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上一篇 Vivi 的分享為我們點燃了「從需求出發」的火花,那麼 Peggy 的分享,則是給了我們一張如何讓這火花燎原的精細地圖。
同樣是為了解決工作效率問題而與 AI 協作,Peggy 卻將這段旅程拆解得如同專業的軟體開發專案,其嚴謹的階段劃分與「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我印象無比深刻,她追求的,不只是讓程式碼「動起來」,而是產出品質。
第一階段:建立穩固的開發紀律
Peggy 將寫程式的過程拆分為三個核心階段,這套方法論不僅是技術流程,更是一套心態建設的指南。1. 拆分測試:建立信心的第一步,而非最後的審判
這是我第一個被震撼到的觀念。
過去與 AI 協作時,「測試」是最後一環,但 Peggy 卻將它置於首位。
理由有二:
- 及早發現,及早修正:等到 AI 完成所有程式碼才進行測試,一旦發現方向性錯誤,往往為時已晚,修正成本極高。
- 建立正向心態:若每次都在最後關頭才發現產出無法使用,挫敗感會迅速累積,磨損掉繼續下去的動力;反之,透過逐步測試、小步快跑,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會建立起強大的信心。
這點讓我瞬間反思,驚覺自己「PM 都白當了」XD。
身為 PM,最怕的就是在最後驗收時才發現工程師的實作偏離了需求,如今,既然 AI 協作給了我們更高的掌握度,就更應該時時刻刻避免方向錯誤,將「測試前移」的思維,不僅能檢視 AI 的產出,更能反向檢視 PM 自身對需求的掌握度是否完整、清晰。
2. 版本控制:為你的靈感與嘗試建立記憶
與 AI 協作時,我們很容易陷入一股腦下 Prompt 的循環,期待最終的完美產出,但現實往往是,在無數次修改後,最終版本不僅不如預期,也再也回不到那個曾經「滿意的版本」。
Peggy 強調的「版本控制」概念,正是在對抗這種失憶般的開發過程,無論是早期的人工紀錄,還是後期透過 Cursor 等工具進行管理,其核心都是為每一次重要的迭代建立存檔點。
3. 活用 API:用耐心與驗證,踏出紮實的每一步
當專案需要與 Google API 等第三方服務串接時,Peggy 的做法展現了極致的細心,她深知自己對官方文件的理解可能不夠透徹,於是她並非直接信任 AI,而是透過「截圖」搭配 GPT,反覆提問、逐一確認,確保每一個設定步驟都準確無誤。
這種「慢」哲學,正是我需要學習的,雖然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走得紮實,這種對不確定性的敬畏,以及透過反覆驗證來消除疑慮的態度,是從麻瓜走向專業的必經之路。
第二階段:追求卓越的進階策略
完成了基礎建設,Peggy 並未就此滿足,她接著分享了如何讓作品更上一層樓的進階心法。
1. 請益工程師:學習程式設計的靈魂
AI 能解決「功能性需求」,但也會讓人忽略「非功能性需求」——如程式碼的穩定性、擴充性與效能——才是決定專案品質的關鍵。
這時,最好的解法就是「向真正的專家請益」,Peggy 鼓勵我們多與工程師交流,學習程式設計的策略與 Debug 的思維。
這點我也深有同感,在 AI 的輔助下,我們不再是空手向工程師提問,而是帶著一份「程式碼草稿」去討論,這不僅讓溝通的基礎更具體,也大幅降低了溝通的阻礙,讓跨職能的交流變得更高效。
2. 讓 AI 教你策略:從被動接收者到主動開發者
這是我認為整場分享最顛覆性、也最精彩的部分。
傳統的 AI 協作流程,往往是人類提出需求,然後被動等待 AI 交付成果,但 Peggy 反問:「為什麼不能由人類掌握更多開發決策權?」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刻意在流程中加入了一個步驟:主動詢問 AI (Cursor):「在開發過程中,有沒有需要我做決定的事情?」,透過這個提問,AI 會反過來向她請教一系列問題。
Peggy 會花上 30-60 分鐘去理解並回答這些問題,正是這個看似「耗時」的過程,讓她一步步理解了程式設計的真諦,甚至能反過來發現 AI 的潛在錯誤,她不再只是需求方,而是成為了專案的「主導者」。
這個方法徹底改變了我對 AI 協作的想像,它告訴我們,麻瓜可以透過創造性的互動模式,將 AI 從一個「執行者」變為一位「主導者」,從而實現深度學習與自我成長。
3. 同步開發文件:建立你與 AI 之間的方向感
Peggy 強調,開發的同時,應與 AI 一起記錄變動與開發歷程,這份文件不僅是給未來的維護者看,更是當下與 AI 對齊共識的基礎。
它記錄了檔案結構、設計決策與開發原則,成為專案的「單一事實來源 (Single Source of Truth)」,未來,當需要迭代或修改時,AI 可以直接閱讀這份文件,確保所有的行動都在統一的框架下進行。
和 AI 協作,雖然從過去 90% 時間在 Debug 到 90% 時間在討論
這轉變雖然很累,但因為長智慧、有主控權,所以在能力提升的狀況下,
自己可以做出更複雜的專案,同時也可以做出非一次性、需重複使用的系統

繞過的遠路,都成了更清晰的地圖
在分享的最後,Peggy 坦誠地分享了自己走過的彎路,例如:在不清楚問題前就衝動購買自動化工具、投入過多時間學習上游理論而忽略實作。這些經歷都指向一個核心:「回歸到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為何。」
我很喜歡 Peggy 再次強調的「邊界感」,以及她那套評估 AI 適用性的實用框架(技術評估 & 溝通評估),這一切都讓我們在行動前,能更清晰地規劃路徑。
整場講座的結尾發人深省:
AI Coding 的意義,是讓我們不用再因為「人力不足」而把服務打折。
那些越底層、越重複的冗工,正是培養 AI Coding 技能的絕佳溫床。
身為執行者,我們總能看到流程中的種種不效率,在 AI 時代,這些「痛點」不再是抱怨的對象,而是我們實踐、成長、甚至顛覆流程的機會。
Peggy 的分享,無疑為所有渴望自我提升的「麻瓜」,提供了一條清晰、可行且充滿智慧的進階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