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再次點開了之前購買的「2025 生成式 AI 年會」講座回放,沉浸在講者 Vivi Chen 的分享——「用 AI 解鎖我的跨域新篇章」。
這不只是一場技術分享,更像一場思維啟發,Vivi 的經驗深深觸動了我,讓我看見了 AI 如何從一個冰冷的工具,化為解決真實痛點、拓展個人邊界的最佳夥伴。
一、需求的當下,是改變的唯一時機

Vivi 不諱言自己是個「懶惰又龜毛」的人,正是這種特質,讓她無法忍受那些即使只需五分鐘、卻枯燥乏味的複製貼上與制式化流程;身為業務主管,她既要處理繁忙的業務,又要評核下屬,許多瑣碎但必要的工作,成了效率的瓶頸。
於是,她開始思考:如何讓事情變得更簡單?
- 為了克服專業術語的陌生感:她為自己打造了一個 Line OA 聊天機器人,當遇到卡關的技術名詞時,這個隨身小老師能即時為她解惑。
- 為了滿足深度的旅遊規劃需求:她編寫爬蟲程式,自動抓取特定網站的旅遊資訊,並彙整到 Notion 中,從此,行程規劃不再是散亂的資料搜集,而是高效的資訊整合。
- 為了優化制式的工作流程:她開發了兩個小工具,一個自動化處理重複的郵件寄送,另一個則簡化了評核下屬的流程。
Vivi 的每一步,都不是為了「學技術而學」,而是為了解決一個具體的「需求」,她將瑣碎的事務交給 AI,將寶貴的時間與精力,留給了更需要創造力與思考的高效任務。
二、一場永不停止的,擴張邊界的拔河賽
從 Vivi 的分享中,我感受到她思考的核心並非「我會不會寫程式?」,而是「我需不需要這個功能?」她向我們證明,在 AI 普及的時代,技術門檻已不再是阻礙。
只要清楚定義自己的痛點,即便不懂技術,也能透過與 AI 的深度對話,一步步探索出解決方案,從 Apps Script、Line OA,到客製化的擴充工具與爬蟲,這一系列成果都源於一個清晰的循環:
發現痛點 → 嘗試解決 → 學習反思 → 調整策略
我特別喜歡 Vivi 將「與 AI 協作」比喻為一場永不停止的、擴張邊界的拔河賽,這場賽局的重點,從來不是人與 AI 的角力,而是如何聰明地分工,人與 AI 是相輔相成。
在行動前,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獨立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清晰地劃分「我能做什麼」與「工具能做什麼」,然後高效協作。
每一次的專案完成,都不是終點,透過持續探索與獨立反思,我們才能在下一次的挑戰中,做出更聰明的決策。
三、打開邊界:從心法到應用的無限可能
對我而言,這場分享的價值遠不止於心法的建立,更在於親眼見證了 AI 協作的無限可能性。
它生動地體現了「方法都是人想出來的」這句話,然而,我們能想出多少方法,取決於我們知道手上有多少工具,以及這些工具能如何應用。
這也再次印證了我過去文章中提到的觀點:「打開邊界:積極參與社群、聆聽分享,能快速拓展我們對 AI 應用的想像力,從他人的經驗中找到解決自身問題的靈感。」
聽完 Vivi 的分享,我帶走的不僅是幾個實用的解決方案,更是她那套解析問題的方法與態度,這些無形的收穫遠比技術本身更加珍貴,因為它們賦予我們面對未知挑戰的勇氣與智慧。
心得
Vivi 的分享,為我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它提醒我們,AI 時代的創新,始於對自身需求的誠實。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掌握了多少技術,而是那份願意直面問題、不斷探索和思考的「精神」,這份精神,才是推動我們跨越領域、解鎖新篇章的終極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