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AI 浪潮席捲而來的今天,我們一邊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效率,一邊也懷揣著被取代的隱憂。最近,我有幸參加了一場由新北市青年局舉辦的AI 破浪者論壇,三位講者— 林上哲、李婷婷與尹相志— 從不同角度切入,不僅分享了實用的技巧,更引領我們深入思考:當執行的苦工交給 AI,身為人類的我們,還剩下什麼?
這不只是一場關於工具的討論,更是一場關於「定位」的探索。

林上哲:別陷入「像刀劃過水」的同質化陷阱
講者林上哲提出的「2+2+2 法則」,清晰地勾勒出打造自動化工作流的藍圖。他將 AI 分為兩種助理:被動的 AI 助理(下指令才有反應)與主動的 AI 超級助理(設定好條件便能自主完成任務)。而要駕馭這兩種助理,我們需要掌握兩項核心技巧:
- 溝通: 如同與同事協作,我們需要學習如何精準、清晰地與 AI 溝通,引導它完成任務。
- 串接: 具備拆解複雜流程的能力,再利用工具將拆分後的小任務串接起來,形成自動化的工作流。
然而,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出的 2 個致命傷:
- 缺乏思考
- 產出同質化
林上哲用一句話精準點出:「在 AI 時代,很多人將會掉進『像刀劃過水』的陷阱裡。」這畫面感十足的比喻,描繪了一個看似忙碌卻沒有留下任何實質影響的未來。當我們把所有執行工作都交給 AI,卻忽略了檢核與思考的重要性,最終只會發現—「大家產出的東西都差不多」,或是「AI 寫了很多,卻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那該如何避免?答案是「品味」。
品味,是帶領 AI 提升到另一境界的關鍵。它來自於好好生活、體驗人生、與他人交流、累積多元的經驗,不斷開拓自己的知識邊界。唯有你看得夠多、體驗得夠深,你才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為 AI 的產出注入靈魂,做出與眾不同的成果。
這讓我想起最近影視颶風 Tim 與羅永浩的訪談,Tim 提到 AI 無法複製的是「人類的感官感受」,而人類最後的堡壘則是「人生經歷」。這與林上哲的「品味」不謀而合。人類獨有的、那些錯綜複雜的生活體驗與情感連結,正是我們能駕馭 AI,而非被其取代的核心價值。
李婷婷:從自身痛點出發,AI 是最強的實踐工具
相較於理論框架,李婷婷的分享則充滿了實戰。她從自身需求出發,打造了 AI 女友、客服機器人、自動回覆留言等工具,目標只有一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然後不斷地 try & error。
最令人驚訝的是,她實現這一切,只用了三個核心工具:Claude、ChatGPT 和 GCP GPU。這打破了許多人的工具迷思,她認為:
用什麼工具不重要,重點是你的產出。品質是否符合標準?是否符合美感?決策者是否有能力指引方向?
這再次呼應了「品味」的重要性。
以訓練客服機器人為例,客戶問題千奇百怪,但核心在於商家對自身產業的理解深度。商家最了解自己的客人會問什麼、在意什麼。因此,李婷婷選擇把訓練的主導權交給商家,自己只提供清晰的原則和框架。
她的成功路徑非常清晰:
- 找到自己的痛點,以此為核心,反覆試錯,直到找到最佳解法。
- 將解法 SOP 化與原則化,然後規模化,打造成可行的商業模式。
李婷婷的分享告訴我們,AI 不只是遙遠的趨勢,更是解決眼前問題最直接、有力的夥伴。

尹相志:在機率的世界裡,重新定義你的角色
尹相志老師則從更宏觀的視角,分析了 AI 帶來的五大轉變,以及我們應如何重新定位自己。
- 從專業分工到抽象泛化: 過去 AI 需要針對特定領域進行大量訓練,但現在的 AI 能進行預測與泛化。人類的角色不再是單純掌握知識,而是重新定義問題、樹立原則,帶領 AI 達成更抽象的目標。
- 從執行能力到溝通能力:當我們能用自然語言與 AI 溝通,溝通的品質就決定了產出的品質。我們要建立與 AI 之間的默契,如同最近熱議的 "vibe coding",透過與 AI 不斷來回溝通、試錯,最終達成目標。
- 用知識壓縮解決知識爆炸: 面對無窮盡的新知,我們不需焦慮。可以利用 AI 萃取關鍵資訊,整理成筆記,而人類則專注於思考、理解,並與過往經驗連結,讓學習更高效。
- 從已知可控到機率分布: AI 的產出是基於機率的,必然存在犯錯的可能。因此,我們的任務不是單純地 debug,而是要建立一套紀錄、降低錯誤、並將其標準化的流程。這也讓我想到,自己在 "vibe coding" 時,「版本控制」在 AI 協作中的重要性。
- 從提供答案到探索思路: 在引入 AI 之前,更重要的是重新審視現有流程。哪些環節可以重組、設計或定義?唯有如此,AI 的加入才能帶來整體的躍升,而非單點的加速。
尹老師最後的啟發更是發人深省:AI 運算耗費巨量能源,但人類的大腦卻能以極低的能耗,進行超越 AI 的思考與創造。我們該做的,是善用這份獨一無二的優勢,不斷跳出舒適圈,利用 AI 作為探索未知領域的協作者,持續拓展自己的邊界。

結語:擁抱不確定性,用「品味」定義你的價值
三位講者的分享,最終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核心:在 AI 時代,我們的心態與定位,遠比掌握多少工具更為重要。
- AI 降低了學習門檻,我們更應勇敢。 過去遙不可及的領域,現在有了 AI 作為嚮導,正是我們跨界探索、持續進化的最好時機。
- 培養深度閱讀與思考的習慣。 這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為了學會將知識延伸、融入生活,最終內化為自己獨特的觀點與判斷力。
這些,都將成為我們培養「品味」的養分。
AI 的確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也有些事情,例如人類的好奇心、同理心與創造力,從未改變。在未來,真正有價值的,或許不再是那個「最會使用 AI」的人,而是那個能帶領 AI 共同創作出偉大作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