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滾滾」方格子專欄致力於知識與資訊的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付費群組。
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
請記得追蹤「雪球滾滾」臉書、IG、以及Threads,雪大將不定期分享更多觀點與資訊。
本文為付費訂閱文章,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不得隨意對第三方透露、引用、轉載,或截錄。
最近我問了好幾個朋友:「你覺得什麼是財務自由?」
答案幾乎都一樣——「有夠多的錢就自由了啊!」
但我又問:「那多少才算夠?」
這時大家都沉默了。
原來足夠這件事,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
有人覺得月薪十萬就夠,有人覺得要被動收入百萬才行。 可是如果標準永遠在變,那我們不就永遠追不到自由?
在思考多少錢才足夠的同時,我也發現了一個關鍵現實:財務自由不一定要靠賺更多,有時反而要靠地理與制度的差距。
我們身處台灣這個高通膨的時代,物價、房價、外食、醫療與租金一年比一年貴,但這也是一種隱形的機會。
只要你能善用通膨——讓資產在通膨中增值,比如投資在不被通膨吃掉的資產上(股票、房產、現金流資產),你的名義財富其實會隨著通膨放大。
而當你積累了足夠的資產,就能做出更聰明的選擇:將這些在高通膨環境下增值的資金,帶到低物價、低生活成本的地區生活與退休,實現真正的「地理套利」。
例如大陸的二三線城市——昆明、貴陽、南寧、重慶、長沙....
氣候宜人、物價低廉、醫療資源完善,生活成本僅台北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你可以用在台北只能租一間套房的支出,在那裡住上百坪的電梯房;用一個月在台灣的生活費,在那邊過上半年的悠閒生活。
這就是「財務自由」在現實世界的另一種實現方式:讓錢在高通膨地區增值,讓生活在低物價地區延伸。
當別人還在為每個月的支出和貸款焦慮時,你已經在另一個城市的午後,喝著茶、看著書,看雲起雲落。
關於我在32歲實現FIRE的故事,可以參考這本作品:
我前陣子看了一本書《要錢還是要生活》,裡面有句話特別打中我——「財務自由,就是不用再為錢而工作。」
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是提醒我們:自由不是錢變多,而是你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錢,才能過你喜歡的生活。
如果你想要閱讀完整內容,推薦你們首月體驗價最低只要88元的「新超級菁英方案」,確定喜歡再繼續訂閱就好。
比較大方且有財力的讀者朋友,建議請直接選擇2025超級菁英方案,她只有年訂閱這個方案,價格是4680元。
精算之後你會發現她雖然看似比較貴,但是卻很值得,因為對長期主義的讀者來說,更划算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