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安,我們來談談稀土。這個詞聽起來像是地理課本裡的名詞,但它其實構成了現代科技文明的骨架。從晶片製造、電動車馬達,到軍用雷達與噴射引擎,稀土元素無處不在。
2025 年 10 月,中國商務部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清單,新增 5 種元素與多項精煉技術,並首次要求使用中國稀土材料或設備的外國企業也必須申請出口許可。這不只是政策更新,而是一場對全球供應鏈的權力重寫。
從礦石到戰略武器

中國包頭稀土冶煉廠現場照,全球稀土磁體 90% 產自此地。
同時,北京宣布禁止向海外國防用戶發放出口許可,這項舉動直接衝擊美國與歐洲的軍工產業鏈。稀土因此不再只是材料,而成為與半導體同等級的戰略資產。 我們正進入供應鏈結構性分裂(structural bifurcation)的時代。中國加速內循環,美國與盟友則急建替代體系,全球產業鏈正在被重新劃界。
稀土作為反制晶片制裁的棋子
自 2023 年起,美國持續擴大對中國的晶片設備出口禁令,如今中國則以稀土為槓桿反制。新規的關鍵在於,它甚至波及外國企業:只要產品使用了中國的技術、設備或材料,就必須取得中國出口許可。
換句話說,只要供應鏈中有一環源自中國,就在北京的掌控之內。這種長臂管制策略,幾乎複製了美國對 ASML、Tokyo Electron 等設備商的出口規範。 新政策將於 11 月 8 日生效,時間點精心安排。那天正好是中美 90 天貿易停火期屆滿前夕,也在川普與習近平月底於韓國會面之前。這項政策的戰略訊號,遠比經濟效應更清晰。
資本市場的即時反應
市場的反應幾乎立刻出現。中國稀土概念股全面上漲,北方稀土飆升 10%,盛和資源漲 9.4%。美國的 Critical Metals(CRML)、Energy Fuels(UUUU)、USA Rare Earth(USAR) 也同步上揚。

美國 Energy Fuels 猶他州工廠照片。美國稀土加工嘗試在本土建立供應鏈以降低依賴。
投資人聞到的不只是危機,還有機會。Energy Fuels 表示,正在加速建立美國本土稀土加工產線,其猶他州試點工廠展現了在美國土地上生產關鍵材料的可行性。 但另一邊,NioCorp (NB)的聲明揭示了更深層的變化:「中國的稀土政策正越來越受到解放軍影響,這將使五角大廈與全球製造商面臨更艱難的時期。」
稀土戰其實是晶片戰的延伸。稀土並非真正稀有,而是開採地有限、提煉難度極高。掌握它,就等於握有磁體、電機、光電與國防產業的命脈。
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場利用資源重塑國際秩序的戰略操作;對美國與盟友而言,則是一個再明確不過的警訊。即使擁有頂尖的晶片設計與製造能力,若缺乏材料自足,就仍可能在關鍵時刻被掐住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