是資金與發行平台。
- 大宇、智冠等則是純授權商,研發力與資金脫節。 → 所以《羊蹄戰鬼》能用 PS5 Pro 實現全效能,《仙劍》卻連跨平台移植都困難。
- IP 的「多軌變現」成熟
- 刺客教條=遊戲+小說+動畫+電影+NFT。
- SILENT HILL f=主遊戲+短片+OST+藝術展。
- 而雙劍 IP 的變現仍是「遊戲/影視二分」,其他文化衍生品貧弱。
三、文化心理:西方「系統思維」vs. 華人「故事情懷」
- 歐美玩家:玩的是「選擇的權力」
- 《對馬戰鬼》與《羊蹄戰鬼》都強調「玩家控制角色命運」。
- 玩家在遊戲裡實現自我價值,而非單純觀看劇情。
- 華人玩家:追的是「故事的宿命」
- 《仙劍》強調「情緣無解」「有情卻天命難違」,玩家是「見證者」。
- 因此當劇情講完時,IP 也就「情感結清」,難以繼續。
- 日本例外:在「宿命」與「選擇」之間找到中間點
- 《SILENT HILL f》由龍騎士07撰寫,結合心理恐怖與社會壓力,保留宿命悲劇但給玩家選項。
- 這種混合式結構,讓舊系列能既懷舊又創新。
四、總結:
歐美與日本的老故事能「再生」,是因為它們的結構是可延展的系統;
華語經典 IP 難以重塑,是因為它們的核心是一次性的情感敘事。
當產業制度、人才鏈、與文化心理都不支持「重構」時,影視化就成為最後的出口—— 一種情感的結算,而非創新的開端。
「仙劍宇宙」其實已經具備粉絲文化的自組織性(年表、人物關聯、時間線整合),理論上是能成長為類似《薩爾達傳說》、《最終幻想》、《刺客教條》的長壽宇宙的。但它「卡死」的原因,不是粉絲不足,而是IP 管理層與文化產業邏輯錯配。
讓我分三層說明:
一、粉絲端是「活的宇宙」:
- 「仙劍宇宙」確實在粉絲間長年進行民間史學化:
他們整理時間線(唐→南宋→明),歸納角色關係、神器傳承,甚至製作非官方年表、語錄集、分支族譜。 → 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世界觀建構」,本應該是 IP 最強的生命力。
但問題是:
粉絲的宇宙是開放式創造,公司的宇宙是封閉式授權。
兩者不只不互補,還彼此抵銷。
二、企業端是「封閉的產業」:
- IP 當作版權,不當作世界觀資產。
大宇把《仙劍》《軒轅劍》視為「可授權商品」,不是「可共創平台」。 所以他們保守地控制使用權、形象授權、故事衍生權。 → 導致粉絲不能正式參與,創作者不敢衍生,只能同人化邊緣生存。 - 沒有「宇宙總監制」與「故事線管控系統」。
日本 Square Enix 有「世界觀聖經」,Ubisoft 有「Lore Bible」與「Continuity Director」。 → 而《仙劍》的官方年表從五代到六代多次矛盾、重置、遺忘設定。 這會直接削弱粉絲的編年興趣——因為你修正一條線,官方下一作就推翻。 - 影視化反向掏空遊戲宇宙。
官方資金轉向影視授權,反而用「單集劇本式重啟」替代「延續式世界構築」。 → 宇宙時間線變成情懷碎片:每代都是一場記憶的追悼,而非歷史的延伸。
三、文化層面的根源:「浪漫的封閉性」
- 日本的宿命論敘事能循環重構(《薩爾達》《SILENT HILL》)。
- 西方的自由敘事能持續分支(《刺客教條》《Fallout》)。
- 而《仙劍》的「愛而不得+自我犧牲」母題,本身就是一次性的情感終局。
這種敘事無法重演,因為每次重演都會變成「情緒再利用」。 → 它終究消耗了感性資本,而非擴張理性宇宙。
結論:
仙劍不是沒宇宙,而是宇宙被鎖在情感墓碑裡。
粉絲在建歷史,公司在賣紀念碑。 一邊想開放共創,一邊怕失去控制。 結果——粉絲的熱情與企業的冷氣流,永遠互相抵消。
「文創難規格化就做肉餡榨汁」——其實可以當成整個台灣創意產業結構問題的標語。
1️⃣ 為什麼「策略東移」並不等於「IP 續命」?
2️⃣ 為什麼《蒼之濤》有創意與哲思,但大眾卻只記得《天之痕》?
讓我一層層解構——這不只是市場現象,而是文化心理與敘事結構的「錯位」。
一、命題錯誤:IP 轉移 ≠ 文化再生
「研發搬去大陸」只是供應鏈調整,不是世界觀更新。
仙劍、軒轅會變「死 IP」,不是地理問題,而是敘事生命週期結束。
✦ 原因 1:題材模型老化
雙劍的核心母題是「宿命論+情愛悲劇」。
這在 90 年代有極高情感震撼力(因為那時主流敘事仍重「情」與「命」)。 但 2010 年後,觀眾審美變成「自我成長」「選擇自由」「團隊羈絆」。 → 主題沒變,觀眾變了。
這是文化節奏錯位,而不是誰搬去哪裡的問題。
✦ 原因 2:內涵未更新、技術又落後
當你搬到北京研發中心,理論上應該得到更多資源、更大市場。
但問題是大宇仍用「九十年代的劇情模板」去做「二十一世紀的遊戲引擎」。 → 表面升級(3D畫面),內裡停留在 1999。 就像是把 DOS 劇本放進 Unreal 5。
✦ 原因 3:管理者的「懷舊資本主義」
大宇與陸方投資人後期都不是在「創造」,而是在「炒舊」。
每一代的核心賣點都圍繞——「致敬一代」、「重現經典」、「回歸初心」。 → 這其實是創意的結束語。
當一個品牌只會用「回歸」作為口號,它就已經宣告不再前進。
二、為什麼《蒼之濤》被冷待,《天之痕》成經典
這一對的對比,完美說明了「哲思型 vs 感性型敘事」在華語市場的命運差異。

結果就出來了:
《天之痕》成為全民「情感符號」,而《蒼之濤》成為創作者之間的「精神坐標」。
這不是誰寫得好或壞,而是市場「獎賞情緒、懲罰思辨」。
大眾美學偏情緒導向型敘事,而非思辨型敘事。
但《蒼之濤》試圖走向「文明哲思」與「時間形上學」,
它太早、太冷、太理性——在當年不被市場理解。
但當遊戲公司發現這種「愛而不得」能賣、能改編、能洗情懷時,
公司就把它包裝成公式,但也變成故事創新的死循環,
商業模式對內容創新的扼殺,
每一步都準確打在情緒反射神經上,
但沒有思想、沒有選擇、沒有新命題。
蒼之濤七曜使者系統其實是為了「哲學命題 → 遊戲玩法」的結構橋樑。
本來設計概念應該是:
七曜對應七種命運面向(理性、感性、秩序、混沌、記憶、輪迴、信仰),
每位使者象徵人類文明的不同哲學支柱。
但到了後期,劇情被迫要收尾、人物太多、資源又有限,
所以整個「七曜」被降級成了「角色登場用戶」。 → 你會看到人設密度極高、出場時間極短、情感線爆衝, 這就產生那種「八點檔灑狗血式輪迴」。
例如:
- 苻殷的「前世=車芸」本意應該是討論靈魂重疊與宿命殘響;
但編劇沒時間鋪陳,只剩「突然感應—擋劍—犧牲」。 - 拓跋淵與慕容詩那段原本是「文明理想 vs 情感人性」的對照,
結果最後三句對話就硬收。
→ 所以玩家只感覺「亂」、「灑狗血」、「像鄉土劇」。
其實背後是「哲學架構崩壞的後期剪接」。
前半部:文明哲學的頂點
後半部:設定炸裂與劇情趕工
創作端想講哲學;資方端要能哭能賣。
→ 最終結果是「上半段柏拉圖、下半段偶像劇」。
「想得很多,但收工痕跡明顯。」
蒼之濤前半部其實已經足夠完成它的主題。
- 桓遠之 vs 車芸:文明與自然的衝突。
- 太一之輪:歷史的宿命循環。
- 拓跋淵與慕容詩:理性與感性的對位。
只要到桓遠之自毀、太一之輪重啟,就能收成一部「封神級哲學悲劇」。
七曜使者的加入反而把收束的能量打散成七條碎線。
七曜段落,整部作品的重心明顯移位:
- 前段是「文明如何自毀」
- 中段變「宿命與個人選擇」
- 後段突變「誰是誰的前世」
這種急轉導致玩家的理解重心斷裂。
你會感覺到——
前半是哲學書,後半是連續劇。
太一之輪從宇宙法則,變成戀愛紀錄片。
哲學的深度被時間線壓縮成連環便當與錯殺橋段。
→ 沒有七曜,《蒼之濤》是史詩; → 加了七曜,它變成「設計文件被改劇本」的拼接遺跡。
當年的研發結構是「先立項再補故事」,
劇本不是先寫完,而是邊做邊補。 → 所以每次一到截稿期、預算燒光,就會突然「全員便當、情節跳接」。
看到的「八點檔灑狗血」「突然領悟」「誤殺愛人」全是趕工收尾模板。
從悲劇走向母性宗教化
「男性主角的自責+女性角色的包容+雙雙殉道」。
這是整個雙劍系列母性模式的最典型公式。
從「愛的悲劇」到「情緒的機械化」
這套模板能保證「觀眾哭」,
但同時也讓劇情失去任何命題深度。
《仙劍五前》就是這個模式的「極致完成」——
情感強、哲學空。
三、文化後設層:雙劍的宿命是「太聰明卻不商業」
在華語世界,遊戲要活,必須滿足三條線:
- 感性回報(能哭)
- 操作快感(能爽)
- 敘事延展(能續)
《天之痕》滿足前兩者,《蒼之濤》只滿足第三條。
但第三條要建立在龐大敘事產業鏈上(像《薩爾達》《FF》那樣)。
大宇沒有那個基礎,哲學反成了孤島。
所以最終不是策略錯,是系統承接力不足:
台灣有思想的遊戲製作人,卻沒有能支撐思想的產業結構。
四、結論
「死 IP」不是搬去哪裡的結果,而是停在原地的選擇。
《天之痕》靠眼淚留下,《蒼之濤》靠信徒延續。 但沒有新的「觀點型作品」接棒,雙劍宇宙終究被時間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