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不是政治家,也不是企業家,卻讓各國的能源部與國防部同時關注。
Gracelin Baskaran,現任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關鍵礦物安全計畫」主任,是近年全球最受矚目的礦物經濟學者。當世人談論能源轉型與AI算力時,她提醒我們:這一切的底層都建立在誰擁有礦物之上。
從汽車城到礦區的學徒
Baskaran 成長於美國底特律的汽車城,家附近就是 Ford 與 GM 的工廠。21 歲那年,她以 Fulbright 獎學金赴南非 Rustenburg 研究白金產業,那裡擁有全球 70% 的白金礦藏。她親眼見證金屬價格由 2200 美元暴跌至 600 美元,也見證電動化如何在礦區引發新的社會劇變。這段經歷讓她明白,礦業從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與能源的故事。
隨後,她赴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鉑金產業的經濟結構,並在世界銀行與多國能源部門擔任顧問,十年後回到華府創立 CSIS 的「關鍵礦物安全計畫」。
礦物問題,其實是制度與能源問題
Baskaran 的思想主軸,是以礦業經濟為透鏡觀察全球權力結構。她指出,礦業不同於一般商品經濟,存在三重風險:
- 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集中於少數國家
- 技術替代風險:材料需求受電池化學與製程變動牽動
- 長週期資本風險:從探勘到開採往往需 20–30 年
在這樣的環境裡,中國願意長期虧損以取得控制權,西方卻受限於短期資本報酬。她形容這是耐心的戰爭。Baskaran 同時批評美國的制度性停滯。1996 年關閉礦業局後,地質資料散落各州,冗長的審批制度讓平均開礦週期達 29 年。
她強調:「上帝沒有給美國那麼多石頭,但制度問題讓我們連現有的都挖不出來。」
讓礦物安全變成國安議題
在 CSIS,Baskaran 主持的研究直接影響美國政策。她倡議建立價格底線 (Price Floor),以防中國透過低價過剩產能擠出西方供應商;推動政府戰略儲備制度,並仿效日本要求製造商自建庫存。
在 2025 年她發表的白皮書〈Developing Rare Earth Processing Hubs: An Analytical Approach〉中,Baskaran 首次以十項量化指標建構全球稀土加工能力模型,從「能源供應」「基礎建設」「政治穩定」到「營商環境」全面評估十個國家。結果顯示:
- 美國以 2.7/3.0 分居首;
- 澳大利亞與沙烏地阿拉伯 2.6/3.0;
- 加拿大 2.5/3.0 緊追其後。
她在結論中寫道:
“No single country can outcompete China alone; resilience will come from hubs built through allied cooperation.”
這項研究成為 DoD(美國國防部) 與 DOE (美國能源部)推動盟國稀土樞紐的重要依據。目前,美國國防部已動用《國防生產法》為 Lynas、MP Materials 與 Noveon Magnetics 提供 4.39 億美元投資,在德州打造從分離到磁鐵製造的一條龍基地。 同時,沙烏地 Maaden 與 MP Materials 簽署 MoU,準備建立中東加工樞紐。 這些行動標誌著她的理念:從學術模型走向產業實踐。
能源轉型的耐心與現實
Baskaran 提醒世人:能源轉型不只是技術革新,而是制度與能源效率的戰爭。
當全球談論再生能源、AI 算力與電動車時,她指出真正的瓶頸是「加工能源」與「地緣合作」。 中國憑廉價煤能維持加工優勢;加拿大靠水力電力建立軍規鋁產業; 美國若不重建能源韌性,就難以談再工業化。她主張雙軌策略 (Dual-Track Approach):
- 國內建立中游與磁材製造能力
- 與盟國合作,分散加工樞紐
她以數據提醒:「中國掌控全球 60% 開採與 90% 分離加工;美國雖產 15%,但仍必須送回中國提煉。多開礦不等於自主,中游才是決定權所在。」
(延伸閱讀:從稀土到晶片:中國以材料戰開啟科技冷戰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