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女性責任外部化的邏輯陷阱
---

Not all man, but always man.今天就認真來拆解一番。
.
一、男性原罪化
這種說法預設「男孩天生危險」,假設所有男性都是潛在犯罪者。
這種觀點忽略了個體差異,也掩蓋了社會中女性加害、男性受害的案例,形成一種道德預設:「男孩有罪,女孩無辜」。
長期灌輸這種觀念,只會讓男性在還沒行動前就被貼上「危險」或「潛在犯罪者」的標籤。這不是教育,而是 #性別騎士 的另一種形式。
---
二、責任外部化
「只要男孩被教好,女孩就安全?」
這其實是在把 #風險管理責任 推給他人。真正成熟的社會教育,應該是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責任,而不是誰該來「保護」誰。
事實上,社會安全教育應該是「男女皆須被教導為自己的人身安全負責」,而非單向責怪:「社會沒把男孩教好」。
---
三、女性受害者敘事
把女性永遠放在「被害者」的位置,看似保護,實則削弱女性主體性。
真正的平權不是「我脆弱,你要保護我」,而是「我自由,也能承擔風險與選擇」。
---
「教好男孩」不是錯,但若只講這一句,等於宣告—男性天生有罪,女性永遠無辜。
真正的性別教育應該是:
尊重與自制並重,自由與責任同行。
[編案]
為什麼不從小把男孩教好?
為什麼不從小教育孩子不該殺人?
為什麼不學會歹徒開槍前躲開子彈?
為什麼不先把咬人的狗狠狠教育到不咬人?
"責任外部化"加上女性受害者敘事,
最終都導向:女性覺得該有人為自己的人生買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