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 宣布,他們的量子電腦首次執行了一個可被驗證、超越傳統超級電腦的演算法,速度快上約 13,000 倍。這項突破,被《Nature》收錄為經同行評審的研究,並被形容為「歷史上第一次,量子電腦完成了超越經典演算能力的任務」。
這項名為 Quantum Echoes 的演算法能精確計算分子結構,這在過去是超級電腦都難以完成的任務。Google 認為,這是讓量子計算真正走向可驗證、可重現、可擴展的起點。
量子優勢的意義
所謂量子優勢(Quantum Advantage),是指量子電腦在某一特定任務上,能以經典電腦無法比擬的效率完成計算。這次 Google 的成果,不只是更快,而是「可驗證的超越」:結果能重複、可被傳統科學方法核對。他們以兩種分子為測試對象,並將結果與核磁共振(NMR)技術比對,顯示量子演算能揭示傳統方法看不見的資訊。Google Quantum AI 的首席科學家 Michel Devoret(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指出,這標誌著邁向全規模量子計算的重要一步。
Quantum Echoes 與 13,000 倍加速的關鍵
Quantum Echoes 的原理,是在量子比特(Qubits)中進行「時間前進、擾動、時間反轉」的操作,觀察量子態之間的微小變化。這類被稱為時間序外關聯函數(Out-of-Time-Order Correlators, OTOCs)的測量,讓研究者得以觀察系統在微擾下的混沌行為。

Google 的 Willow 晶片成功執行了一項可高效驗證的量子運算,據稱這項運算是傳統電腦所無法達成的。
Google 的量子晶片 Willow,藉由這個機制成功執行了超越傳統超算的模擬。根據 Nature 論文,該演算法在量子系統上完成的分子結構計算,比當今最強的經典超算快上 13,000 倍。
這是繼 2019 年量子霸權爭論後,Google 再次以可驗證實驗回應質疑。與當年的「隨機取樣」不同,Quantum Echoes 涉及真實物理模型與可比對數據,是從實驗室展示轉向實用演算的重要過渡。
仍在路上的量子電腦
不過,多位專家指出,這項突破雖然令人振奮,但仍聚焦於狹窄的科學問題,距離世界改變級的應用還有距離。
英國 Sussex 大學的量子科技教授 Winfried Hensinger 強調,這確實展現了量子優勢,但要實現容錯型量子電腦,仍需數十萬個穩定的 Qubits,而目前硬體僅處於幾百量級。
更進一步的推估認為,要達到全功能應用,可能需要上百萬乃至數十億個穩定量子比特。問題在於,這些 Qubits 對環境極端敏感,必須在接近絕對零度的冷卻系統中運行,這對製造與能源都是巨大挑戰。
Google 工程副總裁 Hartmut Neven 則表示:「儘管我們離全面應用還有五年,但 Quantum Echoes 已經讓我們看見量子計算的可重現性與擴展潛力。」
從 AI 到量子融合的下一步
Google 不僅是量子硬體的推手,也是全球 AI 領域的核心玩家。
Neven 指出,未來量子電腦不只是取代現有超算,而是能生成獨特的量子資料,成為訓練 AI 模型的新燃料。這意味著,量子運算與 AI 模型可能出現雙向強化的路線。
這一戰略與 Google TPU 的歷史遙相呼應。TPU 透過為深度學習量身打造的矩陣架構,實現比 CPU 與 GPU 更高的效率;Quantum Echoes 則代表下一階段,為物理系統與分子世界設計的演算法專用機。
這使得 Google 在 AI 垂直整合鏈(從資料、演算法到硬體)上進一步擴張,形成「AI 與量子融合」的長期布局。
對一般人而言,量子電腦聽起來依舊遙遠,但它的潛在應用極其廣泛。
它可能重新定義藥物設計、材料模擬、甚至新型能源電池的結構設計。 假如一款新藥的分子結構模擬從一年縮短為幾小時,醫療創新與成本結構都將被改寫。
同時,這種運算力也引發資安警示。量子電腦能在理論上破解現有加密體系,因此全球已開始推動量子抗性加密(Post-Quantum Cryptography)以防範潛在風險。
(延伸閱讀:Google TPU 的垂直整合)















