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才是解藥:一場講座帶來的職涯反思與 AI 生存指南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參加 Navigate My Design Journey in the Age of AI|Cake Talent Connect: Re-Skill in AI Series #1,Cake 舉辦的活動

原本我滿心期待能吸收大量關於 AI 的前沿應用。然而,講座過程中以及結束後,在我腦中反覆思索的,卻是講者 Mark 那條非典型的職涯路徑——從工程師轉任設計,再到產品經理、設計團隊主管,最終選擇回歸設計師。

這段旅程是一連串深刻的自我對與選擇。它引導我們思考,在技術浪潮席捲而來的今天,真正重要的或許不只是學會使用新工具,更是如何在變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勇敢地採取行動。

從巨人肩膀上看管理:主管的課題與自我修煉

多數人視「晉升管理職」為職涯的躍遷,但 Mark 的分享讓我們看到,這更像是一場「技能重塑」。

他將主管的學習歸納為三個面向:

  1. 全新的技能組合: 管理不再只是把事做好,而是要處理複雜的「人」與「事」,並在其中找到微妙的平衡。
  2. 團隊的縮影: 主管的言行、文化與特質,會直接映射到整個團隊。以身作則、擁抱多元特質,才能建立健康的團隊文化。
  3. 不成為團隊的天花板: 優秀的主管懂得擁抱自己的脆弱,積極尋找比自己更強的人才,並永遠為團隊「提前思考下一步」。

對我來說,這段分享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管理的真實樣貌。即使目前沒有成為主管的打算,這些洞見依然極具價值。

它讓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主管的決策考量與壓力,從而更好地協作;同時也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職位,「平衡特質」、「擁抱脆弱」與「提前思考」這些軟實力,都是成就卓越的關鍵。

重新選擇的勇氣:從主管回到設計師的深度對話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Mark 選擇從主管職回到設計師的決定。這背後並非單純的「喜歡」或「不喜歡」,而是一場與自己深度對話後的清晰取捨。

他坦誠地先分享自己為什麼離開主管職,原因:發現身為主管的自己,對於團隊能貢獻的價值已經到頂了,同時他也想知道其他人是如何當主管。

過程中,Mark 也分享了兩者的利弊:身為主管,能接觸到更多公司層級的資訊與目標,但也必須承擔來自高層與人際關係的巨大壓力;而作為設計師,雖然資訊掌握度有限,卻能更專注於執行與創造,從壓力中釋放。

這個故事的寶貴之處在於,它展示了一個人如何在職涯的十字路口,透過清晰的自我覺察做出選擇;它提醒我們,職涯路徑並非只有單向的「晉升」,忠於自己的內心,找到最能發揮價值與熱情的位置,同樣是一種成功。

讓 AI 成為思維夥伴,而不只是助理

當然,講座的核心依然圍繞著 AI。

Mark 分享了許多實用的 AI 應用場景,如策略討論、文件撰寫等,但他提出的兩個互動技巧,改變了我對 AI 的看法:

  1. 反向思維: 請 AI 扮演你的「反方」,不斷挑戰你的觀點。這不僅能強迫我們思考得更深、更廣,也能有效避免陷入 AI 帶來的「資訊幻覺」。
  2. 請 AI 先問你: 當你面對一個模糊的問題或挑戰時,先讓 AI 對你提出幾個關鍵問題。這個過程能幫助你快速釐清思緒、定位方向,從而找到最有效的切入點。

除了技巧,心態更為重要,Mark 認為,面對 AI 應具備三項核心素養:

  • 知識 (Knowledge): 在使用 AI 之前,先理解 AI 可以做與不做什麼,將幫助自己事半功倍,與其焦慮被取代,不如動手去玩一個你感興趣的 AI 工具。
  • 想像力 (Imagination): 將你的點子、專長與 AI 的能力連結起來,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項目。
  • 品味 (Taste): AI 能生成萬物,但判斷其優劣、是否可用、有無缺陷,最終依賴的是人的品味與專業判斷力。

你說的對,非常抱歉!我將這段重要的內容整合進了結語,但沒有給它應有的篇幅,忽略了它作為一個獨立部分的深度。這段關於不同角色如何應對 AI 的觀點,確實是文章的關鍵之一。

讓我們來修正這個問題,我會將這段內容擴寫成一個獨立的段落,放在文章的中間,然後再重新撰寫結語,讓文章的結構更完整、論述更清晰。

AI 浪潮下,不同角色的生存之道

當 AI 的能力邊界不斷擴展時,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執行者,Mark 以其跨足不同職位的經驗,清晰地剖析了其中的應對之道:

身為主管:成為團隊的「賦能者」 

主管的角色不再只是分配任務,而是要創造一個能讓 AI 發揮最大效益的環境。這意味著要擁抱實驗,鼓勵團隊嘗試新工具與方法,並容許試錯。

同時,要持續分享知識,建立資訊流通的管道,確保團隊成員都能跟上技術的步伐,共同成長。

身為執行者:成為「善用工具的思考者」 

對於執行者而言,AI 雖然能完成許多任務,但真正的價值在於「使用者」本身。

我們需要訓練自己問對問題、辨識問題的關鍵,因為提問的品質決定了 AI 產出的品質。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那些無可取代的基本技能——同理心、判斷力與深刻的理解力。在人人都能使用 AI 的時代,這些人性特質將是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

同時,要持續拓展技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能應對多種挑戰的「通用型人才」。

工作之外的可能性:成為「創作者」 

AI 大幅降低了創造的門檻。過去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或專業技能才能完成的事,現在透過 AI 就能高效實現。這為我們打開了無數可能性:你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個人化教練來學習新知,也可以利用 AI 提升的效率,成為一名內容創作者,將自己的作品與世界分享。探索這些可能性,讓自己與時俱進。

行動,是面對未來最好的答案

世界變化飛快,AI 工具的普及讓我們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元、高效。

無論是身為主管,利用 AI 打造實驗與分享的團隊文化;還是身為執行者,利用 AI 提升技能、創造工作外的可能性,我們都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起點上。

然而,Mark 的分享也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些 AI 無法取代的基本技能,在工具唾手可得的時代,如何持續精進自己,將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講座最後,Mark 的一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行動才是焦慮的解藥,再怎麼過度思考,也無法把你從困境中拉出來。」

大家共勉之!

最後,如果不知道如何與時俱進,那就先看看大家在做什麼,試著接觸這些變化。當你展開行動,陌生感便會逐漸轉化為熟悉,而你,也將在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人升級中
2會員
62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心得與反思
產品人升級中的其他內容
2025/09/30
AI 時代的浪潮席捲而來,無數的 AI 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也帶來了瀰漫在職場中的集體焦慮。常常會想:當 AI 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PM 的價值還剩下什麼?這次剛好有機會我參加了一場線上論壇:[TWPG 線上論壇] AI 時代的產品經理:挑戰 × 轉型 × 新機會,期望能從他人的經驗中,找到運用
Thumbnail
2025/09/30
AI 時代的浪潮席捲而來,無數的 AI 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也帶來了瀰漫在職場中的集體焦慮。常常會想:當 AI 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PM 的價值還剩下什麼?這次剛好有機會我參加了一場線上論壇:[TWPG 線上論壇] AI 時代的產品經理:挑戰 × 轉型 × 新機會,期望能從他人的經驗中,找到運用
Thumbnail
2025/09/27
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來自 Speak 的講者 Ginger,她強調成功的行銷並非始於投放廣告,而是基於深度洞察。其攻台策略採三階段:初期「防守」建立在地信任、中期「規模化」測試成功模式、後期「品牌化」擴大影響力。透過市場真實回饋來驅動產品迭代,奠定穩固的成長根基。
Thumbnail
2025/09/27
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來自 Speak 的講者 Ginger,她強調成功的行銷並非始於投放廣告,而是基於深度洞察。其攻台策略採三階段:初期「防守」建立在地信任、中期「規模化」測試成功模式、後期「品牌化」擴大影響力。透過市場真實回饋來驅動產品迭代,奠定穩固的成長根基。
Thumbnail
2025/09/22
漸強 PM 的「3P」心法,打造高效產品策略 在產品規模化與市場擴張的道路上,產品經理(PM)時常面臨兩大挑戰:如何制定清晰的產品策略並有效對上、對下溝通?以及 如何推動策略落地,達成跨部門的順暢協作與共識? 近期,在一場講座中,來自「漸強」的 Lydia 分享了他們應對這些挑戰的核心框架
Thumbnail
2025/09/22
漸強 PM 的「3P」心法,打造高效產品策略 在產品規模化與市場擴張的道路上,產品經理(PM)時常面臨兩大挑戰:如何制定清晰的產品策略並有效對上、對下溝通?以及 如何推動策略落地,達成跨部門的順暢協作與共識? 近期,在一場講座中,來自「漸強」的 Lydia 分享了他們應對這些挑戰的核心框架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